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遠、紅杉、高毅為啥調研這些渣男芯片股?

格隆匯
2021.03.16 09:34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市場的盤整還在繼續,機構的調研腳步從不停止。芯片短缺之痛日益升温的背景下,基金君發現,最近不少相關標的獲得了機構的橄欖枝,這一調研動向在當下也值得探究一番。

1、卡住汽車巨頭脖子的芯片

首先,還是要説説目前的 “缺芯” 之痛,尤其是汽車芯片的缺口。

這一供需失衡現象得從疫情説起,疫情期間,受難以正常復工復產的影響,需求端明顯萎縮,芯片供應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相關產能,而後期隨着經濟復甦之風漸起,芯片供應商收到的訂單開始顯著增多,特別是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基於經濟回暖明顯而釋放了較大的需求空間,一來二去,芯片缺口明顯擴大。

從廣汽豐田 1 月已經減產三成,到通用汽車計劃關停工廠(預計將影響 21.6 萬輛汽車,經濟損失約為 20 億美元),再到大眾汽車因芯片缺貨被迫停產,汽車行業已然變成了 “缺芯” 的重災區,這一負面效應也開始蔓延到消費電子領域,進一步搶佔芯片產能。

基於這種供求失衡,疊加車用芯片的生產長週期等因素,汽車芯片的短缺現狀在短期或將難以改善,加劇行業的風險動盪。

常言道,物以稀為貴,這也就是機構為何扎堆調研這一方向的原因,很簡單,在抱團的白馬股估值調整沒有到位之前,無論是順勢而上的順週期,還是熱門的重點板塊(化工、機械設備、電子等),他們都有興趣分一杯名為機會的羹。

截止到上週五,從個股調研熱度這一維度來看,機構將目光多數放在了汽車芯片方向,華陽集團、拓邦股份接待機構數量最多,受到了超百家機構的垂青。

2、華陽集團:高毅、社保基金關注

華陽集團在上一週累計接待機構達到 123 家,排在第一,工銀瑞信、鵬華基金、高毅資產、拾貝投資、社保基金等現身其中,最新總市值在 129 億元。

華陽集團旗下有汽車電子、精密壓鑄、精密電子和 LED 照明四大業務。在汽車電子化與智能化的驅動下,目前發力智能座艙與 ADAS 產品線,其中,公司 HUD(汽車平視顯示器)產品已獲得東風日產啓辰、長城、廣汽、北汽、Vinfast 等客户的定點項目,放量明顯,進而成為了業績增長的重要推動力。此外,與華為合作 HUAWEI HiCar 已完成適配,將搭載車型量產。

而受益於汽車市場在後疫情時期逐步回暖,上述新客户、新項目陸續量產落地,2020 年預計歸母淨利 1.6-1.9 億元,同比增長 115%-155%;扣非淨利 1.1-1.3 億元,同比增長 267%-334%。但基於近期汽車電子芯片供應緊張,客户和公司生產計劃或產生不確定的變動。

2、拓邦股份:紅杉、高毅看好,社保基金成為前十大流通股東

另一標的拓邦股份獲得了上投摩根、紅杉資本、淡水泉、高毅資產等在內的超百家機構現身調研,該標的最新總市值為 132 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截止到 2020 年末,社保基金成為其新進第四大流通股東,佔總股本比例 1.26%。

其主營業務為智能控制系統解決方案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覆蓋家電、工具、鋰電應用及工業等領域。2020 年實現營業收入 55.6 億元,同比增長 35.65%,實現淨利潤 5.34 億元,同比增長 61.27%。基本每股收益為 0.51 元。

受益於物聯網的創新升級,智能控制器作為核心元器件,其價值正在進一步凸顯,國內相關標的有望承接國際市場的生產轉移紅利而進一步拓寬其發展空間。

同時,公司也面臨着芯片緊缺這一問題,目前,其取代國外芯片,目前開始大量選用國內芯片,使用需求暫時能得到滿足,但也存有未定的生產變動衝擊。

如今來看,基於智能化、網聯化,市場對汽車芯片的需求是與日俱增的,這也便對供求端帶來極大的施壓作用。

畢竟,車規級芯片行業門檻較高,對技術和資金,甚至是生產週期都有一定的要求,存在明顯的准入壁壘。而就全球市場競爭格局來看,來自歐美、日本等國的企業對汽車芯片有着高度壟斷,尤其是在智能座艙、底盤控制系統、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自動駕駛系統等關鍵系統芯片部分,已形成了較為穩定的供應鏈格局,2020 年前 10 家佔據超六成以上的市場份額。

在這一產業競爭中,我國還處於起步追趕階段,2020 年全球汽車芯片市場規模約 3000 億元,其中,我國自主汽車芯片產業規模僅為 70 億元,佔比小於 2.5%,且我國汽車芯片自給率不足 10%,多集中在中低附加值端,規模也有待擴容,“強芯” 這根箭已站在名為時代的弦上,不得不發。

結語

最後回到市場行情,近期抱團股的起伏把市場信心磨沒了一層,機構頂着贖回的潛在壓力一邊幫助基民樹立信心,一邊繼續馬不停蹄尋找高成長機會,選擇繼續聚焦科技股,則是望着長期性的前景趨勢去投資,這或許也就是被罵成 “菜狗” 的諾安蔡嵩松堅持重金押注頭部芯片公司的持有邏輯,只能説它們在資本市場的估值歷險記還未結束,迎接真正的春天仍需靜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