
新股解讀 | 融信服務:內生外拓齊發力,有望邁入 “第二增長曲線”?

融信服務在物業賽道中算的上是成長性較高的 “中上游選手”。
經過去年下半年短暫的波動後,物業板塊的 “風” 似乎又起來了。
2021 年開年以來,在跌宕起伏的港股大盤中,物業板塊算是表現比較 “穩” 的——板塊整體累漲逾 40%%,個股方面,有逾 5 只物業股漲幅達到 50% 以上,近 10 只個股漲幅超過 40%。其中,年初至今中海物業累漲逾 100%,世茂服務累漲逾 65%。

對照上述物業股的漲幅來看,不難看出,漲勢良好的物業股一般都是規模佔優,或者是成長性突出的個股。而這一表現,也無不透露一個事實——物企持續的規模化擴張能力及跨業態多元服務的創新能力,不僅使得物業股的上升空間極具想象力,也使得這些物業股十分 “抗打”。
恰逢此時,我們也關注到當前物企待上市的名單中的一匹 “黑馬” -- 融信服務向港交所更新了招股書。
據瞭解,融信服務是一家全國性綜合物業管理服務商,主要為住宅和非住宅物業提供多元化物業管理服務,旗下運營的子公司分別有融信世歐及融信物業管理等。追溯其成長曆史可發現,融信服務並不像其他上市的物業股份一樣從地產拆分而來,而是和融信中國互為 “兄弟公司”。
融信服務在物業賽道中也算的上是成長性較高的 “中上游選手”——物業服務百強企業中排名中,2020 年排名第 20 位,2021 年排名第 19 位。

那麼,下面不妨從它的基本面出發,來分析一下融信服務的成長價值究竟如何?
和其他閩系房企類似,融信服務的 “事業版圖” 也是以福建、長三角為深耕區域,並向外輻射至全國。
2017 年,融信服務將業務擴展至四川省成都、河南省鄭州和天津,並將總部由福建省福州市搬遷至上海,發展成為一家全國性綜合物業管理服務商。截至目前,其在鞏固海峽西岸地區和長江三角洲地區市場地位的同時,也仍在快速向中國市場其他地區滲透。
而隨着該公司不斷將 “觸手” 延伸到其它地區,其在管總建築和總簽約面積也處於不斷攀升之勢。
截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融信服務有 119 個在管項目和 91 個已簽約管理但尚未交付予的項目,覆蓋兩大主要地區和其他地區的 44 個城市,在管總建築面積約 1990 萬平方米,總簽約建築面積約 3820 萬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融信服務純利在 2018 年至 2020 年能實現複合增長率 58.7% 的高速增長,一定程度上得益於長三角的服務面積逐年上升的 “功勞”。
據招股書披露,近年來,融信服務海峽西岸管理面積佔總管理面積的比重不斷下降,而長三角地區的比重則不斷提升:2018 年至 2020 年,該公司海峽西岸管理面積佔比分別為 92.8%、73.1% 和 63.5%,長江三角洲地區管理面積佔比則分別為 7.2%、14.2% 和 22.8%。
而長三角服務面積佔比的逐步提升,實際上也相當於變相拓寬融信服務的利潤空間。
一方面,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達水平明顯要高於海峽西岸地區。據中指院,截至 2019 年底,海峽西岸地區的城鎮化率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 61.6% 和每年 32149 元,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鎮化率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 71.1% 和每年 45551 元。
另一方面,長三角地區的物業管理費用也顯著高於海峽西岸地區,於 2019 年,海峽西岸地區但平均住宅物業管理費為每月每平方米 2.0 元,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平均住宅物業管理費為每月每平方米 2.3 元。
基於上述,不難看出,融信服務目前已經憑藉其品牌效應,走出了區域物業服務企業的侷限性,而隨着其不斷深耕海峽西岸、長三角地區及同步滲透場其他地區的戰略推進,其在管建築總面積有望繼續穩步增長,進而刺激營收淨利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
此外,融信服務的第三方業務佔比逐年提升,也將使得其規模增長或更具想象空間。
從 2016 年對外服務開始,融信服務來自於第三方開發商項目的收入便呈迅速增長之勢。
2018 年至 2020 年,其物業管理業務線中,來自第三方開發商的在管面積分別為 420 萬平方米、667 萬平方米和 754 萬平方米;期內第三方開發商項目所得收益則分別為 5603 萬元、6967 萬元和 1.02 億元。第三方在管面積和收益逐年上升,體現出公司在市場化外拓的優勢。

(數據來源:融信服務招股書)
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看,第三方業務貢獻度不斷提升這變化,對於融信服務而言還有着其它積極作用——這意味着,該公司的服務能力不僅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同時也進一步驗證了公司成長的邊界不再完全受制於母公司,規模增長將更具想象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