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車新勢力的焦慮,靠 “回國” 緩解?

中國電動汽車三劍客小鵬汽車、蔚來汽車和理想汽車計劃今年赴港上市,以吸引更多的投資者
作者 | 路易十三五
來源 | 格隆匯新股
提供 IPO 領域專業資訊,關注格隆匯新股

回國二次上市
從 2018 年開始,蔚小理相繼在美股上市,已經籌集了 147 億美元資金,且他們上市融資的腳步還在繼續。

圖來源:網絡
昨天市場上就傳出消息,説中概股造車三兄弟蔚來、小鵬、理想(蔚小理)將在今年內赴港上市,融資規模在 50 億美元左右,佔擴大後股本的 5%。市場上還有人爆料説,小鵬除了要在港股上市,還計劃在 A 股科創板進行第三次上市。

圖來源:網絡
才上市沒多久,蔚小理就要回國,事情快得讓人有些錯愕。
要知道,美股對全球股市具有估值錨的作用。美股市場環境開放,國際資本眾多,對企業融資、提升估值幫助巨大,是全球資產的重心。從 2000 年新浪赴美上市開始,美股就成了中國科技企業最青睞的上市舞台。
可從 2019 年開始,美國對中概股限制政策就持續加碼,在美國本就受歧視的中概股步履維艱。去年 4 月份,瑞幸咖啡自曝財務造假,更導致信任危機,做空接踵而至。一時間,中概股人人自危。
於是,最近中概股又掀起回國上市潮。前有阿里、京東、網易;後有 B 站、百度、中國電信——距離本土市場越近,也就越容易被理解。

圖來源:網絡
不過蔚小理與上面這些 “不差錢” 的科技巨頭,又不一樣。
電動汽車初創企業仍需在下一代技術上進行大量投資,經過 2020 年的 “戴維斯雙擊”,2021 年新能源汽車賽道將會跟家擁擠,快速搶佔市場至關重要。
所以蔚小理此次 “跑步” 回國背後,應該還有更現實的因素。

新勢力的焦慮
用兩條公理,可以概括目前造車新勢力的生存圖景:
1. 生存是公司的基本需要;
2. 公司需要不斷擴張,但市場的蛋糕總量有限。
造車新勢力去年在資本市場混得風生水起,特斯拉、蔚小理的市值成倍上漲,抬升了汽車產業鏈甚至整個股市估值,股民、基民跑步入場只為從新興產業中分一杯羹,對汽車板塊甚至是股票市場產生正反饋作用。

圖來源:富途
新能源車板塊受到爆炒,一方面得益於去年各大央行 “大水漫灌”,推高了資產價格;另一方面也多虧汽車板塊自己爭氣。
新能源汽車擁有故事,消費者更是願意買賬。只要技術足夠成熟、設施足夠完善,誰都樂意花費更少的能源成本、使用成本,享受更加直接粗暴的駕駛樂趣、更加智能化的出行體驗。
而特斯拉、蔚小理非常擅長講故事,或者説,他們需要講故事。
特斯拉的火星故事自不必贅述。
在蔚小理 “三劍客” 中,蔚來定位豪華汽車,而換電模式可以增加產品附加價值。在過去,動力電池技術限制了新能源汽車的附加價值。而蔚來汽車 “可充可換可升級” 的概念,迴避了電池的許多缺陷,例如里程焦慮、電池衰減等等。所以,換電站本身就是擴大用户規模的亮點。

圖來源:網絡
小鵬則講了一個智能駕駛的故事,2020 年股價翻了 1.8 倍。小鵬 2019 年在研發上花費 20 億元,不算少,何小鵬號稱將在 2021 年,用智能駕駛技術把馬斯克 “打得找不着東”。
理想則是通過增程式路線,打造了一個經濟節能家用車的温馨故事。

圖來源:網絡

銷量!銷量!銷量!
可是即便故事講得再好,最終痛點還是會落到 “銷量”“業績” 這些老生常談的問題上。
造車本身就是重資產行業,而新勢力與傳統造車勢力相比,起步更晚、產業基礎更加薄弱,估值與業績的偏離就會更大。
所以,新勢力更需要生態搭建,比如建立深度學習系統、優質 ** 和換電站體系、更強勁動力電池和自動駕駛技術研發等等,來講故事 “收割” 資本老同志,來提升經營活動現金流。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
特斯拉這個優等生,已經基本上從泥潭中跑出來了。公司在 2020 年已經實現盈利,不僅榮登全球新能源車銷量冠軍,而且綜合毛利率達到 20% 左右。
但蔚小理這幾個普通學生,卻還沒有實現盈利。
蔚來汽車 2020 年實現營收翻倍,手上也捏着 400 多億元現金儲備,但仍然虧損 50 多億元。公司在汽車銷量上也同樣翻倍,只不過原本銷量基數還不大,數據的價值也就打了折扣。不過這並沒有阻礙蔚來去年的亮眼表現——公司去年市值翻了 11 倍。

圖來源:富途
蔚來的換電站很有故事,有利於提升估值。但換電站也是公司盈利空間提升的最大掣肘。換電站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拉低了企業綜合毛利率。
現在公司必須硬着頭皮把換電模式推進下去。蔚來創始人李斌自己也説,現階段換電站還不考慮盈利。換電造成的虧損,又必須在未來由用户規模來彌補,因此只要能推動用户規模不斷擴大,建設投入就會不斷被攤薄。
蔚來另一大買點——無微不至的 **——也是這個邏輯。
小鵬和理想,還是這個邏輯。
小鵬 2020 年的增速甚至比蔚來還亮眼,營收和銷量都同比增長超過 150%。不過與蔚來一樣,仍在虧損且銷量基數小。

圖來源:網絡
理想則是從一開始就打算繞過新能源汽車的 “先天缺陷”,採用燃油帶動增程式動力系統。公司同時也在積極儲備技術,比如充電樁和智能駕駛,不過純電動汽車要等到 2023 年才上市,目前這些技術仍然不見蹤影,故事也就不能長久。在蔚小理 “三劍客” 中,理想的市值仍然排在最後。
公司要實現 “財務自由”,必須將商業模式跑通,用銷量撐起體量。
而蔚小理要跑通商業模式,需要用大把真金白銀往裏砸。如果蔚小理沒有足夠的業績支持,估值水平還在原地踏步,一旦市場資金供應減少,恐怕在融資問題上該承受的壓力,還是得咬牙承受着。
可問題是,他們有這麼大的承壓能力嗎?市場蛋糕又如此有限,新老玩家都想分一杯羹,誰又能保證蔚小理一定會勝利呢?

與時間賽跑
放眼整個汽車板塊,時間是朋友。
全球新能源車銷量,預計將在 2030 年達到全部汽車銷量的 30% 左右。在中國,2030 年的比例會達到 40%。也就是説,至少在未來三、五十年裏,新能源汽車銷量仍會繼續爬坡。

而如果算上補能技術不斷發展、配套設施擴張、智能化程度提升等等,新能源汽車生態不斷完善,將逐漸掃除新能源車銷售障礙,引導市場信心建立自我驗證、實現良性循環,恐怕 30%~40% 的目標都過於保守。
福特、大眾、雷諾、比亞迪、長城、吉利等車企轉型成功,帶着自研技術繼續在賽道上加速狂奔;廣汽、北汽、上汽、長安等等傳統車企與科技巨頭之間的合縱連橫,蘋果、谷歌、華為、百度也將加快切入新能源車賽道……

圖來源:網絡
這些高端玩家要麼有錢、要麼有技術,要搶佔市場份額只是時間問題。蔚小理如果能在這段時間內跑通商業模式、保持技術優勢,成功概率還是有的。
但對於蔚小理來説,如今時間更像是敵人。
如果特斯拉是新能源汽車的標杆,那麼蔚小理就是中國最先向特斯拉看齊的車企。要利用好先發優勢,他們就必須趕在進入存量競爭階段之前,獲得資金、推動銷量。
可是傳統造車勢力、科技巨頭正在將觸角伸向新能源車賽道,蠶食新勢力的生存空間。
在歐洲,特斯拉已經跌落神壇,2019~2020 年市佔率從 5% 下滑到 3.5%,不敵大眾、PSA、戴姆勒等等傳統大品牌,在品牌中排名第十一。

碳排放目標的制定和鉅額罰款的壓力,將傳統車企推向新能源車賽道,計劃了與特斯拉的矛盾。隨着 2020 年底 “碳中和” 過度階段收尾,2021 年特斯拉將面臨更激烈的競爭。而到 2025 年減排目標再次提高,特斯拉必然面臨更大挑戰。
在中國和美國市場也是如此。
而且,銷量、業務規模、淨利潤完虐蔚小理的玩家,比比皆是。

小結
百度在新能源車賽道上,蔚小理承受着傳統車企沒有的焦慮,但擁有互聯網時代的先發優勢;他們必須在資金上很能打,也必須在商業模式上經得起考驗。
2021 年將是新能源車賽道競爭的關鍵節點。時間是朋友,也是最大的敵人。其他玩家進場,勢力比自己更強,無意會加劇蔚小理的焦慮。
而蔚小理要與時間賽跑,以資金換時間,在未來尋求突破,現階段必然會加大融資力度。這也解釋了蔚小理 “跑步” 回國的動機——短時間內用資金撐起生存空間,不做燒錢一流,而是燒錢、融資 “雙一流”。
但話又説回來,即使成功上市並拿到融資,後續挑戰也不會輕易放過他們。
蔚小理?哈!願他們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