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對富人加税,會終結美股牛市嗎?

格隆匯
2021.04.23 14:16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要走的路還很遠

昨晚,美股再一次給拜登加税這頭灰犀牛撞了一下腰,三大股指盤中集體快速跳水,最終收跌近 1%。

美股的跌幅看似不大,但瀰漫在整個華爾街上空的擔憂情緒越積越濃厚,並蔓延到了其他資產價格。

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亦從盤中高點跌至 1.54%,30 年期美債收益率也創下了 3 月以來最低點。

加密貨幣更是跌幅慘淡,比特幣應聲暴跌,甚至跌破了上週暴跌的低點,比特幣跌破 49000 美元關口,今日跌幅超 12%,數據顯示又爆倉了幾百億元。

雖然國內的港 A 股市一片飄紅風景獨好,固然令人欣慰。但美國作為全球金融資產的重心,我們再如何謹慎留意美國當下的新形勢都不為過。

在當初特朗普與拜登競選的時候,特朗普直接表示過,如果拜登入主白宮,將會為美國帶來 “歷史上最大(幅度)增税”,今天看來特朗普沒有瞎説。不過,他也明確表示,“到時你們將會看到一場你們從未見過的大蕭條,你們不得不回到 1929 年,沒有比那更糟糕的了。

特朗普的預言會成為現實嗎?


1

美國史上最大的徵税


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和大規模加税都是拜登競選時就明確許下的承諾,且不論將來能否落地,他確實是在向之前吹過的牛 “交作業”。

給富人加税只是計劃中的一部分,結合上月來陸續公佈的信息,拜登政府的加税方案大概有幾個方面:

1、把聯邦企業所得税從 21% 提高到 28%;

2、向年收入超過 20 億美元的公司徵收 15% 的最低税率;

3、年收入超 40 萬美元富人所得税率恢復到 39.6%,並取消 20% 的税前抵扣,並且設置抵扣上限為不超過 28%,疊加上現有的投資收入附加税,這意味着税率可能高達 43.4%,高税州的資本利得税率甚至可能會超過 50%;

4、提高跨國公司最低税率,全球賬面營收超 100 萬美元的企業最低税率提高至 15%,美國海外分公司税率由 10.5% 提高到 21%;

5、增加富人的資本利得税。比如如果在持有加密貨幣一年以上之後出售的,將要面臨資本利得税的風險;

6、高收入人羣社保按照 12.4% 徵收。

如果上面的計劃都能實現個大概,那將會是1942 年以來最大規模的聯邦加税措施。

這些加税的用途,自然是為了填一小部分包括自己上任以來簽署的數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以及特朗普時代留下的各種坑,儘量挽救一下美國目前放飛得快控制不住的財政赤字。

拜登上任以來通過的 1.9 萬億美元疫情紓困刺激方案和 2.25 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和就業支持計劃,加上國會去年通過的 2 萬億與 8800 億美元兩筆特別預算,美國放的水早就超過 5 萬億,相當於動用美國 GDP 超 25% 來刺激經濟。

目前,美國聯邦債務餘額已差不達到了 30 萬億美元,超過其 GDP 的 130%。

可以説,美國當期的經濟景氣實際上更多是靠不斷放出來的天量流動性支撐,除數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還包括通過通過直接發錢的方式刺激需求端提振,然後這種猛藥導致的後果是財政赤字的急速攀升。

但即使是這樣,美國目前的經濟形勢依然問題重重。

在美國曆史上,如此大規模的向企業和富人徵税,其實不是特朗普所説的 1929 年時大蕭條(第 31 任總統胡佛時代),而是大蕭條發生後新任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上任推行 “新政” 對付大蕭條開始的。所以特朗普是模稜兩可夾帶私貨了。

事實上,特朗普相比拜登反而更像大手大腳的胡佛總統。

當年富蘭克林·羅斯福臨危受任,面對前任總統胡佛留下債台高築的局面不得已做出的高額徵税。其在任期的聯邦企業最高税率從 63% 提高至 94%,並在此後維持了很長時間。

對於羅斯福新政效果我們很難給出一個公允的評價,雖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美國的財政赤字問題,但也引起當時的工商界強烈反對和對抗。最終在實際執行中,對富人徵税的效果並沒有太明顯的結果。

同時羅斯福新政也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資本主義宣告告別自由放任政策的時代,迎來了有政府幹預經濟行為的凱恩斯主義時代。


2

向富人加税真的有效嗎?


在去年魔幻的 2020 年,或者直到如今,美國在嚴峻的疫情衝擊下靠發錢度日,但美國的資本市場卻異常繁榮,導致美國最頂尖的那 1% 的富豪財富不減反增,整體增加超過 1 萬億美元的財富。

比如,世界首富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財富猛增近 80%,特斯拉馬斯克的財富增加超 7 倍等等。

所以,拜登向富人徵税的動機可以説很大。

按照拜登加税方案的測算,如果上述加税政策能有效落地,那麼合計就能為美國財政帶來 2.1 萬億美元的收入,基本能覆蓋所推行的 2.25 萬億基建計劃用度了。

但算盤打得響,不代表就能收得來錢。

歷屆美國總統的經驗教訓證明,在資本主義國家,向掌控了話語權的資本家加税簡直就是與虎謀皮,不僅難度大,搞不好甚至真的還有生命危險。

雖然在日益激化的貧富兩極矛盾形勢下,對於富人徵税深得美國普通民眾的贊同,但拜登下週公佈的這項提案想要獲得通過還有很多不確定性。

首先,目前的加税政策在美國內部爭議很大。作為死對頭,民主黨的拜登政府任何形式的加税都不大可能得到共和黨的支持,尤其是民主黨現在的加税政策明顯與此次特朗普政府的方向相反,贊同拜登那無疑等於自己打臉。

且不説最終通過法案的流程會拉很長,目前參議院內兩黨格局為 50 比 50,如果當中有民主黨議員倒戈,那最終加税方案就懸了。此前聽説有三位議員就表態除非取消目前 1 萬美元的個税減免上限,否則不會支持任何税改方案。

而從加税是給補貼基建計劃開支的目的看,這在源頭上也都還具有很多不確定性,這種情況下,加税方案能完全落地就值得懷疑了。

另一方面,即使通過了徵税方案,最終效果可能也不會有想象中那麼好。

在美國,對高收入羣體徵税從來都是非常困難,因為這些富豪的身邊都有一羣無比專業的會計師,可以幫他們通過各種法律漏洞為規避大部分的税收。

開公司的在國內可以增加成本開支來抵扣、或者調節收入結構尋求更低的税率,甚至把註冊地轉移到海外的避税天堂。

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在近期試圖拉攏 G20 國家制定全球一致最低税率來專門打擊美國企業通過避税天堂轉移利潤做法,以留住税源的原因。

但美國富人的會計師還有大把方式逃税。

巴菲特曾經有一篇文章《停止寵愛超級富豪》中深刻反映出了美國在税收上 “不平等”,雖然他每年賺的錢數以億計,但通過合理的規避,他本人的實際税率僅有他公司僱員約一半,甚至連他辦公室的清潔工都比他高。

在避税這方面,特朗普堪稱其中的王者:

特朗普家族旗下大部分的開銷用度都走公司賬,以及豪宅、飛機、度假莊園等原本屬於私人用度的奢侈資產,全都掛在公司的賬上。

所以特朗普提供給税務局的資料旗下大部分資產是虧損的,這些虧損至少幫他免除了 6 億美元的税額。

雖然特朗普在任期時的個人財富高達 40 億美元,但其在 2016 年之前的 15 年裏,有 10 年時間沒有向税務局交過一分錢,上台幾年接受更嚴監督也才繳納了 750 美元的個税。

更誇張的,因為旗下資產的 “虧損”,特朗普 2010 年還拿到了 7290 萬美元的退税補貼,把幾年交的税都拿回來了,還賺了一大筆利息。

所以可以看到美國有一個很明顯的趨勢,債務越來越高,富人和高收入人羣的税收越來越低。

所以現在拜登政府真要向企業和富人徵税,究竟能收上來多少收入,真不好説。

事實上,加税最終受最大影響的不會是富人階級,也不是光腳的底層階級,而是針對年收入 40 萬美元以上部分中小企業和中產家庭。

美國的中產階級的實際負擔其實已經很重,每月的養老、個税、醫保、教育、交通等各種昂貴開支讓他們幾乎沒辦法存錢,這也是為何美國屬於超前消費型國家,其實並不是他們不想存錢。

可以看到,在天量放水的大背景下,中產階級的收入增速還不如放水速度,物價持續上升購買力下降,如今再加大幅税,那情況必然是更加糟糕。

目前拜登能做的首先除了繼續現金髮錢保持消費需求,然後繼續放水刺激經濟與就業之外其實也沒多大手段了,畢竟目前這個爛攤子窟窿,實在太大。

其實拜登很可能也是知道現有體制下向富人加税實際是很難有成效,但起碼首先要先把樣子做出來,多少會有點成績。

至於後面是否需要加碼其他政策讓這個加税政策落地,那是走着瞧了。


3

美股的繁榮還能持續嗎?


這是一個很容易打臉的問題,但很有必要分析一下。

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次拜登的加税方案一出來,美股就開始出現集體下跌,尤其這些年漲幅最大的科技股跌最明顯。

説明市場對資本利得税可能翻倍的政策反應很大的,雖然依然還有較大不確定性。

如果沒錯的話,目前美國的資本利得税在 0-20% 左右,如果利得税大增的話,那衝擊確實會很大。

美股當下這一批在這幾年瘋長的科技股,是拉昇美股持續走強的最大推力,它們不但是無數美國富人羣體的心頭愛,也是很多頂級基金的壓艙石,並且也是美國無數有加槓桿的散户的一致選擇,所以誰都不想這些科技跌。

但現在美股的繁榮底層邏輯更多的是天量的放水導致的資產泡沫,而非經濟面強勁企業利潤增長帶來的估值提升(當前美國經濟數據強勢是疫後修復還不能算長期趨勢),如今市場對美國收緊流動性的預期有所抬升,這些資產泡沫的未來增量靠什麼去支撐?

在前陣子,美國 10 年國債收益率持續攀升幾度嚇壞市場,美股幾大指數尤其納斯達克指數的波動明顯加大,多少説明市場的樂觀情緒根基是有鬆動了。

如果美國資本利得税真大幅增加,在後續沒有確定上行空間的疑慮下,這些科技股的持有者會不會因為有人搶跑而形成連鎖反應?


4

結語


所謂天道好輪迴,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當年的柯立芝和胡佛時代,他們先後通過採用大量的減税和量化寬鬆來刺激美國經濟走向空前異常繁榮,最熱泡沫破裂導致是 1929 年的歷史大蕭條。然後羅斯福出來收拾殘局,通過舉債搞基建和向富人階層加税來試圖重振經濟,搞得實際內部矛盾激化。

要不是其任內發生的二戰帶來的需求刺激讓美國經濟重新繁榮,很難想象羅斯福的新政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如今次貸危機以來,奧巴馬和特朗普的採取的路徑手法與當年的柯立芝和胡佛兩人也大體類似,也是急速積累了空前的債務和資產泡沫,然後也是拜登在走着羅斯福同樣的套路,雖然目前美國整體還看上去依然安好,但當下的積累風險性確實已不容小看。

雖然從更長遠的視角看,美國的基建計劃如果有效推行,那必然會對美國的實體經濟帶來振興,但畢竟想要見效還很遠。

在次之前,美股會不會有一波釋放風險的大下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