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車企” 反攻 “新勢力”

36Kr
2021.04.19 06:13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與新勢力股價暴跌相對應的是,傳統車企股價、市值一掃頹勢,快速反彈 ... 起碼能夠確信的是,在資本市場中,三家新勢力 + 比亞迪,將不再是投資者僅有的選擇,有了華為與百度進行技術加持的傳統車企,同樣開始被資本所重視 ... 2021 年之後,大量新車企入局,互聯網公司全面入局,老車企打造新能源品牌釋放產能,整個行業從完全的週期屬性向 “週期 + 成長” 轉變,夾雜着新能源與自動駕駛的泡沫,局面混亂不堪。

作者 | 楊旭然

編輯 | 王方玉

出品 | tide-biz

2 月 18 日,高瓴資本確定了 2 億美元參與比亞迪的 H 股定向增發。

4 月 16 日收盤,比亞迪 H 股股價回落至 176.2 港元,相比定增價格下跌 30%,高瓴在 “春季大回撤” 的過程中沒能倖免,短暫被套。

比亞迪的股價跌幅其實並不算大。其給投資者帶來的損失,也遠遠比不上過去一年裏的漲幅來得實在——去年的 4 月,比亞迪股價僅在 40 港元左右。

相比之下,“造車新勢力” 受到的影響要大得多。幾家企業股價連續下跌,跌幅在美股市場中排名前列。

到 4 月 16 日為止,蔚來汽車股價最大跌幅 42.57%;小鵬汽車從去年 11 月底就開始下跌,最大跌幅 57.16%;理想汽車同樣是從去年 11 月跌到現在,累計跌幅 56.14%。

資本市場的劇烈波動變化中,行業根基最淺的 “新勢力” 們,成為了被市場最為警惕對待,並率先拋棄的對象。

雖然股價的變化並不能 100% 反應企業經營的實際情況,但卻能清晰反映出資本對於企業信心的變化。

與新勢力股價暴跌相對應的是,傳統車企股價、市值一掃頹勢,快速反彈。且這種情況並非只發生在 A 股市場,而是在全球範圍內同步發生——長城汽車股價從 7 元上漲至 51 元以上,戴姆勒奔馳股價漲了近四倍,通用汽車創出歷史新高,德國大眾集團股價從 100 歐元上漲至最高 350 歐元。

新勢力們眼下的壓力,已經不再是兩年前那般生死存亡的程度。但面對的競爭強度卻遠勝從前。“老車企” 的反攻倒算,已經全面開始了。

壓力陡增

從銷售數據上來看,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銷量一片大好。

中汽協數據顯示,3 月,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 22.6 萬輛,同比增長 2.4 倍,其中純電動汽車銷量約 19 萬輛,同比增長 2.5 倍;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銷量 3.6 萬輛,同比增長 1.9 倍,兩者均刷新了當月銷量歷史紀錄。

新能源汽車對燃油車的替代趨勢,在進入到 2021 年之後變得清晰無比,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受新能源汽車,並將其視為換車首選。但更加激烈的競爭也隨之而來:傳統車企不再觀望。

2021 年 3 月新能源乘用車銷量排行

長城汽車 (SH:601633) 是其中最為典型的競爭者。

除了在傳統的強勢項目——SUV 燃油車方面繼續發力之外,長城汽車最重要的動作就是通過歐拉品牌大舉補強新能源短板,並直擊市場中的空白環節——女性定位電動車。

三月份的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中,歐拉黑貓已經排到了市場第四,僅次於大賣的五菱宏光 MINIEV、特斯拉Model3、ModelY,而 Q1 銷量總和則排到了全國第四。

此前很長時間,提及傳統車企(包括比亞迪在內),很多人都將其視為將被 “新勢力” 顛覆的對象。但歐拉和比亞迪漢的出現打破了這種認知,也證明了傳統車企的產品力足夠應對新能源時代的挑戰。

類似的情況也同樣發生在歐洲。德國、英國、法國市場與中國基本同步大幅增長,而佔據市場主導位置的不僅只有特斯拉。

以德國為例,大眾的 e-Golf、雷諾的 Zoe 分別超過了特斯拉 Model3,成為了市場銷量的前兩位。可以看到所謂的 “老車企”,仍然佔據了其銷量榜的絕大多數位置,並沒有出現特斯拉一家獨大的局面。

2020 年前 3 月德國電動車銷量

BBA 們在新能源路線上的擴張已經開始。奧迪將重心放在了新能源豪車上,在 4 月中旬推出了國產奧迪 “e-tron” 幾款車型,起售價格為 54.68 萬元。寶馬計劃 2021 年在全球賣出 10 萬台新能源車,奔馳今年則要推出三款新能源汽車。

通過實打實的銷量數據,就能發現汽車領域很難出現諾基亞、摩托羅拉式的潰敗,所謂的 “老車企”,只要能推出有足夠產品力的新能源車,仍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可。

歐洲的消費者相對保守,更多考慮傳統品牌,中國的情況則有所不同——傳統汽車品牌大多選擇成立新品牌,去跟傳統品牌相區隔。長城使用歐拉,吉利創立了極星、領克、幾何等多個品牌,北汽除了採用了 “Beijing” 品牌之外,還運作了一個全新的高端品牌 “ARCFOX”。

自動駕駛:合作 VS 自研

資本市場對於傳統車企轉身新能源的認同度已經很高,相關企業的股價已經有了清晰的反應。

2020 年 7 月之前,在資本市場中,長城汽車更多被視作 “傳統車企” 的代表之一,主要的 SUV 產品包括了哈弗 H9、“炮” 皮卡和高端品牌 “魏”,雖然早在 2018 年就設立了新能源品牌 “歐拉”,但前兩年表現不温不火。

從 2016 年初開始,長城汽車 A 股股價 4 年不漲。到 2018 年四季度到 2019 年一季度,其市盈率已經跌破 10 倍。

長城汽車歷史市盈率

隨着歐拉逐漸走紅、“坦克 300” 作為越野款燃油車的爆火,其股價、市盈率同步飆升,市場逐漸開始認可長城在新能源格局中的位置。

吉利汽車股價表現(2017 年 10 月至今)

吉利也有類似的情況。H 股上市的吉利汽車,自 2017 年底隨汽車週期見頂開始暴跌 60% 之後,經過兩年半的蟄伏,自 2020 年二季度開始股價大幅度反彈,最高漲幅一度超過了 200%。

最近一個股價大漲的是北汽藍谷(SH:600733)。受到資本市場關注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 4 月中旬聯合推出新車型阿爾法 S,並聯合華為推出了 “阿爾法 S 華為 HI 版”,搭載了華為的激光雷達自動駕駛方案與鴻蒙 OS 智能互聯座艙。

北汽藍谷股價表現(2020 年 10 月至今)

這是華為宣佈進軍造車領域之後的第一次產品展示。在一部實際駕駛展示視頻中,華為的無人駕駛操作系統幫助司機在混雜着汽車、自行車和行人的狹窄道路上實現了智能駕駛。

視頻引起了市場的震動,很快推動了北汽藍谷、長安汽車、廣汽集團等傳統車企股價飆升,華陽集團、路暢科技、四維圖新等無人駕駛、智能座艙企業股價紛紛跟漲,週一開盤後,自動駕駛板塊繼續強勢。

再加上此前百度與吉利之間的軟硬件合作,市場對於掌握自動駕駛技術的廠商與傳統車企之間合作的模式,已經有了比較清晰的認知。

在這種模式下,自動駕駛技術供應商和整車企業可以分別專注於自己的優勢領域。傳統汽車廠商在智能方面缺乏研究能力,華為、百度兩家則為其提供自動駕駛能力和操作系統,並明確了自己不會直接下場造車。

“新勢力” 則多依靠自研。在花大價錢造車的同時,操作系統、自動駕駛方面也在激進投入。雖然可以帶來更有特色的用户體驗,但也需要為此花費大量資本,這對於創業企業來説壓力不小。

為了能夠支撐大量的研發投入,蔚來、小鵬和理想都進行了大規模的融資,包括在美股的增發新股、在國內獲得銀行貸款授信、以及正在籌劃中的回港二次上市等等。

過去半年多的時間裏,隨着股價、估值、市值的大幅度上漲,新勢力做得最多的事情除了造車,就是變着花樣融資,以支撐其大規模的研發投入。

代步需求還是智能需求?

“新勢力” 與 “老車企” 之間的爭鬥,隨着百度與華為的入局而變得更加微妙。

人們習慣於用 “新能源車” 來指代電動汽車,實際上電動汽車的內涵不僅在於使用電能作為驅動能源,更重要的,是將從此實現汽車的智能化——包括了自動駕駛和應用生態。

這是一個讓汽車產業規模擴張的變化。傳統意義上的 “硬件產業”,忽然增加了以自動駕駛為代表的軟件市場空間。但佔領這些市場空間,絕對不是容易的事情。

從微軟在智能手機操作系統上的潰敗,有人推演出,未來智能汽車的 “軟件之爭”,大概率將只會有 1-2 個勝出者。

PC 時代,人與計算機的溝通交流,需要藉助 DOS、Windows 來實現,而用户學習和適應操作系統,所需付出時間成本,軟件應用生態的豐富,也需要更少的操作系統。

如今我們已經沒辦法想象換一個品牌的電腦,就要重新學習一款操作系統的情況。移動互聯網時代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安卓和蘋果 IOS 成了瓜分市場的兩大操作系統,一系列軟件應用以此為基礎鋪開。

實際的情況則有所不同。大多數人購買新能源汽車,並非出於對自動駕駛、軟件生態的強烈需求,更多人在意的是政策利好,以及省去加油、保養的費用,因此對於操作系統、自動駕駛和軟件生態的需求尚未放量。

也就是説,目前階段新能源車的 “代步” 需求,遠強於智能需求,這一點從中國、德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榜中大量的小型車(如宏光 MINIEV、大眾 UP、長城歐拉黑貓等等)中,就可以清晰的看出來。

而在經營層面,不論是新勢力還是老車企,對於汽車未來的消費趨勢都已經非常清楚:僅有 “新能源” 遠遠不夠,有新能源 + 操作系統也不夠,將自動駕駛集成到新能源汽車的操作系統中,是未來車企最重要的能力所在。

新勢力選擇自己做,老車企選擇擁抱百度和華為,都有自己的考慮和機會。在這個過程中誰會勝出,誰會掉隊,目前還不得而知。

起碼能夠確信的是,在資本市場中,三家新勢力 + 比亞迪,將不再是投資者僅有的選擇,有了華為與百度進行技術加持的傳統車企,同樣開始被資本所重視。“老車企” 對 “新勢力” 的反攻,也會變得更加猛烈。

寫在最後

汽車作為耐用消費品,有非常明顯的週期屬性。

2018 年前後,在汽車金融的推動下,隨着汽車消費向低線城市、鄉鎮市場滲透,中國的上一輪汽車週期進入尾聲。以長安汽車為代表的傳統車企股價暴跌,兩家上市的新能源車企特斯拉、蔚來陷入困境,股價承受巨大壓力。

不同以往的是,這一輪汽車蕭條週期並沒有持續太久,僅過了兩年時間,就開始了全球範圍內的大反彈,週期反轉帶動車企股價大幅上漲,新能源更是成為了其中最具彈性的品種。

2021 年之後,大量新車企入局,互聯網公司全面入局,老車企打造新能源品牌釋放產能,整個行業從完全的週期屬性向 “週期 + 成長” 轉變,夾雜着新能源與自動駕駛的泡沫,局面混亂不堪。曾經風光無限的 “新勢力” 們已經不再是這個舞台上唯一的主角,雖然它們的成長仍然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