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兩年虧損十億,康諾亞赴港 IPO 能否解困?

港股研究社
2021.04.14 09:22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趁着赴港上市熱潮的東風,醫藥生物股也颳起了上市浪潮。

趁着赴港上市熱潮的東風,醫藥生物股也颳起了上市浪潮。

目前,心瑋醫療、科濟藥業、科亞方舟醫療等 10 家已經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提交上市申請的兆眼眼科已經在 4 月 6 日通過了港交所聆訊。 

受此浪潮影響下,主打靶向藥物研究的康諾亞生物也將赴港上市。

4 月 8 日晚間,據港交所披露,康諾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向港交所主板遞交上市申請。大摩、中金公司、華泰國際為康諾亞生物聯席保薦人。 

在康諾亞的投資方陣容中也有包括高瓴資本在內的眾多知名投行。 

那麼,作為一家醫藥生物公司,為何會獲得多個投行大佬的關注?面對港股醫藥股的扎堆上市潮,康諾亞還能 “後來居上” 嗎? 

兩年虧損 10 個億,押注靶向稀缺性賽道 

招股書顯示,康諾亞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專注於自主發現及開發創新生物療法以滿足

自體免疫及腫瘤治療領域中未獲滿足的大量醫療需求。 

近期,IARC 發佈了 2020 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數據,這項最新預估數據顯示,2020 年全球新發癌症病例 1929 萬例,其中,中國新發癌症 457 萬人,佔全球 23.7%,位居全球第一。 

在流行病逐漸高發的年代下,醫藥產品就顯得格外重要,特別是針對人體自身免疫以及腫瘤治療領域需求度極高,這也使得我國 CDMO 行業未來景氣度高漲。據公開數據顯示,預測至 2024 年中國 CDMO 行業市場規模將增長至 1048.8 億元,2019 年至 2024 年的符合增長率達到 26.5%。

迴歸到其本身,康諾亞營收增長也較為明顯。招股書顯示,2019 年及 2020 年,康諾亞的營收分別為 1565 萬元、4119 萬元。 

就康諾亞核心產品 CM310 而言,也在逐漸走向臨牀試驗。此前,抗體 CM310 已經獲得國家藥監局的臨牀試驗申請批准,並計劃在 2023 年申請上市。屆時,面對市場高漲的需求度,盈利或許更近一步。 

在已經推出市面的 IL-4Rα抗體藥物上,賽諾菲研發的度普利尤單抗,讓賽諾菲狂賺 40 億美元。康諾亞生物也主攻這類藥物,從賽諾菲研發藥物市值來看,未來康諾亞抗體藥物還是具備市場價值想象空間的。 

對於從事醫藥生物行業的企業來講,藥物研發費用支出幅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這家企業的實力。招股書顯示,康諾亞研發支出處於持續增加的趨勢,一直維持在高水平階段。 

但研發支出一直維持在高水平階段,對於康諾亞來講也是一把 “雙刃劍”。康諾亞目前仍面臨虧損問題,且虧損金額在持續擴大,招股書顯示,2019 年、2020 年的淨虧損分別為 1.67 億元、8.19 億元。 

另一方面,由於康諾亞主營業務並未產生收入,費用支出在日漸擴大,也導致康諾亞生物的現金流在持續縮緊。截至 2020 年末,康諾亞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 1.99 億元,較 2019 年的 4.32 億元減少 53.94%。 

説到這裏,已經不難看出康諾亞的赴港上市原因。一方面在於增加在資本市場的曝光度,獲得資本市場投資者的關注度。另一方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於融資回血,為持續支出的研發費用做充足保障。這一點也得到了應證,IPO 前夕,康諾亞生物曾在 2021 年 2 月獲得 1.3 億美元 C 輪融資。 

但持續擴大的虧損卻是康諾亞難以逃避的難題,也給其在資本市場的發展帶來了一些不確定性。不過,目前整個港股市場對於醫藥股的態度,還是比較友好的。那麼,珊珊來遲的康諾亞能借勢高登嗎? 

醫藥股扎堆奔向港股,康諾亞還能後發制人嗎? 

從目前已經在港股上市的 31 支 “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 股價表現來看,康諾亞還是具備資本市場想象空間的。數據顯示,在 31 家公司股價累計變化趨勢中,呈現漲幅趨勢的多達 19 家,其中漲幅最高的為康希諾生物,自上市以來,累計漲幅高達 444.58%。 

自 2021 年開年以來,31 家企業整體走勢也是處於上漲趨勢,雖然股價走勢為跌幅的企業佔為多數,但平均漲幅仍是高達 38.08%。可以説,港股為醫藥股的整體發展提供了一個不錯的市場環境。 

此外,自首個 IL-4Rα抗體度普利尤單抗於 2017 年獲批上市以來,IL-4Rα的全球市場已由 2017 年的 2 億美元大幅增至 2020 年的 40 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 153.9%,市場空間也足夠大。 

但環境利好終歸是外部因素,一旦上市也就意味着要接受投資者更多的審視。此時,自身競爭力如何、商業化變現能力如何等問題也將被聚焦及放大。 

在已經上市的醫藥股中,已有不少企業實現了商業化。其中,就包括此前上市的心瑋醫療,雖然目前心瑋醫療仍處在虧損階段,但是其主營業務已經開始實現營收,對比來看,康諾亞能否成功追趕醫藥生物股大軍,也將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 

畢竟,康諾亞雖然已經產生營收,但還未開始實現規模商業化。據招股書顯示,其目前的營收並非來自主營業務,其核心產品最快上市要在 2023 年,這也意味着,距離康諾亞主營業務實現營收最快還有兩年,這對於資本市場投資者來講,等待的時間似乎有點漫長。 

此外,康諾亞與賽諾菲同處在一個賽道,面對賽諾菲,康諾亞追趕的機會或許並不大。早在 1982 年,賽諾菲就已經在中國開設辦事處,成為首批進入中國的跨國製藥企業,而康諾亞才於 2016 年成立,從資歷上看,康諾亞落後於賽諾菲,要知道在醫藥生物行業,成立時間的長短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這家企業的研發實力。 

從全球及國內 IL-4Rα藥物的研發及商業化競爭格局來看,目前全球共有 7 款 IL-4Rα藥物處在臨牀及以上階段,其中絕大部分處在 I、II 期臨牀階段,而度普利尤單抗成為全球唯一獲批上市的 IL-4Rα抗體藥物。這也意味着,在目前 IL-4Rα抗體藥物市場中,賽諾菲的度普利尤單抗是佔據着市場優勢的,給康諾亞構成了一定的市場對比壓力。 

值得一提的是,跟康諾亞同一天遞交上市申請的騰盛博藥,今年 3 月完成了數額為 1.5 億美元的 C 輪融資,交易後估值達到 14.55 億美元。在騰盛博藥的研發支出中,高於康諾亞,招股書顯示,2019 年、2020 年,騰盛博藥研發費用分別為 8380 萬元和 8.758 億元。 

對比之下,同期康諾亞 6481 萬元和 1.27 億元的研發費用也顯得有點薄弱。並且隨着研發支出的不斷擴大,康諾亞也面臨着整個行業都要面對的問題,那便是盈利難。 

雖説上市融資不失為一條助力後續發展的良策,也能為其資金方面的壓力,但兩年便虧損十個億,且競爭對手實力強大的市場環境下,上市融資並不見得是康諾亞的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