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80 後科學家排隊 IPO 敲鐘

一旦奧比中光成功上市,黃源浩將會是又一位登上 IPO 敲鐘舞台的 80 後科學家 ... 曾是百度最年輕的高級科學家戴文淵,是 AI 獨角獸第四範式的創始人,這家公司不久前完成了 Pre-IPO 輪融資,也正在籌備走向資本市場 ... 這是中國創投圈多年來罕見的一幕:一批 80 後科學家正以創始人的身份登陸或正在走向 IPO 敲鐘舞台。
80 後科學家掌舵,又一家硬科技獨角獸正在衝刺 IPO。
投資界獲悉,奧比中光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 “奧比中光”)的上市工作有了新進展。目前,中信建投正在繼續奧比中光的 IPO 輔導工作,上市地點已確定為科創板。

鮮為人知的是,這家獨角獸背後是一位來自廣東潮州的 80 後科學家。2013 年,黃源浩辭去在國外穩定的工作,回國創辦奧比中光。時至今日,奧比中光成長為估值 130 億人民幣的獨角獸。作為奧比中光的掌舵者,黃源浩有望成為又一位實現財富自由的科研工作者。
當然,黃源浩並非個案。成功上市的寒武紀、已經提交招股書的雲從科技以及正在規劃 IPO 的第四範式,這些硬科技公司背後的創始人均有一個共同身份:80 後科學家。現在,這一羣人正陸續奔赴 IPO 敲鐘舞台。
北大學霸回國創業
打破國外壟斷,做出一隻獨角獸
奧比中光的背後,是一個 80 後科學家回國創業的故事。
1980 年,黃源浩出生於廣東潮州。2002 年,他從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系本科畢業,又先後在中國香港、加拿大、新加坡求學深造,輾轉於多個國際頂尖研究所。期間,黃源浩研究了光學領域 10 個左右的細分學科,成為全球光學測量最頂尖的專家之一。
但是,黃源浩發現中國的科研人員在國外得不到應有的尊重。“一位美國研究員的年薪是 50 萬美元,中國研究員只能拿 30 萬美元。” 黃源浩曾回憶。從那時起,他的心底便埋下了創業的種子。

2013 年,黃源浩離開全球光學測量最頂尖實驗室,回國創業。2013 年 1 月,他在深圳成立 “奧比中光”,開始了 3D 傳感技術的研發工作。
起初,奧比中光的主攻方向是工業用 3D 傳感。但黃源浩很快發現,工業級的市場規模比較小,很難成為一傢俱有國際影響力的企業,於是他們把研發方向確定在消費級 3D 傳感上。
2013 年底,蘋果收購了最早的 3D 攝像頭以色列 Primesense 公司,這讓黃源浩更有信心主攻商用 3D 傳感。“當時轉向的決心很大,現在回過頭看,這是公司的巨大轉折點,創業方向就是在過程中不斷摸索出來。” 事後黃源浩不禁感嘆道。
那些年,黃源浩帶領着奧比中光埋頭苦幹。他和他的團隊一邊搞研發,一邊跑市場。在技術攻關最繁重的時候,他們的工作時間從 “996” 變成了 “007”,都是高強度的工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5 年,奧比中光研發出我國首顆 3D 感知芯片,並正式量產消費級 3D 傳感攝像頭,一舉打破蘋果、微軟、英特爾的壟斷,成為全亞洲首家、全球第四傢俱有深度計算級別芯片量產能力的廠商。
此後,奧比中光漸漸打出知名度。2018 年,奧比中光的 3D 結構光攝像頭模組成功嵌入了 OPPO 發佈的新款手機 Find X。截至目前,全球已有 2000 家以上公司使用奧比中光 3D 傳感攝像頭進行各類開發,其產品已廣泛應用於智能手機、無人零售、AI智慧客廳、智能機器人、智能家居、智能安防、工業 4.0 等多領域。
2020 年底,這隻獨角獸開始籌備 IPO。2020 年 11 月,奧比中光同中信建投、中金公司簽署上市輔導協議,正式啓動 A 股上市;今年 2 月 10 日,因奧比中光發展戰略調整,奧比中光與中金公司簽署上市輔導終止協議,而作為主要輔導機構的中信建投繼續推進輔導工作。
3D 攝像頭技術門檻高,產業鏈複雜,量產難度大。即便是較早進入這一領域的奧比中光也清楚地知道這一難度。再加上,眼下進入註冊制時代,IPO 現場檢查風暴來臨,這家獨角獸企業的上市進程也充滿了一些不確定性。
老同學成為天使投資人
一度賬面資金吃緊,現估值或超 100 億元
一路走來,奧比中光離不開一眾 VC/PE 的支持。
公開資料顯示,奧比中光經歷了至少 6 輪融資,獲得弘德投資、仁智資本、賽富投資基金、華大恆通、廣發信德、金石投資、聯發科、松禾資本、天狼星資本、螞蟻集團、洪泰基金等機構的投資。
2012 年,一直對黃源浩的研究十分感興趣的高中同學來看望他,瞭解到光學領域的應用藍圖和商業價值後,老同學興奮地告訴他:“我要當你的天使投資人。”
拿着這筆資金,黃源浩開啓了創業生涯。很快,奧比中光便面臨着資金短缺的情況。當時,黃源浩拿到的天使投資已經所剩不多,而 A 輪融資還沒有到位。“要做好 3D 傳感器,一定要做自己的芯片,但做芯片很燒錢。當時幾百萬元的投入對我們來説不堪重負,賬上的錢只夠不到三個月的工資,壓力非常大。” 黃源浩曾這樣回憶着那段艱苦時光。
幸運的是,2014 年奧比中光斬獲孔雀計劃第一名,並獲得深圳市政府的資助。隨即,黃源浩將這筆資金用於第一條產線的建設;2015 年,奧比中光研發的 3D 傳感攝像頭正式量產。
隨後,奧比中光開始受到投資方追捧。2015 年,奧比中光完成 A 輪融資,投資方為弘德投資;2016 年,奧比中光完成 B 輪融資,投資方包括仁智資本、賽富投資基金、華大恆通、廣發信德、金石投資、聯發科等;2018 年,賽富亞洲、松禾資本等相繼投資,奧比中光完成 C 輪融資。
奧比中光的崛起,很快引起了阿里旗下螞蟻集團的注意。彼時,螞蟻集團正在探索新一代支付手段,實驗室裏研究過虹膜、聲紋等一系列識別技術。直到掃臉技術的應用與發展,螞蟻集團看到這種新型支付手段的大規模推廣可能性。在市場上搜羅了一圈之後,螞蟻集團找到了奧比中光。
2018 年 5 月,奧比中光完成了一筆重磅融資——獲得了由螞蟻集團領投,賽富投資、松禾資本、天狼星資本以及仁智資本等老股東跟投的超 2 億美元 D 輪融資。此輪融資完成後,螞蟻集團成為奧比中光的重要股東和合作夥伴。與此同時,奧比中光也成功躋身獨角獸行列。
8 年時間,奧比中光成長為中國人工智能 3D 視覺頭部企業。根據長城戰略諮詢發佈的 2019 年獨角獸榜單,奧比中光估值達到了 20 億美元(約合 130 億人民幣)。正如奧比中光創始人黃源浩所言:“創辦奧比中光的過程,正如西天取經一般,不斷地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終將取得真經。”
現在,80 後科學家們排隊敲鐘
一批科學家富豪誕生
一旦奧比中光成功上市,黃源浩將會是又一位登上 IPO 敲鐘舞台的 80 後科學家。
過去一年,不少 80 後科學家創辦的企業紛紛上市或即將上市。典型代表之一是寒武紀背後的陳氏兄弟。寒武紀創始人陳天石,與哥哥陳雲霽是一對學霸兄弟。1983 年出生的陳雲霽,14 歲入讀中科大少年班,19 歲轉入中科院計算所碩博連讀,24 歲便取得了計算機博士學位。而 1985 年出生的陳天石,大學所讀的也是中科大少年班,並拿到了計算機博士學位,隨後便擔任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及博士生導師。
畢業後,他們聯合團隊創立了寒武紀科技,專注 AI 芯片的研發。2015 年,他們僅 20 人的團隊研發出了世界首款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原型芯片。去年,寒武紀成功登陸科創板,目前最新市值超 600 億,按照陳天石持股比例 33.19%,這位 80 後科學家的當日身家超 200 億。
這並非個例。眼下一批 80 後科學家正奔赴 IPO 敲鐘舞台。2020 年 12 月,雲從科技在上交所披露上市文件,成為科創板又一家公開招股的 AI 公司。有趣的是,雲從科技背後掌舵人也是一位 80 後科學家。
1981 年出生的周曦是典型的理工男,本科和碩士都在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度過。而後,周曦去了美國伊利諾伊香檳分校,師從 “計算機視覺之父” 黃煦濤教授。2011 年,周曦作為中國科學院 “百人計劃” 人臉識別的領軍人才,踏上了回國的征程。
被譽為天才計算機科學家的周曦博士曾帶領團隊 7 次獲得世界人工智能識別大賽冠軍,並將中科院重慶研究院的人臉識別技術帶到世界第一梯隊。34 歲那年,他選擇創業,從實驗室走出來轉戰商場。時至今日,這位 80 後創始人有望坐擁一家上市公司。
而曾是百度最年輕的高級科學家戴文淵,是 AI 獨角獸第四範式的創始人,這家公司不久前完成了 Pre-IPO 輪融資,也正在籌備走向資本市場。戴文淵曾公開表示:“現在科創板有非常開放、靈活的機制,所以第四範式也在積極探索科創板的上市機會。” 曾有消息傳出,第四範式計劃今年第一季度提交上市申請。
這是中國創投圈多年來罕見的一幕:一批 80 後科學家正以創始人的身份登陸或正在走向 IPO 敲鐘舞台。未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富豪誕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