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業巨頭紛紛 “放衞星”,地產資本擴張加劇

恒大物業淨利暴增 184%,市值逼近恒大。
上市三個多月後,恒大物業發佈了首份年報。
2020 年全年,恒大物業實現營業收入約 105.09 億元,同比增長約 43.31%;毛利潤約 40.06 億元,同比增長約 128.27%;股東應占利潤約 26.47 億元,同比增長約 184.49%;每股盈利 0.26 元。
截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恒大物業合約面積約 5.65 億平方米,新增約 5940 萬平方米;在管面積約 3 億平方米,新增約 6260 萬平方米。
今年初,恒大董事局主席許家印在內部立下目標,恒大物業 2021年要再新增 3.6億平方米的在管面積,翻一倍。
3 月 16 日,恒大物業執行董事兼總經理胡亮在業績會上表示,公司制定的每月對外拓展 3000 萬平米的目標 “非常宏偉”,預計在 2021 年總的合約面積會不低於 8 億平方米,總的在管面積也會超過 6 億平方米。
這很可能讓恒大物業迅速竄至前三,甚至第一、二。據克而瑞,截至 2020 年底,物業在管面積最大的是萬科旗下的萬物雲,為 5.78 億平方米,第二名的雅生活為 5.05 億平方米,第三碧桂園服務為 4.09 億平方米。
無獨有偶,碧桂園物業近期也立下了宏大的發展計劃,要在未來5年實現千億營收,而 2020年碧桂園服務的營收僅為 100多億,差不多 5年要翻 10倍。
3 月 15 日,世茂服務董事局主席許世壇於業績會表示,過去三年,世茂服務實現收入和規模的 5 倍增長,未來三年將力爭再實現5倍增長。
在傳統開發業務面臨天花板之後,作為地產公司資本化擴張的第一站,物業分拆上市,成為近年來主流地產公司的統一動作。
資本市場也給予了物業股極高的估值,去年市盈率在 50-60 倍,最高的達到 100 多倍。這導致很多物業公司的市值一度超過或逼近母公司、關聯公司,如綠城服務曾超綠城中國,彩生活曾超花樣年。
但去年下半年、今年以來,物業股持續走低,近期表現低迷。物業巨頭趁業績會紛紛喊話,仍將大力擴張,以圖提振股價。
這意味着,物業公司的資本擴張還將繼續。近兩年,物業巨頭的規模高速增長,大多是由真金白銀的收併購帶來的。2 月 25 日,碧桂園服務擬斥資 48.46 億元收購藍光嘉寶約 64.62% 的股份。截至 2020 年末,藍光嘉寶的在管面積為 1.3 億平方米,合約面積為 2.1 億平方米。
本次收購將讓碧桂園服務在管面積將達到 5.39 億平方米。而恒大在管面積的擴張,也要經收購實現。今年 1 月底,恒大物業就以 12 億收購了寧波亞太酒店物業,一舉增加 8000 萬平方米的在管面積。
3 月 4 日,龍湖物業收購了億達服務 100% 股權,規模擴大之外,還加碼產業園區服務。
但投資者也在變得聰明,他們不會單單為了規模來給物業公司投票。一名物業股投資者説,他會更關注公司營收和淨利增長的可持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