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一度暴跌 20%,僅僅因為 CEO 離職?

格隆匯
2021.04.19 08:45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湊湊的轉型嘗試,或許是未來增長的突破口

4 月 19 日,被譽為 “火鍋雙雄” 之一的呷哺呷哺大幅低開 6%,隨後股價一路下跌,一度跌超 20%。截至收市,其股價跌 14.91%,成交 7.7 億港元,總市值 131.33 億港元。自 2 月中旬的高點以來,呷哺呷哺已然腰斬,跌幅達到 55%。

造成該公司股價暴跌的直接原因是其旗下一家爆款品牌湊湊火鍋 CEO 張振緯宣佈離職,核心人才的退出,使得資本市場對呷哺呷哺的未來發展產生擔憂。不過,投資者對呷哺呷哺的預期或許沒有那麼樂觀了。


1、“火鍋 + 茶憩”,湊湊成主要增長點


3 月 17 日下午,張振緯結束了在 “中國餐飲創新大會” 上的主題演講,從容走下舞台,落座,並對一旁的餐飲老闆內參創始人秦朝説:“我要先告辭了……”

在身邊人聽來,他要離開的既是大會現場,也是自己一手創立的湊湊火鍋。

作為呷哺呷哺孵化的品牌,湊湊從開始就決定走 “全國同步,快速擴張” 的路徑。2016 年湊湊開出第一家店,完成了商業模式和供應鏈的設計,隨後就開始了狂奔:

2018 年,湊湊在全國開出 48 家店,覆蓋 17 城;

2019 年,突破百店,覆蓋 28 城,開到了香港;

2020 年,疫情之下湊湊仍然將門店數量提高到了 140 家,覆蓋 34 城。

過去 4 年,湊湊平均每 11 天開一家新店,創下了餐飲直營門店最快的增速。

2020 年,湊湊在呷哺呷哺的營收佔比提升至 31% 左右,並且在公司整體收入下滑的時候逆勢增長。年報預告顯示,2020 年呷哺呷哺總營收為 54.55 億元,同比下降 9.5%;而湊湊收入同比增長 7% 至 16.89 億元。

相比收入的上的貢獻,湊湊對呷哺呷哺更大的價值在於——重新定位。

早先呷哺呷哺的產品定位是中端小火鍋,但是傳統的火鍋生意漸漸地沒那麼好做了,尤其是海底撈的瘋狂擴張,對昔日的 “火鍋第一股” 造成了相當大的壓力。

於是在 2016 年,呷哺呷哺在湊湊上嘗試了轉型,雖然主打的依舊是火鍋,但卻是一個餐飲新物種——“火鍋 + 茶憩” 模式。

簡而言之,原本只賣火鍋,現在賣服務、賣環境、甚至賣奶茶,目標羣體也聚焦到 95 後身上。

事實證明,這一玩法很對當代年輕人的胃口,湊湊火鍋不但一下子成為了必去打卡的網紅店,也獲得了眾多投資者的人口。近幾年來,呷哺呷哺的增長越來越依靠湊湊,甚至可以説,剔除湊湊的火鍋業務實際上是在走下坡路的。


2、翻枱率連年下降,增收不增利存憂


過去一年,餐飲企業受到的打擊有目共睹。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20 年全國餐飲收入為 39527 億元,同比下降 16.6%。火鍋巨頭們業績不理想實屬正常,市值最大的海底撈也在上半年損失慘重,全年淨利潤 3.09 億元,同比下滑 87%。

呷哺呷哺只是更慘了些。根據業績預告,2020 年該公司淨利潤為 183.7 萬元,2019 年為 2.9 億元。主要由於呷哺呷哺門店多在受疫情影響較重北方,因此關了部分門店。

業務方面,管理層表示 2020 下半年已經恢復 9 成。但是,投資者最擔心的翻枱率問題依然沒能解決。

巔峯時期呷哺呷哺,部分門店的翻枱率一度高達 7 次/天。但隨着門店的擴張,這一數字卻在不斷下滑,從 2014 年的 3.8,跌到 2015-2017 年的 3.4、3.3,再到 2018-2019 的 2.8、2.6,直到 2020 年的 2.3,中間從未反彈。

翻枱率下滑,意味着單店流量下滑且單店在整體營收中的貢獻率下跌,導致集團的營收增長更多地仰賴於開新店,但依靠門店擴張增加營收的方式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

從業績來看,呷哺呷哺的增長問題並不只是疫情的短暫性影響。近幾年,公司增收不增利的現象突出,翻枱率下滑或許是其中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3 月 15 日呷哺呷哺的基石投資者高瓴資本在持倉 6 年之後選擇了清倉,共 5772.05 萬股。同時,大摩也開始減持,3 月 16 日其持股從 9.25% 直接減持到只剩 0.93%,合計減持了 9923 萬股。

高盛此前發佈研報,將湊湊 21/22/23 年門店擴張數量預期由 80/76/81 家下調至 60/65/65 家,並且提示投資者需要注意湊湊 CEO 離職的相關風險,基於該公司尚未提供更換職位的時間表,高盛預期湊湊的貢獻下滑,將公司 2021-23 年淨利潤預測下調 2-6%。


3、結語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永恆的生意,在業務主線上不斷尋求新的場景突破、開發新的分支,才是一家企業興盛不衰的根本所在。

打造第二、第三以及更多的增長曲線,是每個企業夢寐以求的事。湊湊是呷哺呷哺的一個很好的嘗試,CEO 張振緯幫它證明了其價值所在。大功臣的離開,無論出於什麼樣的理由,對投資者的信心必然會有一定的影響,畢竟下一個 boss 的能力還是未知數,這種不確定或許才是最大的風險。

同樣,呷哺呷哺的問題也不僅僅是一個 CEO 的離開,如何開發、運用新業務,證明自己可以通過創新、品牌等等方式在這個競爭愈發激烈的行業中維持良好的增長性,是講好火鍋這個故事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