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加碼 “制裁” 華為!國產替代將持續發力

格隆匯
2021.03.12 09:53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消息對資本市場造成了影響,但並不明顯

路透社 3 月 11 日消息稱,有消息人士表示,拜登政府本週已修改針對華為的出口許可,進一步限制美國公司向華為出口 5G 相關設備,可能會導致現有合同無法履約,對美國供應商造成損失。

這可能反映拜登政府在 “制裁” 華為上,將與特朗普一樣採取強硬態度。美國商務部發言人拒絕置評,稱許可信息是 “機密”。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美國是一個不可靠、沒有可信度的國家,這種做法不僅損害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也損害美國和其他國家的企業的利益,將嚴重干擾兩國乃至全球正常的科技交流和貿易往來,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造成破壞。”

消息對資本市場造成了影響,但並不明顯。A 股華為概念今日早盤一度跌近 2%,但跌幅隨後收窄,收跌 0.99%。


修改了哪部分?

 

路透社援引材料稱,此次制裁加碼已於 3 月 9 日生效,對華為出口限制範圍擴大到 “與 5G 設備共用”,意味着即便設備不構成華為產品的 5G 功能,也會被限制出口。另一方面,拜登還修改了關於 5G、關鍵基礎設施、企業數據中心、雲或空間應用等方面的內容,於 3 月 8 日生效。

材料還顯示,部分出口商品 “密度必須在 60 億字節以下”,同時還附帶其他條件。這兩項修改均要求華為及其客户遵守 “限制” 規定,並向美國政府隨時公開貨物信息。

2019 年,華為被美國商務部以 “國家安全” 為由列入 “實體清單”。一旦被列入,公司貿易往來將受到美國商務部管控,合作伙伴需要獲得許可證方可對其出口商品和技術,而獲得許可證需要通過嚴格審查。

在 2020 年 5 月,美國商務部對華為加碼 “制裁”,規定任何廠商使用美國設備或美國軟件為華為設計或製造半導體晶片,都必須額外取得美國政府的出口許可證。

2019~2020 年,特朗普政府共批准了 870 億美元的對華為商品和技術出口。

2019 年 9 月份餘承東曾表示,如果沒有制裁,華為手機 2019 年銷量大概率是 3 億台,份額全球第一。餘承東坦誠,去年美國製裁華為後,華為少發貨 6000 萬台智能手機,去年發貨 2.4 億台。

 

對華為 “制裁” 將走向何方?

 

上屆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華為問題上有過多次反覆。

2019 年 5 月,中美之間進行了第十一輪貿易談判,美方將 2000 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關税從 10% 上調到 25%。中國採取反制措施,特朗普隨後揚言要啓動剩下的 3250 億美元的 25% 關税,貿易問題一度被認為 “談崩”。

於是 5 月 16 日一大早,特朗普在白宮簽署了一道 “行政命令”,稱將禁止企業使用劣質而且昂貴的替代設備,特別是在 5G 網絡建設方面,禁止本土企業從國外企業那裏購買電信設備。

但在 6 月 29 日,G20 峯會期間,特朗普與中國高層舉行會務之後,又表示美國企業可以繼續向華為出售零件。

目前拜登政府對華 “制裁” 態度仍不明朗。

對比特朗普政府,拜登政府傾向於優先考慮跨國科技公司的利益,因而更願意傾聽行業的意見。因此外界有樂觀的聲音認為,拜登會放寬對華 “制裁” 以維護本國跨國公司利益。

 

國產替代將持續發力

 

事實上,無論制裁是否繼續,國產替代都將是值得關注的方向。

短期來看,雖然 “制裁” 會壓低中國科技行業的投資回報,但中國正從國家層面對高科技行業予以支持。

從 2020 年底開始,全球 “芯片危機” 開始蔓延,帶來劇烈震盪。美國兩大車企——通用、福特年內營收被拉低約 1/3,通用汽車甚至計劃為此關閉北美三座工廠。由於現有芯片需求超過供應能力的 30%,要實現供需平衡,至少需 3~4 個季度,這意味着 “芯片危機” 可能持續到 2022 年。

在這期間,芯片行業的國產替代被推上了風口。

以汽車芯片為例,在疫情反彈導致上游缺貨的情況下,國產替代勢必成為國內汽車廠商需要考慮的 “B 方案”。

業務比較相關的企業還包括揚傑科技、華微電子、蘇州固執鍀、台基股份、凱虹科技、華聯電子、樂山無線電、華汕電子、勤益電子、希爾電子、衞光科技、遼晶電子、明昕微電子、燕東微電子、銀河世紀微電子、深愛半導體、愛爾半導體、亞光電子、華潤微電子、中環半導體、東晨電子等。

整車、零部件供應商比亞迪,採用自研自產或自研 + 代工生產的模式,目前也有望在汽車芯片領域分一杯羹。比亞迪已明確表示,目前公司自主 IGBT 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將會尋求汽車芯片業務的分拆上市。

華為也已經入局汽車產業鏈,希望通過自身通信技術、芯片研發、軟件系統開發等方面的優勢,成為智能網聯電動汽車增量部件提供商。目前華為麒麟芯片已在比亞迪車型上展開智能座艙方面的技術研發。

高端芯片遭遇 “卡脖子” 對於整個科技產業來説,只是其中的一個短板,需要實現輕量化的應用場景,僅僅是全部場景中的一小部分,國產芯片行業仍有業績增長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