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下 A 股,是在築底,還是可能夢迴 2018?

只要不死,早晚會回來
1
股市什麼時候漲?
這是一個拷問靈魂的問題,尤其是現在,大跌至今已經足足兩個月,相信每個人都希望知道答案。近期市場氣氛也確實有一定的好轉,總體交易量有所提升,從曲線形態上看,築底的意味頗濃,回升或許就在不遠處。

板塊和個股,只要有一些概念催化,就會趁機走出一波漲勢,本週一的華為自動駕駛,就帶飛了一羣概念股,當中的龍頭北汽藍谷從上週五開始,連續 3 個漲停,創出兩年來的新高。

雖然華為自動駕駛概念股悉數已經回落,貌似又是一次簡單粗暴的概念炒作,但是中小票白酒股、醫美股、醫藥股繼續有漲勢,證明板塊並不缺乏輪動動能,還有人戲謔性地給出瞭解釋。

玩笑歸玩笑,如果板塊得以繼續輪動下去,至少證明有資金願意入場,有資金願意做多。
如果加上兩會前後興起的 “碳中和”、央行人口研究論文發表後的 “放開生育”、還有持續被炒的 “醫美”,你會發現,股市裏還是不斷有多頭 “堅守”,股市每天都有漲停板,每天都有人賺錢。
似乎沒什麼好擔心的。
2
不過從另一面看,形勢又會讓人緊張起來,因為來自空頭的壓力似乎並未出現反轉,反而有可能加強。
交易所數據顯示,週一指數大漲過程中,滬深兩市融券餘額單日增長 35.62 億元,最新報 1518.03 億元,歷史首次突破 1500 億元關口,機構重倉股與科創板股票融券餘額增長,是造成兩市融券總量擴張的主要原因,上市公司股東參與轉融通出借業務的意願強烈,也使得融券券源有所放量。
在這裏先做個小調查,看看目前你的倉位有變化嗎?
機構重倉股,主要是藍籌、白馬和成長性較強的科技股,較為著名的就是以白酒為代表的消費股,以及以新能源、生物醫藥為代表的科技股,這些又恰恰是去年機構抱團、春節前漲得最猛、節後抱團瓦解跌得最兇的板塊。
儘管這類股票不少已回撤超過 30%,但機構重倉股融券餘額在增長,從側面反映了至少在機構眼裏,這些股票的估值和股價仍在高位,如果沒有再一波的大跌以釋放風險,不僅撩撥不起主力資金去做多,反而有可能繼續成為被拋棄的對象,股價有進一步下壓的風險。
從一些知名公募基金經理的重倉變化上,也可以看出端倪。
廣發、興證全球、鵬華、華夏、嘉實等都已經披露了旗下基金 2021 年一季報。劉格菘一季度以面板、光伏、動力電池、煉化、鈦白粉、芯片等製造業以及醫療服務等行業為主,Q1 增持康泰生物,龍蟒佰利、恆力石化為其前十大重倉股,減持京東方 A、隆基股份和億緯鋰能;董承非一季度將股票倉位下調了 11 個百分點,順豐控股和三一重工被減持,新進了興業銀行、平安銀行等;謝治宇繼續大舉增持銀行板塊,其和張坤均大舉買入平安銀行,而王宗合一季度更多配置港股。



撤出高估值,配置低估值、順週期成為主力們最大的策略變化。
現在總體的市場形勢,仍然是焦灼的多空博弈,誰也幹不死誰,但誰也別想輕易贏過誰,對於多方而言,安慰性説辭是 “主動降低預期收益,今年只賺 EPS 的錢”,對於空方,則變成 “堅持堅持再堅持,直到解套時”。
如果放在成熟的美國股市,可以通過做空機制去讓市場風險快速釋放,等到價格跌到位了,空頭部隊獲利了結,多方也就心領神會進場了。但中國股市本身尚不算成熟,因為擔心做空引起風險太大,所以做空機制並不是領導層鍾愛的機制,雖可以融券,但常常發揮不到應有的作用。
所以,後市會不會漲,還是得回到宏觀的政治、經濟層面,回到市場本身,去尋找答案。
3
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經濟和政治又息息相關。
從宏觀的政經角度看,中國最大的內部風險是房地產,最大的外部風險是美國打壓,雖然表面看起來兩個風險都還能控制得住,不至於馬上崩盤,但深層次是都沒有找到很好的解決辦法。
去年突然冒出來的新冠疫情,給了中國一定的喘息機會,某程度上也可以説助了中國一臂之力,因為強有力的疫情管控、民眾的眾志成城和積極抗疫,中國率先復工復產,自己走出陰霾之餘,還因為海外疫情爆發、經濟停擺而收穫各種利好,完善而高效的製造業能力使得經濟得到快速恢復。
但是,這個時間窗口正在慢慢關閉。
隨着美國大規模接種新冠疫苗,距離經濟全面恢復的日期越來越近。截至 2021 年 4 月 13 日,美國已有超過 7500 萬人完成了新冠疫苗接種程序,按照目前的接種速度,預計到 9 月份,便可以覆蓋 75% 的美國人口,這個節點非常關鍵,因為美聯儲已經發話,75% 的接種率,就可以考慮縮減或推出 QE。
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是全球貨幣政策的 “錨”,他放水,你得跟,他收水,你也得跟,否則購買力、物價、就業、資產價格等等都容易出問題。
雖然現在美聯儲還嘴硬,即便美債收益率上升,部分新興國家已經扛不住率先收水,還是不為所動,堅持不收水,但結合美聯儲的兩大終極任務--確保物價穩定和充分就業,不難看出,鮑威爾老爺子也就是為美國新冠疫苗接種爭取時間,一旦接種量達到預期值,美國經濟全面恢復,民眾都出來幹活了,也就沒必要繼續 “發” 錢了,就業問題解決了,下一步就是解決通脹問題了,收水也就順理成章了。
更重要的是,美國一旦從新冠疫情中走出來,打壓中國的長期戰略就會捲土重來,經濟手段、政治手段,甚至軍事手段都會毫無保留地使出來,中國面臨新一輪打壓就在所難免了。
2008 年之前,中國通過給外國做加工製造,賺點辛苦錢發展經濟,這種嚴重依賴外部的經濟模式最終在金融海嘯中受到嚴重衝擊;之後 10 年,中國轉向依靠自己,用房地產去對沖外部經濟風險,收到很大成效,最終幫助中國經濟走到世界第二的位置。
然而,房地產模式造成過高的居民槓桿率和資產泡沫,到今天已經難以為繼,除非極端情況下用一用,否則就是透支未來、飲鴆止渴的昏招。沒了這個對沖外部經濟的手段,新興產業手段雖然是星辰大海,但大多處於培育期,一下子很難接過房地產的盤子。
形勢似乎又回到 2018 年。
4
2018 年初,股市經過前一年的大漲,形勢正好,房地產因為 2015 年的 “去庫存” 政策,也正處於牛市巔峯,但突然而來的內憂外患,內有去槓桿導致的流動性緊縮、房地產調控升級,外有特朗普高調發動的貿易戰,中國經濟始料不及,受到嚴重衝擊,股市更是陰跌了一整年,上證累計跌幅 24%,觸及 4 年來的低點(2440 點),深成指跌 34%、中小板指跌 37%、創業板指跌 28%,A 股總市值減少了 14.46 萬億元,人均虧損高達 10 萬元,僅一成投資者盈利的,一半投資者虧損 20% 甚至更多。
現在,不管房市還是股市,都經歷了前一年的大漲,外部的衝擊也相對温和了一年,但肉眼能夠看到的風險,正一步步走進,房地產被鎖住,失去彈性,美國打壓正越演越烈,股市會不會回到 2018 年?
這是很多投資者擔心的問題,如果真的被説中,那可以肯定的是,今年又是關燈吃麪的一年。
看看現在市場上的觀點,也呈現分化,樂觀派認為經過 2 年的調整,我們已經逐步適應美國的打壓,中國經濟的韌性得到驗證,總理也明確表示貨幣政策不會急轉彎,所以沒啥好擔心的;悲觀派則直接了當認為,中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未完成,外部打壓再衝擊一下,A 股很可能會重返 2018,建議遠離。
其實,政治也好,經濟也好,股市也好,拉長時間看都是週期,漲漲跌跌都是常態,沒什麼好奇怪的。
過去幾年,從 2017 年到現在,股市都是在大起大落幾個輪迴。
這幾個輪迴,有兩個經驗。一個是不要被一波向下的波動洗出局,比如 2018 年底死在黎明前的爆倉盤。這裏提個醒,加槓桿要謹慎,要想好,如果當前股市再暴跌 30%,自己扛不扛得住,有沒有應對之策。
這點我想許多人都明白,都是週期,都是輪迴,只要不死,早晚會回來。
第二個經驗是打臉 “只要不死,早晚回來”。
給個數據,或許驚掉許多人下巴。上證指數 2019 年 1 月 4 日見底,那天一共有 3525 只股票,到今天,1038 只低於那天的股價,佔比近 30%。上漲幅度沒超過 20%(包括下跌)一共 1664 只,佔比達 47%。

這意味着什麼?
看似 2019 年到今年 218 暴跌之前,股市漲得熱熱鬧鬧,但許多股票其實是漲了個寂寞。站錯了隊伍,也意味着你浪費了一輪暴跌帶來的機會,不僅要承受當年暴跌的痛苦,還要承受此後踏空熱鬧行情的痛苦。
第二個經驗是要認清 A 股的分化,這不是一時的,是永久性的。背後原因其實不難,存量經濟主導下的擠壓式增長,競爭力不強的企業就會被邊緣化,從而股價也難再翻身。
當前是築底,當然最好。但如果重回 2018,其實也沒有那麼糟糕,從過往歷史看,大跌醖釀大機。我們要做的,就是自己做好準備,第一,不要死掉,第二,讓自己的認知匹配自己想要的收益,站在了正確的隊伍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