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 “3·15” 點名,特斯拉在中國還混得下去?

有質疑不可怕,消極怠慢和甩鍋卻絕對不行。
昨晚央視 “3·15” 晚會之前,好幾個行業羣、車友羣都在討論、猜測,特斯拉是否會被曝光。
這種猜測不是空穴來風。
就在幾天前的一次媒體投票中,近 90% 的網友認為特斯拉應該上 “3·15”,網友紛紛高呼 “不上對不起中國消費者”“沒有誰比特斯拉更有資格上”。

巧合的是,就在 “3·15” 之前,女車主車頂維權、海南特斯拉撞牆、佛羅里達特斯拉鑽貨車底……3 起事故成功 “預熱” 了一波情緒。在過去的一年多,質量疑團甚至事故,把特斯拉放到了聚光燈下,可這家造車新勢力 “吾輩楷模” 面對問題時的騷操作,正在把自己拉下神壇,也直接導致了 5 部門同時約談的結果。
儘管特斯拉最終沒有出現在央視 “3·15” 晚會上,但地方台對此前的一些騷操作進行了報道和渲染。顯然,這意味着監管者仍在緊盯着特斯拉這條 “鯰魚”。

其實在行業景氣度爬坡階段,質量受到質疑並不可怕,甚至是必然要面對的。
但如何面對問題,才是特斯拉在這場試煉中的終極拷問。
01
成本控制 “狂魔”
特斯拉可謂造車新勢力 “標杆” 企業。
技術上,特斯拉自主軟件和三電(電池、電機、電控)技術在業內獨領風騷。如果説電力續航、軟件生態是新能源車 “軍備競賽” 最前沿,那麼特斯拉自主 FSD 和電控技術,在業內暫時還沒有對手。

銷售渠道上,特斯拉最先感受到新能源車與電子產品之間,估值體系的趨同,採用核心技術 + 供應商的產業鏈結構,直接對接消費者。
除了五菱宏光 Mini EV 這類 A00 級玩家劍走偏鋒外,特斯拉全球純電車市場銷量仍是第一,尤其在美國本土已佔據主導地位。去年,特斯拉在美國電動汽車市場的份額高達 79%,這也就意味着,美國其他品牌電動汽車佔比總和還不及特斯拉的 1/3。
資本面上,全球車企中,公司目前全球市值最高,“市夢率” 持續抬升公司股價,PE 估值來到上千倍,無數空頭頭寸還沒等到特斯拉 “殺估值” 就已經涼了。

業績面上,特斯拉 2020 年歸母淨利潤 6.9 億美元,而三家中概股造車新勢力(蔚來、小鵬、理想)距離盈利還有距離;全年綜合毛利率 21.02%,在造車新勢力中名列前茅,第二名的理想汽車為 16.38%。
關於特斯拉毛利率,也許大家都心裏有數。
通過不斷壓低整車毛利率實現降價,進而擴大銷量,通過軟件生態賺錢,順便擠壓競爭對手生存空間,對於特斯拉的打法,市場已經有充足的預期——認為軟件將是公司下一個增長極,所以 “價格戰” 完全在意料之中。
不過壓低成本的做法,也帶來了許多問題……
02
反正不是我的錯
首次坐上特斯拉,是在 1 年前的試駕活動上,當時對特斯拉國產 Model 3 最直觀感受是:科技感拉滿,輔助駕駛讓人大呼過癮,質感和舒適度卻不及預期。後來也陸續試駕過幾次,包括 Model 3 和後來的 Model Y,特斯拉依舊在堆砌科技感上一路狂奔。

如果説內飾過於簡單,導致舒適感、豪華感有所欠缺,可以理解為接棒喬布斯 “科技教主” 頭銜之後,對 “極簡風”“性冷淡” 設計路線的承襲,那麼在芯片上 “偷工減料” 就顯然説不過去了。
2020 年 3 月,有特斯拉車主在網絡上曝出所購的特斯拉國產 Model 3 裝配 HW2.5 芯片,並非是隨車環保清單上標註的 HW3.0。此前特斯拉曾表示,新車都會裝配 HW3.0 芯片。此舉導致眾多涉事車主強烈不滿,表示已通過特斯拉官方 400 電話、“3·15” 平台等渠道進行投訴和維權訴訟。
身為 CEO,馬斯克對此事完全知情,只是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很奇怪,那些抱怨的人沒有購買自動駕駛服務。如果選裝了特斯拉會免費為他們升級為 HW 3.0 芯片。”
言下之意,似乎是把一切責任都甩給了車主,指責車主無理取鬧。
而這次在地方台 “3·15” 期間被曝光的問題,事關特斯拉二手車業務。一名車主購買特斯拉二手車,發現 C 柱曾被切割(影響結構件),經過質檢、投訴、法律訴訟等一系列程序,結果都站在車主這邊,可特斯拉仍咬定車輛沒毛病,只是維修工藝問題,將會上訴。
特斯拉今年甚至還曾把鍋,甩到國家電網頭上。
1 月,一名特斯拉車主充電後,車輛出現故障。特斯拉表示,這是由於國家電網電流太大導致。國家電網則毫不含糊地回懟,稱在使用中電源線路電壓穩定無異常,建議特斯拉公司請專業人士認真查找車輛充電故障原因。
03
繞不開的中國市場
於是 “3·15” 不久前,特斯拉的幺蛾子,曾經引來了監管部門 “關照”。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與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以及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 5 個部門,約談了特斯拉在中國的相關公司,談話內容便是特斯拉最近被消費者投訴出現異常加速、車輛遠程升級、電池起火等問題。
5 部門同時請喝茶,規格非常高。
可以感受到,政府和監管部門對於特斯拉,有多重視。
在特斯拉最為艱難的 2018 年,中國向特斯拉拋出了橄欖枝,允許特斯拉在上海獨資建立超級工廠。中國與特斯拉的對賭協議,是從 2023 年年底起,特斯拉每年須納税 22.3 億元,如果不能達成這一條件,則必須歸還相應土地。

中國是饞特斯拉的税收嗎?也許有一部分是。但更重要的原因在於,特斯拉的入華,就像當年的蘋果一樣,能夠將中國的產業格局進行錘鍊整合,同時加速落後產能的淘汰。
反過來,特斯拉也需要中國。
入華之後,特斯拉產銷量、股價在疫情中逆勢起飛,中國市場也是應對傳統車企 “反攻” 的堅強後盾。
特斯拉在歐洲主要純電動汽車市場份額 2021 年首月大幅下滑。今年 1 月,特斯拉純電動汽車在歐洲 18 個主要市場註冊量為 1619 輛,市場份額從 5% 下滑到 3.5%,原因是碳排放標準將日趨嚴格,促使大眾、雷諾等更多本土傳統車企加緊發展新能源車。
在美國,新任美國總統拜登的氣候議程,將推動控制美國政府所有三個部門的民主黨,採取更多行動促進新能源汽車發展,福特、通用等車企也勢必將商業觸角進一步伸向新能源車賽道。
市場認為,中國市場對 Model 3、Model Y 的需求激增,是特斯拉逆境翻轉的關鍵。坐落於中國上海的特斯拉 Giga 3 電池工廠,將推動特斯拉汽車的普及率在未來 12~18 個月中顯著增長。伴隨着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景氣度提升,牛市情況下,將至少為特斯拉股價貢獻每股 100 美元的估值溢價。

所以説,中國市場很重要。再過幾天,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將開幕,馬斯克也會參加,這位 “硅谷鋼鐵俠” 從不吝惜對政府和人民展現出友好姿態。
只是不知道,特斯拉最近在中國市場整出這些幺蛾子,馬斯克心裏是怎麼想的?
04
特斯拉的生存焦慮
質量方面整出幺蛾子,可以説,發生在特斯拉這種成長型公司身上,並不令人意外。
馬斯克曾經直言説,提升產能的那段生產時間,如同地獄一般。作為一家企業,誰都想做到完美,物美價廉,同時還能夠得到市場認同。

可是特斯拉還處於高速增長階段,難免會伴隨着各種問題。
從誕生之初,特斯拉就伴隨着生存焦慮。公司推出的第一個量產車型 Roadster 首先就遇到了實際成本高於預期的窘迫,直到 2019 年,市場還在質疑這家公司的交付能力。特斯拉的利潤率在過去 10 年裏,有 9 年是負數,正如馬斯克本人所言,“距離破產一度只差一個月時間”。
當時,特斯拉正面臨一場信任危機,因為其新能源汽車產能的多項指標,比公司最初設定的 2017 年末每週產量達到 5000 輛要慢的多。2015Q1~2019Q4 一共 20 個季度中,特斯拉只有 5 個季度自由現金流為正。更悲催的是,特斯拉的現金流,還曾經用來填補 SpaceX 弄出來的窟窿。

如果不是馬斯克融資能力非同一般,特斯拉早就在破產線上走了好幾回。
雖然特斯拉在 2020 年已經實現盈利,銷量也來到全球第一,跑贏了其他造車新勢力,但三面圍攻之下,稍有不慎就會跌下神壇。從歐洲、北美市場格局上看,這種趨勢已經初現端倪。
除了其他新勢力的崛起和傳統車企的 “反攻”,谷歌、蘋果、阿里、騰訊、華為等科技巨頭,也相繼入局新能源車賽道,這些公司既不缺錢,也不缺技術,缺的只是 “彎道超車” 的時間,隨着時間推移,特斯拉這隻 “出頭鳥” 的生存將會更加艱難。
所以説,現在還做不到完美,特斯拉只能頂着風雨奔跑,直至到達一個安全的屋檐下。
馬斯克對此也非常坦誠,稱為了減少車主的交付等待期,特斯拉一直都是盡最大能力去提升產能,工廠的流水線速度達到最高,甚至沒有足夠的時間使汽車油漆晾乾,這也會造成車輛質量參差不齊。
05
小結:不是對特斯拉的審判
哈利·波特在得知自己擁有伏地魔的力量時,內心深陷善惡之爭,寸步難行,人生導師鄧布利多卻一語破解:“決定一個人命運的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選擇。”
鄧布利多還有一句名言:“黑暗和困難籠罩着前行的道路,很快我們就要在正確的和輕鬆的進行選擇。”

此次特斯拉不幸登上地方 “3·15” 晚會舞台,但同時也很幸運,央視 “3·15” 晚會並沒有進行 “點名打擊”。背後深意,即監管者已經開始注意特斯拉,但這一次先不把你架在火上烤,而是通過地方晚會進行敲打。對於特斯拉,中國市場保有很高的期待,希望它成為 “鯰魚” 攪動市場。
特斯拉此前掙扎在破產線上,直到現在依然面臨生存挑戰,而跑得太快,靈魂難免跟不上身體,這情有可原。加之特斯拉獨資進入中國,對於中國市場的一些規則,或許並非完全理解,行事之中難免嫌隙頻生。
可消費者的底線非常清楚,有質疑不可怕,消極怠慢和甩鍋卻絕對不行。
如果正像馬斯克自己所説,特斯拉質量問題已在 2020 年底解決,那麼從 2021 年開始,面對消費者質疑、投訴,特斯拉應該可以大大方方,站出來直面問題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