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筆投資

格隆匯
2021.04.08 11:31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昨天,騰訊第一大股東 Prosus 宣佈減持 1.92 億股騰訊股份,約佔總股本的 2%,總代價約 1141.75 億港元。吃瓜羣眾不免目瞪口呆,一是感慨於騰訊的市值之大,隨便減個 2 個點,就是千億級別的規模,二是忐忑於最大的股東要跑路了,這是啥信號。不過放心!Prosus 減持 2 個點後,依然持有 28.86%,依然是騰訊最大的股東,並且承諾未來三年不會減持。顯然,這不是什麼不看好的信號。其實真正讓人目瞪口呆的不是 Prosus 的減持,而是它的減持為何來得這麼晚。2001 年,Naspers(Prosus 母公司)以 3400 萬美元投資騰訊,2004 年騰訊上市,直到 17 年後,2018 年 3 月 23 日才減持第一筆,減了 2%,同樣當時承諾未來三年內不會再減持。三年後,2021 年 4 月 7 日才宣佈第二筆減持。這 20 年裏,多少鬼故事發生,多少驚濤駭浪,但它卻不為所動,一直持有。那它的投資回報呢?

昨天,騰訊第一大股東 Prosus 宣佈減持 1.92 億股騰訊股份,約佔總股本的 2%,總代價約 1141.75 億港元。

吃瓜羣眾不免目瞪口呆,一是感慨於騰訊的市值之大,隨便減個 2 個點,就是千億級別的規模,二是忐忑於最大的股東要跑路了,這是啥信號。

不過放心!Prosus 減持 2 個點後,依然持有 28.86%,依然是騰訊最大的股東,並且承諾未來三年不會減持。顯然,這不是什麼不看好的信號。

其實真正讓人目瞪口呆的不是 Prosus 的減持,而是它的減持為何來得這麼晚。

2001 年,Naspers(Prosus 母公司)以 3400 萬美元投資騰訊,2004 年騰訊上市,直到 17 年後,2018 年 3 月 23 日才減持第一筆,減了 2%,同樣當時承諾未來三年內不會再減持。三年後,2021 年 4 月 7 日才宣佈第二筆減持。這 20 年裏,多少鬼故事發生,多少驚濤駭浪,但它卻不為所動,一直持有。

那它的投資回報呢?

以今天收盤價 625 算,騰訊總市值 5.99 萬億港幣,摺合美元 7553 億,Prosus 持有部分市值約 2180 億美元,加上已經套現的 1910 億港元,摺合美元 245 億,Prosus 的總收益是 2425 億美元,累計收益回報率為 7132 倍,年複合回報率達 55.83%。

這絕對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偉大的一筆投資,沒有之一。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筆投資,為什麼騰訊的大股東居然是一個南非的公司?


1

沒人要的騰訊


今天的騰訊如日中天,是中國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但時間撥回到 2000 年,情況可不是這樣。

每個創業公司都面臨過危機,騰訊也不例外。

OICQ(qq 的前身)就像一個 “餓死鬼投胎” 的精靈,隨着用户不斷增長,對服務器和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燒錢越來越多,讓初創期的騰訊陷於缺少資金、山窮水盡的困窘之中。最絕望的時候,騰訊賬上只剩 1 萬元現金。 

開源無望的情況下,馬化騰及其團隊動了把騰訊賣掉的念頭。他們開價 300 萬元,四處尋找買主。然而,對於這個看上去增長很快的項目,“全世界沒有一個人知道它怎麼掙錢”。跑遍深圳、廣州、北京的馬化騰,沒有找到願意出錢的人。

來源:圖蟲

現金幾乎斷絕的情況下,幾個創始人不得不腆着臉四處借錢,“深圳城裏稍稍認識的人都被他們借了一個遍”。有朋友願意借錢,當馬化騰提出能否用騰訊的股票來還債時,他們都婉轉表示了拒絕,有一位甚至慷慨地説,“你真的沒錢了,不還也可以。不過我不要你的股票”。 

絕望中的騰訊,終於輾轉找到了一家風險投資公司。

2000 年 4 月,騰訊與 IDG 及盈科敲定了救命的 220 萬美元天使投資。而那時,騰訊賬上已經是彈盡糧絕,甚至已經等不及漫長的手續,而找中間人墊資 450 萬元救急。這才讓瀕臨倒閉的騰訊,起死回生。

不過好景不長,融資剛剛結束,互聯網泡沫破滅席捲全球股市。

或許再晚幾周,騰訊就徹底失去了融到錢的機會。從現在來看,如果不是 IDG 的冒險,如果不是恰好抓住了資本大門關閉錢的一線生機,騰訊可能就像大多數公司一樣,倒在了成立後的前兩年裏。在所有的商業故事裏,甚至所有的故事裏,可能運氣是最神秘的那一部分。一半的創業者 “死” 在這件事上,另一半可能就活了下去,甚至活得很好。

然而,騰訊的危機並沒有過去,商業模式不被看好,快速盈利無望,燒錢太快,及全世界互聯網泡沫的陰影,投資人對騰訊漸漸失去了信心。2000 年底,騰訊再次出現財務危機,IDG 與盈科不願再追加投資。為了生存下去,馬化騰及其團隊敲遍了當時互聯網大佬們的門,新浪、搜狐、雅虎中國、金蝶、聯想、TOM……,卻無一願意接手。直到 MIH 的出現。

關於這段經歷,吳曉波在《騰訊傳》中有詳細描述:

首先萌生退意的是 IDG……

在 IDG 看來,騰訊的商業模式並不受主流的資本市場青睞,而且, 它實在太燒錢了。

馬化騰將融資所得的資金幾乎全數用於服務器的添置,可是,在用户急劇增加的同時,盈利仍然遙遙無期。到 2000 年年底,騰訊再次出現資金危機,曾李青不斷地約王樹見面,希望能夠追加投資。磋商幾次陷入僵局,馬化騰堅持創業團隊必須保持控制權,而 IDG 和盈科不認為在當前的形勢下,騰訊還有溢價增發的空間。

於是,王樹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兩家股東對騰訊提供 200 萬美元的貸款,以可轉換債券的方式執行。不過誰的心裏都清楚,如果這筆錢也花完了,就再也不會追加投資了。IDG 開始張羅着幫忙尋找新的買家。

“當時覺得,最可能的買家是已經上市的那幾家門户網站。IDG 去找了搜狐的張朝陽,被拒絕了。我和張志東到北京,去找了新浪的王志東和汪延,也被拒絕了。在互聯網業內的技術人員看來,騰訊的活,他們自己都能做,幹嗎要花幾百萬美元去買呢?而且當時納斯達克的股價 ‘嗖嗖’ 地跌,大家誰也不敢輕舉妄動。” 馬化騰説。

來源:騰訊科技

除了新浪和搜狐,IDG 還牽線找了雅虎中國,被拒絕。馬化騰去拜訪了同樣在深圳,也是由 IDG 投資的金蝶,被拒絕。曾李青還輾轉找到大名鼎鼎的聯想集團,當時的聯想正與美國在線合力推廣門户網站 FM365,當然也拒絕購買。

另一家投資人盈科也加入了拯救騰訊的行動中。他們與有國資背景的中公網談判,試圖投資中公網,並由其收購騰訊,實現業務整合,這個方案中途夭折。接着,盈科把騰訊推薦給自己控股的 TOM.com,被管理層拒絕。盈科甚至還找來香港著名導演王晶,想把騰訊的用户與電影業結合,看看能否有盈利模式的創新,這一超前的構想當然也不了了之。

2000 年第四季度在四處碰壁之中一天一天地過去了,騰訊的用户數仍然在驚人地猛增,註冊用户很可能在半年內就要突破 1 億的驚人紀錄,可是全中國卻沒有一個人願意購買它的股份。

眼看着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就在這個時候,轉機出現了。


2

Naspers 出現了


2001 年 1 月,一位美國人出現在賽格科技創業園的騰訊辦公室裏,他操着一口流利的漢語,自我介紹説叫網大為,是南非 MIH 中國業務部的副總裁。這是馬化騰與曾李青第一次聽到 MIH 這個名字。

MIH(Naspers 子公司)是一家總部設在南非的投資集團公司,是南非最大的付費電視運營商,當時是納斯達克和阿姆斯特丹兩地的上市公司。多年來,它持續在新興國家投資新媒體,是 “全球前五位的媒體投資集團之一”。1997 年,MIH 進入中國,參與投資了《北京青年報》、脈搏網、體壇傳媒等。

網大為是在無意中發現騰訊的。他説,“我每到一箇中國的城市,就去當地網吧逛,看看那裏的年輕人在玩什麼遊戲。我驚奇地發現,幾乎所有網吧的桌面上都掛着 OICQ 的程序,我想,這應該是一家偉大的互聯網企業。在 2000 年年底,我接觸幾家想接受投資的公司總經理,發現他們的名片上都印有自己的 OICQ 號碼,這更讓我激動,想要看看這是一傢什麼樣的公司。”

就這樣,網大為找到了賽格科技創業園東棟四層的騰訊公司。

來源:騰訊科技

雙方很快進入實質性談判。網大為開出了兩個條件:

第一,對騰訊的估價為 6000 萬美元,MIH 願意用其在當時投資的世紀互聯的股份來換;

第二,MIH 希望成為第一大股東。

對於這兩個條件,騰訊的幾位創始人當即表示不同意。在股份比例上,他們的底線是絕不放棄控制權。不過,讓他們高興的是,“至少第一次有這麼高估值的價格出來了”,MIH 認可騰訊,並看好其未來。騰訊的估值比一年前整整高出了 11 倍。

兩個月後,網大為做出讓步,MIH 的投資將全部以現金支付。IDG 聽到 MIH 的報價大喜過望,投資不到一年的項目,竟能得到 11 倍的退出溢價,這在互聯網大寒冬中是不可思議的戰果。IDG 北京總部同意出讓所有 20%的股份,深圳的王樹提出異議,在他的堅持下,最終 IDG 出讓 12.8%,保留了 7.2%。盈科方面雖猶豫再三,在自身連續兩個季度出現鉅額虧損的情況下,最終同意將全數 20%股份售予 MIH,套現 1260 萬美元。

就這樣,突然闖入的南非公司 MIH 以 32.8%的股份成為騰訊的第二大股東。獲得投資的騰訊從此擺脱了資金短缺的困擾,在創業的第 20 個月,找到了願意為它的未來買單的人。

此後,MIH 一路陪伴騰訊走了十七年。在最高峰時,握有騰訊超過 45% 的股份,是騰訊最大的單一股東。

2018 年減持 2% 後,仍然持有騰訊 31.17%,2021 年再減持了 2%,仍然持有 28.86%,仍是最大股東。

為什麼這次減持的主體變成了 Prosus 呢?

Prosus 是 Naspers 分拆出來的。跟曾經的雅虎投資阿里巴巴類似,Napsers 持有的騰訊價值一直超過 Naspers 本身的價值,一是為了縮小价值差距,二是由於資本市場對騰訊的認可,騰訊的股價一路飆升,導致 Naspers 在約翰內斯堡股市所佔權重上升到四分之一,超出了南非多數機構投資者的單一股票上限,導致許多投資者被迫出售 Naspers。

所以 2019 年的時候,Naspers 將 Prosus 剝離出來了,專門持有 Naspersr 的國際互聯網資產。


3

投資上帝下注的公司,需要運氣和信仰


入局時,就以溢價 10 倍從數碼盈科和 IDG 手中接過股權,而且上市後馬化騰尚且時不時減持套現時,緣何 MIH 能夠巋然不動,近乎違揹人性的忍住了套現的衝動,在別人的 “後悔” 和 “心痛” 中,成就投資史上的傳奇呢?

也許可以從 MIH 母公司 Naspers 的靈魂人物庫斯·貝克和安東尼·羅克斯上管窺一豹。

來源:網絡

很多人不解,為啥騰訊的大股東會是遠在非洲大陸南端的 Naspers,還有人甚至認為這只是 Naspers 這般賭徒運氣好抓到了一手好牌。

庫斯·貝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畢業,在 1985 年進入 Naspers 後,主導付費電視業務 M-Net 的創辦並大獲成功,讓 Naspers 走進了付費電視的新天地,一手推動了南非報業的數字化轉型。

羅克斯最初以一個天才少年(技術員)的身份進入南非報業。1982 年,他被提拔為南非報業信息技術處處長。與貝克一起推動付費電視業務。然後,羅克斯進入在全球範圍內都十分著名(尤其在中國)的南非報業旗下互聯網投資機構 MIH,兼任技術主管。1997 年,在貝克出任南非報業 CEO 的這一年,他領命創辦 MWeb(南非第一家互聯網接入服務商),出任 CEO。

MWeb 推出了即時信息系統(那時世界人民在用 ICQ),博客平台(BOLG)、視頻郵件,遊戲平台等等。不用説,這些東西在南非前無古人,在世界範圍內,也不落伍。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些項目都成功了,也全失敗了。南非互聯網人口實在是太少太少了!

不過重要的是,羅克斯團隊在這個過程中深刻理解了互聯網,理解了互聯網應用。

而且,有意思的是,羅克斯認死理,認定中國。認定在中國的投資,以及在新興經濟體中的投資會有豐厚的回報。他們不願去美國這樣的成熟市場血拼。在 1999 年的時候,MIH 在北京做了脈搏網,原本想打造門户網上市,不過遺憾的是速度慢了,新浪、網易、搜狐在納斯達克上市而且表現不佳,於是,MIH 調整策略,將脈搏網壓縮。在這個項目上,MIH 損失超過 8000 萬美元,甚至超過了後來給騰訊的錢。

所以,當 2001 年 5 月,因陷入併購泥潭的數碼盈科想要脱手騰訊持股時,HIM 接盤真的只是運氣嗎?顯然不是的,畢竟,機會只屬於有準備的人。

這是充分理解互聯網的人的一次理所當然的選擇。此時,QQ 在中國的用户數,已經遠遠超過了整個非洲的互聯網接入人口。即使 QQ 還沒有找到盈利點,但是他們堅信,在中國廣袤的市場中,QQ 的前途是星辰大海。

同樣,也是基於對新興市場的看好,Naspers 大手筆進軍印度、俄羅斯、波蘭、巴西,並在那裏找到了 Mail.ru Group(俄羅斯互聯網巨頭)、MakeMyTrip(印度版攜程),Delivery Hero(德國,全球最大外賣公司),OLX(阿根廷,全球最大分類信息網站)……

MIH 進入騰訊後,17 年一股未賣,後面也就是出售兩筆,一共 4%。不管騰訊經歷過多少波折和下跌,這簡直是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這 20 年間,騰訊經歷了移動夢網整頓收入大降、被 MSN 和各大門户圍剿、3Q 大戰等一系列危機事件,期間股價多次出現大幅回撤。

來源:圖蟲

只能説:投資上帝下注的公司,除了眼光和運氣,還需要信仰。比中國人更看好中國,比創始人更堅信公司的前景。

這是 Naspers 的運氣,也是騰訊的運氣。當初,如果不是 Naspers 最終進來,也許,騰訊真有可能熬不過 2001 年互聯網泡沫的寒冬中。


4

結語


今年過完年回來,一波狂風暴雨式的大跌,打了投資者一個措手不及。

這樣的波動,拉開 K 線圖,歷史上上演過許多次,很常見。然而,無論多年之後看,投資者們是多麼的洞若觀火般的清明,所有的此時此刻,卻都是困惑和猶疑。暴跌的過程中,所有的負面消息如山洪般泄出。

這種情況下,要做好投資,類似於 Naspers,一需要對手上公司的深刻理解,沒有這層理解,光口頭喊 “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 是壓不住自己內心的恐慌的,二需要信仰,投資就是投未來,無論建立了多麼深的理解,未來始終是不確定的,是會有各種負面消息出來嚇唬人。

而大多數的投資者,既沒有做好第一點的紮實功,也沒有做好第二點,從而只能成為一個交易型投資者,高拋低吸,隨波逐流。

但一如 Naspers 投資騰訊,大錢從來不是來自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