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獨角獸,上市涼涼了?

文 | 一點財經作者 | 郭濡逸 012014 年前後,投資人徐小平和沈南鵬有過一個飯局。 在席間,兩個人就一家人工智能初創公司的估值產生一番爭執——徐小平認為該公司未來估
文 | 一點財經
作者 | 郭濡逸

01
2014 年前後,投資人徐小平和沈南鵬有過一個飯局。
在席間,兩個人就一家人工智能初創公司的估值產生一番爭執——徐小平認為該公司未來估值能到 5000 億美元,而沈南鵬只給到 1000 億美元。兩人互不相讓,另一名參與者只好以 3000 億美金的折中價格打圓場作罷。
這家公司叫格靈深瞳,這也是它創立初期流傳頗廣的一個故事版本。

2017 年 3 月,萬象人工智能研究院發佈會在北京召開。格靈深瞳參與項目投資。
格靈深瞳成立於 2013 年,天使輪融資就來源於真格基金等機構的數百萬元。到 2014 年,紅杉資本又斥資數千萬美元進場。兩位投資大佬給錢給資源,在當時的他們看來,格靈深瞳很可能就是一隻未來的 AI 超級獨角獸。
成立七年之後,格靈深瞳終於在去年底開啓科創板上市輔導,準備踏上二級市場。但對它背後的投資機構而言,這很難算得上是豐收的時刻。不僅當年動輒幾千億美金的估值再沒人提起,事實上,如果能夠順利上市,就值得提心吊膽的投資人們去喝一杯了。
這就是曾經喧囂一時的 AI 行業在當下的處境。
過去幾年,AI 在創投圈經歷了從高峰到低谷。當年的熱門投資賽道,如今已變得十分冷靜。一家家趁着風口成立起來的人工智能公司,要麼從高調陷入沉寂,要麼正在為生存而戰。那些曾經不斷講述的美好遠景故事,很難再有人興致勃勃地去聽。
一些頭部的 AI 公司仍存有希望,那就是掙扎上市。
去年下半年,曠視科技、依圖科技、雲從科技、雲知聲、雲天勵飛等五家 AI 公司向科創板遞交了上市申請。在這一波擬上市小高潮之下,今年原本有望是 AI 行業上市的大年。但從目前來看,這樣的預期可能要大打折扣。
意在衝刺 “AI 語音第一股” 的雲知聲,在遞交招股書 100 余天之後,今年 2 月份卻主動撤回申請,上交所進而終止其發行上市審核。無獨有偶,依圖科技也 “因發行人及保薦人主動要求” 而中止審核,並需要在三個月內補充提交材料,才能繼續推動上市進程。而另一家明星公司曠視科技,其原本 2019 年就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但最終未能如願登陸港股。無奈之下,曠視科技又瞄準了科創板,加入 “科創板 AI 第一股” 的激烈爭奪。
曠視、依圖和雲從一度並列為計算機視覺的 “AI 四小龍”。它們擁有豪華的創始團隊和投資者陣容,作為資本的寵兒,這些行業獨角獸一度是上市的熱門標的。不過隨着當前 IPO 審核明顯收緊,以及 AI 行業商業模式的瓶頸,昔日風光的明星公司們陷入了困境。
當徐小平和沈南鵬當年吃那頓飯時,或許都沒有想到,他們口中爭執的千億美金估值,到頭來很可能會化成一場泡影。
02
2018 年是 AI 行業的分水嶺。
這一年人工智能創業的火熱達到頂點,其實不單是 AI 賽道,據胡潤百富的統計數據,2018 年時中國每 3.8 天就號稱會出現一家獨角獸公司。
就在這一年,曠視科技的年輕創始人印奇,成為《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8 全球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 之一。當時他的公司成立已有七年,看起來正入佳境。而另一家計算機視覺獨角獸商湯科技,2018 年內就連續完成 C 輪、C+ 輪融資,估值達到幾十億美元規模。
但 2019 年之後情形迅速變化,整個創投圈的景氣度急劇下降,年內更是有幾家獨角獸企業宣告倒閉。仍處在燒錢階段而盈利無望的 AI 公司,也逐漸進入艱難的時期。
曠視科技曾經有過早日突圍的希望。最初其屬意港股市場,2019 年 5 月完成 D 輪融資後(當時估值約 40 億美元),曠視不久便向港交所遞交申請,打響了 AI 獨角獸上市的首槍。印奇在後來接受《財經》採訪時提到,當時是 “最好的上市時機”——遺憾的是,這一被命名為 “金剛” 的上市計劃最終擱淺。結果就是,已完成七輪融資的曠視科技,至今仍飽受因 “IPO 不可控” 而帶來的壓力。

就在去年底 AI 公司集體發出上市信號時,作為曾在一級市場估值最高的商湯科技,也傳出過上市消息,但隨後便被否認。商湯科技當時表示,公司並不虧損,經營上也沒有壓力。言外之意,其並沒有迫切的上市壓力。但實際上,算上去年 12 月份的 Pre-IPO 輪融資在內,這家有着 “融資機器” 稱謂的 AI 公司,成立至今融資次數已達十輪。作為 AI 獨角獸中上市態度最為隱晦的一家公司,商湯科技或許難以繼續淡定。
AI 公司們的上市夢不可謂不迫切。2019 年正式開板的科創板,給迷惘中的科技公司們帶來新的希望。雖然科創板作出了對科技公司的友好姿態,但在基本面上,AI 獨角獸們的情形都難言樂觀。
持續大幅虧損,就是目前最為明顯的狀態之一。據財務數據顯示,自 2017 年至 2020 年 9 月,曠視科技累計虧損額為 142.5 億元;從 2017 年至 2020 年上半年,依圖科技虧損額則超過 70 億元;而同期,雲從科技和雲知聲等也長期虧損——按照雲從科技自己的測算,其扭虧為盈的時間節點要等到 2025 年。
財務狀況不佳之外,AI 公司諸如股權結構、關聯交易、實控人情況等細節,也遭到監管層的嚴格問詢。依圖科技就曾收到上交所的連環 47 問,可謂 “觸及靈魂”。而在業務層面,已被終止上市發行審核的雲知聲,更是被同行公開質疑招股書有誇大宣傳之嫌。於是在重重壓力之下,不得不主動撤出了 IPO 的競速行列。
03
對那些已上市的 AI 概念公司來説,在經歷上市初期的市場熱捧之後,如今亦逐漸迴歸平靜,甚至股價一路走跌。
“AI 芯片第一股” 寒武紀,僅用四年時間便成功登陸科創板。去年新股申購階段,其網上有效申購數高達 3808 倍,中籤率低至 0.04%。上市當天,寒武紀股價較發行價飆漲 358%,達到 295 元/股。不過在此之後,其股價開始一路回落。截至 4 月 19 日收盤,其股價為 132 元/股,市值也由最高點時的上千億元縮水了一半。
寒武紀的上市熱,彼時曾被認為將帶動一大批 AI 公司上市。但這一幕此後並未出現。相反,由於今年來 IPO 環境趨嚴,它們的上市夢變得更加困難。

按照證監會 1 月份發佈的《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各板塊首發申請企業信披質量及中介機構執業質量的檢查機制得到明確,IPO 入口關更加嚴格。有意思的是,在中證協組織抽籤對 20 家科創板和創業板首發企業進行檢查時,多達 16 家企業主動撤回首發申請和撤銷保薦,令市場大跌眼鏡。在擬 IPO 公司紛紛主動打起退堂鼓之際,年內 AI 公司們的上市之路將同樣坎坷。
這無疑把昔日估值甚高的獨角獸們,以及背後的資本推手架了起來。
商湯科技在完成 Pre-IPO 輪融資之後,最新估值據稱達到 120 億美元。但假使能夠上市,二級市場能否給出相應表現,手握籌碼的投資人們或也沒有足夠底氣。而據全天候科技此前報道,Pre-IPO 輪融資之前,商湯科技很長時間內曾持續努力融資,但其投前高達百億美元的目標估值,直接嚇退過投資機構。雖然商湯仍拿到了這輪關鍵的融資,它揹負的資本退出壓力也驟然加大。
類似狀況也發生在其他知名公司身上。據《財經》去年 7 月份的一篇報道稱,曾有一些投資人打算私下交易一家頭部 AI 公司的股份,但由於估值太高而幾乎賣不出去。如今,進則上市前景不明,退則難以轉手退出,資本的日子也並不好過。
而局中人的體會越來越深刻。
早在 2018 年行業高光的時候,商湯科技創始人徐立就曾直言,對 AI 公司而言,越靠後輪次進來的投資人,越不會被遙遠的故事打動,關鍵還是會看你是怎麼落地的。當錯失赴港上市的機會之後,印奇也開始有所思考:整個 AI 行業已進入一條 “死亡之谷”,那些能夠穿越死亡之谷活下來的公司,必然是在驗證產品價值和技術可行性之後,能夠快速進行商業落地和規模化應用。
至於誰能最終活下來,他當時(2020 年中)給出的預測是:18-24 個月。
時間的確會消磨一切。今年,“AI 四小龍” 中成立最早的曠視科技已滿 “十歲”。按照創投圈過去的流行邏輯,這不僅是一個還能不能稱作獨角獸的尷尬年齡,而且也早已步入能否順利上市的敏感期。
那些仍徘徊在資本市場門外的獨角獸,外界有對這些高科技佈道者的歡呼與掌聲,但同時也夾雜着對資本泡沫的滿腹質疑。
套用一句流行語——留給它們的時間不多了。
本文來源:一點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