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高瓴!340 億的飛利浦家電有什麼想象空間?

格隆匯
2021.03.26 09:11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又是一次價值投資?

今天市場回暖,高瓴也悶聲幹大事,繼百麗國際、普洛斯、格力電器之後,又搞了一次百億級重大併購交易,重磅級別的消息炸彈激起了市場的關注水花。

1、340 億的重大併購交易

近期,飛利浦宣佈已簽署協議,將其家用電器業務出售給高瓴,交易金額約為 37 億歐元。同時,它將與家用電器通過獨家全球品牌授權協議,許可家用電器繼續使用飛利浦品牌及其旗下特定家用電器品牌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生產製造、品牌營銷和市場銷售,授權期限 15 年(可視條件延長),而這一品牌授權預估淨現值約為 7 億歐元,計入總交易價值後合計約為 44 億歐元,摺合人民幣近 340 億元。而預計這項交易將於今年三季度末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2015 年至 2020 年,飛利浦家用電器業務(包括空氣炸鍋、咖啡機、吸塵器等)的營業收入分別為 23 億歐元、24 億歐元、23 億歐元、22 億歐元、23 億歐元、22 億歐元,本次高瓴出手的價格超過了近年來飛利浦家電的平均年銷售額,在一定程度上算是高價收購。

家用電器業務曾是飛利浦發家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目前其業務產品在全球也具有一定的領先地位,但基於時代的變遷,疫情帶來了新的市場趨勢,志在轉型成為醫療健康服務商的它選擇剝離家電業務也是情理之中。

基金君發現,事實上,飛利浦從去年開始就謀求出售家電業務,只不過沒想到取代邀請參與第二輪報價的鼎暉投資和 TCL 集團,最終花落高瓴。

但仔細一想,這一結果也並不意外,近年來,張磊引入海外品牌和標的進程不斷加快,旨在通過引入領先的技術和資產來賦能國內產業的革新升級,進而創造價值,這也符合他一直倡導的重倉中國的戰略。

那麼,高瓴如何將這項鉅額投資價值最大化成為目前市場的最大關注點。

也許私有化去運營,也許再次轉手賣出,但市場投資者並不只是滿意於這些故事,關注點還是更多集中在飛利浦是否能為其重倉的格力電器帶來更多的想象空間。

2、與格力能否有故事?

其實可以發現,除了鍾愛醫療,張磊對家電業務也是一直青睞有加。

回顧過往,高瓴先後增持格力、美的,雖然在去年減持美的,且退出了其前十大流通股東之列,但繼續加碼下注格力,在 2019 年 12 月參與混改以近 417 億元拿下格力 15% 的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家電行業算是一門好生意,它一般具備明顯的紅利,即來自房地產週期與滲透率的提升而帶來的需求空間,產能擴張下的規模優勢,以及渠道的潛能。

然而,由於受制於地產後週期,消費需求逼近天花板,疊加疫情等不定因素,家電的生存壓力也不小,龍頭更是如此,畢竟光長規模,利潤止步不前是長期的痛點。

不同於美的搶先轉型,進行渠道優化,向互聯網化、智能化靠攏,例如,通過小家電業務切入智能小家電賽道。

目前來看,近年來格力業績遇到瓶頸,自家的股價也較為萎靡,即便是頻頻發出回購動作,市場表現也較為平淡。

對於格力,它的轉型已是明面上的事,主要體現在銷售渠道的變革,以及對產品多元化的發力。

高瓴此次拿下飛利浦的家電業務,或許令市場對其與格力電器的有效協同存在一定的期許。畢竟格力曾要求受讓方 “有能力為上市公司引入有效的技術、市場及產業協同等戰略資源,協助上市公司提升產業競爭力”。

雖然家電行業整體增長放緩,但在消費升級下,疊加疫情帶來的宅經濟因素,小家電的爆發不可忽視,2012-2019 年複合增長率達到 13.3%,到 2023 年市場規模或將達到 6460 億元。同時,這也帶動了一些概念股的股價起飛,但這一賽道並不只是 “小而美”,那些 “重營銷、輕研發” 的模式並不長久,小熊電器等一系列概念股的腰斬就是證明。

而如今格力在小家電業務上沒有佔據太大的優勢,距離完善整個智能家居網絡也還是任重道遠,若是真能存在與飛利浦自有的品牌和渠道優勢產生協同的可能性,也許算個利好。

3、結語

眾所周知,高瓴是堅定的價值投資擁護者,更是堅定看好中國製造,如今隨着互聯網全面滲透生活,企業的成長邊界也將在創新升級下存有不斷延展的機會,這筆 340 億的收購究竟會如何豐富張磊價值投資的內涵,還是頗具看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