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增新能源抱團股,高瓴最大浮虧或超過 27%

格隆匯
2021.03.19 08:41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兄弟,抄底需謹慎!

在震盪期間,泥沙俱下的市場行情已叫人有些習以為常,但在短期內面對賬面的浮虧,還是令人無法淡定,散户如此,機構的抗跌能力也受到狙擊,前有馮柳、楊東,現就有張磊,基金君發現,高瓴資本在這波回調中也難以倖免。

1、投資比亞迪、光伏雙巨頭遭 “悶殺”

眾所周知,高瓴資本最大的投資版圖是醫療,但基於對市場形勢的變化,前陣子對新能源也有選擇性伸出了橄欖枝。

在去年四季度清倉了造車新勢力三巨頭——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理想汽車後,轉而投向了比亞迪的懷抱。2 月 18 日,斥資 2 億美元參與了比亞迪股份 H 股最新一輪定向增發股票的購買,認購價格 225 港元/股。

在過去的一年裏,比亞迪 H 股觸及 278.40 元/股的高點,本以為可以像他的偶像巴菲特,儘早嚐到賺得盆滿缽滿的甜頭,誰想到一場 “殺估值” 的黑天鵝悄然降臨。

隔壁美國國債收益率創出 2020 年 1 月以來新高,通脹預期之下,特斯拉大跌近 7 個點,這邊的 A 股受流動性趨緊預期影響,新能源作為主要的機構抱團股也陷入了殺跌深谷。你會看到比亞迪股份近來股價不斷在走下坡路,最低觸及 163.50 港元/股,按此價格計算,高瓴資本最大浮虧超過 27%。而截止到今日收盤,高瓴被套近 18%。

當然,比亞迪不是個例,雪崩的時候,沒有一朵雪花可以置身事外,高瓴下注的其他新能源抱團股也跌得慘烈。

去年 12 月,高瓴資本斥資入股隆基股份和通威股份,但目前這兩筆對光伏雙巨頭的投資浮盈已明顯收窄。

其中,隆基股份以 70 元/股的價格,向高瓴資本轉讓其持有的公司股份 2.26 億股,交易對價總額約為 158.41 億元。交易完成後,高瓴資本搖身一變成為隆基股份的第二大單一股東。

如今看來,隆基股份的走勢十分起伏,18 日達到 125.68 元高點時,最高浮盈超過 120 億元,現在以最新收盤價計算,高瓴浮盈縮水超 37%。

通威股份此前發起定增,發行價格為 28 元/股,發行股份數量 2.13 億股,募集資金總額 59.8 億元,高瓴資本認購了 5 億元。而在一個月前衝上 54.09 元/股的高點後,目前其股價已跌至 30.83 元,坐了一回過山車。

此外,因 2 月參與華大基因的定增,高瓴資本旗下的人民幣證券私募基金管理平台的天津禮仁投資也出現了明顯的浮虧。

天津禮仁投資以 5.03 億元參與定增,發行價格為 145 元/股,獲配 347 萬股,加上此前持有的 75 萬股(合計持股 421.95 萬股),持股比例將佔發行後公司總股本的 1.02%,成為華大基因第七大股東。

但其股價近來走勢不佳,截至最新收盤價,天津禮仁或已浮虧接近 1 億元,浮虧幅度近 20%。

2、“被套” 標的需消化估值

投資者看到上述一系列的 “被套” 現象,想必有所唏噓,畢竟在這樣的調整階段,機構也無法避免波動風險。、

根據私募排排網公開數據顯示,百億級私募今年前兩個月的平均收益為 3.88%,取得正收益的產品超過 80%。但截至 3 月 12 日,2630 只公佈淨值的百億級私募產品,平均收益僅為-3.9%,正收益產品的佔比降至 54%。

但要知道,投資的核心要義就是看長期,信奉價值主義,股神巴菲特是如此,高毅的張磊也是如此,那句 “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 便是説的這個道理。

去年以來,高瓴共投資超 200 個項目,且投出的項目超過八成都集中在科技與醫療兩大領域,其中,除了繼續強化自身擅長的醫療健康板塊,在科技方面涉獵較廣,上至量子與航天,下至基礎與應用軟件,其中,重倉光伏、鋰電等新能源產業鏈也是其關鍵佈局,旨在獲得結構性機遇。

若試問新能源是不是門好生意,這一答案大概率是肯定的。

在當前,政策支持、產業空間、巨頭入場等多方利好都為其提前勾畫了一一幅充滿希望的藍圖,有着獲利樂觀預期的好故事吸引人是意料之中。

尤其是近期 “碳中和” 概念的橫空出世,顯然利於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進一步得到優化,這也就是為什麼近來這一板塊的市場情緒不斷升温,頻頻走出短線牛股的原因。

高瓴是長期主義的信奉者,自然會抓緊這一存在多重效益的風口,昨日發佈的白皮書就可以發現,其也開始聚焦電力、交通、工業、新材料、建築、農業、負碳排放、信息通信與數字化等八個領域的投資機會。

從長期角度來看,市場的蛋糕甜頭可以預想,高瓴為首的機構也正是基於此才果斷下注,畢竟像比亞迪這類標的剛好站在了行業的順風口,疊加刀片電池、半導體技術所帶來的想象空間着實很吸引人,傾向持有的誘惑很大,它着眼的是長期價值和社會效益,那麼個股的短期走勢或就不能左右這一投資邏輯。

但是,對於散户們來説,他們不是高瓴,焉知長期投資之樂,尤其是這屆浮躁的新晉基民們,光是看到了基金上一年的出圈,看到了新能源迎接產業變革的重磅利好,就急匆匆就進場,殊不知急功近利下,畫餅到底是充不了飢。

當泡泡吹得太大,總會破裂,過猶不及就是這麼個道理。如今新能源股的估值因前期的漲幅過大已經被嚴重透支,偏離正常值,自然經不住市場大環境利空帶來的風吹草動。

資本也是趨利避害的,市場情緒掀翻屋頂之時,你説什麼他都信以為真;市場情緒頹靡不振之時,眼裏容不得一顆沙子。

不要小看市場,震盪了這麼一陣子,投資者應該都已經有所冷靜,正視估值泡沫的高風險,畢竟資本只是企業的啦啦隊,支撐估值神話還得靠業績去儘快釋放相應的利好。

結語

最近陸續有機構的持倉披露釋出,處於這麼個動盪的行情中,從短期的個股走勢來看,不少大佬 “翻了車”,雖然一味的盲目抄作業不可取,但是更多的投資者更該明白一點,跟着上頭砸錢買的機會風口還是得看長期,得在市場行情的反覆中經得住時間的拷問,短期看到高回報大概率很難,還是先躺着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