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邦環境 (1855.HK) 上市後首份年報業績亮眼,望乘 “碳中和” 駛入發展快車道

中邦環境的年報有哪些亮點?
日前,港股次新股中邦環境公佈 2020 年業績,這也是公司自今年 1 月 6 日上市後的首份年報。數據顯示,期內中邦環境實現收益 10.01 億元 (人民幣,單位下同),同比增長 11.6%;歸母淨利潤為 6850.5 萬元,同比大幅增長 38.4%。
可見,中邦環境在去年逆勢之下表現依舊強勁,且明顯好於行業整體水平。參考 A 股園林及綠化板塊(合計 23 家上市公司),據 WIND 統計顯示,2020 年營收和歸母淨利潤同比降幅的中位數分別為 14.17%、24.57%。
據瞭解,中邦環境作為我國東三省頭部的園林及生態治理修復服務供應商之一,核心業務主要覆蓋園林及生態修復兩個分部。為何能在逆勢中脱穎而出?主要經營要點及原因如下:
營收創歷史新高,園林分部收益勁增約四成
上述的行業營收和利潤數據顯示出,在疫情影響下,全年行業整體處於跌勢,而中邦環境仍能實現營收和利潤雙位數的增速。其中,營收突破 10 億元,創歷史新高。
財報指出,這主要由於 2020 年新中標項目以及中標額較 2019 年增加,並且部分以往年度開工項目延續到 2020 年所致。

而從分部業務來看,園林板塊是主要的增量來源。數據顯示,去年來自園林板塊的收益為 6.21 億元,同比勁增 41.2%,佔比達 62%,主要由於園林工程項目數量增加;而生態修復板塊的收益則有所下降,由於大部分項目在 2019 年進入尾聲階段,2020 年相應項目減少。但公司在 2020 年起開始拓展水治理業務領域,目前正處於方案論證、設計及實施階段,這無疑是給該板塊的增長注入了新動能。
同時,期內公司的盈利增幅更是明顯高於營收增幅,表明公司的盈利水平有大幅提升。淨利率由 2019 年的 5.5% 提升了 1.4 個百分點至 6.9%。而毛利率有所降低,這主要是公司為了開拓新市場,以較低的利潤率來投標,包括東風大街改造項目、南運河項目、海港保税區項目等。
全國拓展布局初見成效,在手訂單增長顯著
當前,中邦環境的發展策略和路線是非常明確的,紮根於東三省,並於北京、天津、重慶設立辦事處,重點向華北、華東及西南地區拓展布局,逐步實現全國化擴張,這點也直接反映在了收益的區域分佈變化上。

期內,中邦環境又陸續競得雄安商務服務中心項目景觀工程項目(中標價約 9320 萬元)、福建省競得濱江路瀋海高速至南惠高速段環境整治工程項目(中標價約 7460 萬元)和重慶市取得璧山區 2020 年生態停車場工程地勘服務項目(中標價約 60 萬元)等項目,在中標區域上有所拓展,全國化擴張成效初顯。

根據公司招股書披露,截至到去年 12 月 13 日止,中邦環境手中共有 165 個進行中項目,其中 146 個未完成合約的項目,合約總額約 28.49 億元,將於 2028 年前確認。此外,華北及華東地區的進行中項目有 31 個,合約總額約 4.55 億元。
而到去年底,中邦環境手中的進行中的項目共有 183 個,在此基礎上有所增加,且明顯超越上一年同期,這意味着公司未來業績持續增長有保障。
結語
目前,國內園林市場依舊高度分散,表明整合空間明顯。一般來説,項目的確定性及融資能力是關鍵的驅動因素,中邦環境在區域市場具備較為突出的優勢,上市之後品牌及融資方面的優勢將更明顯,不僅有助於加快向全國擴張的步伐,而且利於進一步改善其財務結構。
如今,“碳中和” 大勢所趨,園林行業有望藉此 “東風” 實現加速發展。因為從原理來講,實現 “碳中和” 的路徑,不僅限於控制碳排放,還可以通過改善生態環境的質量,提高二氧化碳等温室氣體的吸收量,即被稱之為 “碳匯”,主要措施包括植樹造林和森林保護等,且其成本要遠低於工業減排。同時多方實例也證實,園林生態對 “碳中和” 的貢獻不可小覷,大力發展園林綠化及生態修復項目有助於碳中和目標的加速實現。
我國 “碳中和” 機理框架

(來源:東北證券)
而自 2016 年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國家一直重視環境生態質量的建設及修復。而在碳中和與生態建設疊加作用下,預計園林板塊將迎來快速發展,中邦環境此類園林及環境生態治理行業上市企業也將持續受益。同時,考慮到中邦環境作為港股小盤股,目前業務體量尚小,但存在明顯的業績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