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價偏低,申購冷談,攜程港股二次上市遇冷

業務模式幾乎都已確定,新故事難講,還要面對美團的 “乘勝追擊”,時年 22 歲的攜程給投資者留下了 “尚能飯否” 的疑問。
一度活在傳言中的攜程回港二次上市,終於靴子落地。
不過,最新消息顯示,攜程回港的上市指導價或比前市場預計的 333 港元/股更低,至 268 港元。
在打新階段,攜程與彼時快手、百度以及嗶哩嗶哩的火熱認購形成強烈反差,超購約 4.96 倍的成績成回港上市 13 家中概股中表現最差的一支。
業務模式幾乎都已確定,新故事難講,還要面對美團的 “乘勝追擊",時年 22 歲的攜程給投資者留下了 “尚能飯否” 的疑問。
打新遇冷
據路透社旗下媒體 IFR 4 月 13 日消息,攜程香港上市價格指引在每股 268 港元,籌資 84.7 億港元。
據此前消息,參考攜程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存托股票(ADS)的價格,攜程此次在香港上市公開發售的最高發行價為 333 港元/股,首發募資預計為 105 億港元。
此次攜程所募集資金將主要用於拓展一站式旅行服務、鞏固攜程行業領先地位以及一般公司用途三個方面。
為了得到滿意的開局,在打新的時間點上攜程有意選擇錯峯,以求避開投資者因打新其他巨頭而導致的資金缺乏。
4 月 6 日,攜程回港二次 IPO 通過港交所聆訊。4 月 8 日,攜程就正式招股打新,成為近期通過聆訊後最快開啓招股的港股上市公司,當前正值港股巨頭 IPO 空檔期。
可即便如此,現實還是給了這家在線旅行平台龍頭一記沉重的打擊。
4 月 12 日, 綜合券商數據,攜程最新錄得 43.98 億港元孖展,相當於超購約 4.96 倍,與彼時快手、百度以及嗶哩嗶哩等的火熱認購形成強烈反差。
2021 年 1 月,快手科技赴港交所招股,當天的孖展總額達 2839 億港元,超購達 269 倍;百度 3 月開始招股,首日孖展 340 億港元,超購達 23.25 倍;稍後,嗶哩嗶哩啓動招股,半個交易日的超購也達到了 5 倍。
自 2018 年港交所修改上市制度以來,已有 13 只中概股保留美股上市地位同時通過在港股二次上市方式實現迴歸,其中絕大多數都備受追捧。
對於攜程的打新遇冷,一位港股打新的基金人士曾表示:
“核心業務不穩,持續遭受衝擊,甫一回港上市公開籌措認購資金,又遭遇投資者冷待,攜程上市後市場表現堪憂”。
都是老的錯?
同樣是互聯網企業,為什麼攜程遭受了差別待遇?
眾所周知,“講故事” 已經成為一個互聯網企業支撐估值的一個重要手段。而 1999 年成立,2003 年就在美國上市的攜程在投資者眼中可能已毫無新意。
目前,攜程的業務模式幾乎都已確定, 其主要業務包括酒店預訂(佔比 38.94%)、交通票務(39.02%)、揹包旅遊(6.78%)、商旅旅行(4.79%)等。
面對瓶頸,攜程也在尋找新的發力點,努力減緩下滑的業績。比如 2020 年全年,攜程通過在線直播平台推出超過 60000 種產品,攜程直播 + 特賣頻道實現商品交易總額超過 50 億元。
另外,除了新故事難講,攜程還要面對來自美團的威脅。
2020 年第二季度,美團的到店、酒店及旅遊業務營收超越攜程,隨後其優勢越拉越大。
從 2020 年財務數據來看,美團點評在 “到店、酒店及旅遊” 的總收入為 213 億元,而攜程總收入為 183 億元。
也有分析人士表示,美團的數據不僅僅是旅遊板塊,還包含了到店業務,因此兩者未必可比。
不過,即便如此,在新冠疫情衝擊下,在所屬行業中,攜程變成了頭號輸家。
2020 年,攜程的交易總額、營收、利潤均下滑。根據招股文件,攜程 2020 年 183 億元的總收入較 2019 年的 357 億元同比減少 49%, 32.47 億元的淨虧損相較於 2019 年 70 億淨利潤同比下滑 146%。
美團表示,2020 年受疫情影響最大的 “到店、酒店及旅遊業務” 的恢復逐步步入正軌,但尚未完全回覆到正常水平,收入同比減少 4.6% 至 2020 年的 213 億元。經營利潤率則由 37.7% 升至 38.5%。
機構看法
對於攜程後市,投資者選擇了用腳投票,作為專業投資機構的券商投行,同樣對於攜程的二次上市後走勢並不看好。
國泰君安研報重申 “減持” 評級,預計新冠疫情在國內已經得到控制,國內旅遊市場將持續復甦,但中國大陸以外地區,預計在 2021 年剩餘時間裏,旅行限制和跨境旅遊禁令將持續。攜程在中國大陸以外地區有重要業務,預計將繼續拖累今年的盈利能力。
致富集團研究部對攜程的推薦度也只打出了 3 星(滿分 5 星),其研報認為,自 2020 年 1 月以來,客户大量取消和提出退款請求,且國際、國內旅行及住宿新訂單有所減少,國內交通運輸和國際機票供應亦大幅下降。攜程 2020 年淨虧損 33 億元,儘管已採用成本控制措施應對疫情,但日後經營開支仍可能增加,影響業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