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 the AI boom, which companies benefit more?

在” AI 泡沫” 擔憂瀰漫的市場環境下,高盛指出 AI 交易正從基礎設施轉向兩大新目標:一是能直接獲得 AI 收入增長動力的平台型公司(如數據庫和開發工具提供商),二是能通過 AI 實現勞動力成本顯著優化的” 生產力受益者”(主要集中在金融、專業服務等高人力成本行業)。這兩類企業正成為當前估值體系下更具潛力的投資方向。
隨着第三季度財報季的塵埃落定,高盛發佈報告稱,市場對 AI 基礎設施的投入並未減速,反而正在加速上修。
儘管投資者對於信貸市場能否消化這一投資熱潮、以及支出是否超過自由現金流存有疑慮,但數據表明,科技巨頭的資產負債表仍有巨大的舉債空間。
據追風交易台,高盛 11 月 18 日報告指出,對於投資者而言,關鍵信號已經出現:AI 交易正在從單純的基礎設施建設,轉向回報分化更為明顯的階段。目前的資本支出預估可能仍被低估,潛在上行空間高達 2000 億美元。
與此同時,投資邏輯正由 “賣鏟子” 的人(基礎設施),逐步向 AI 平台型股票和能夠通過 AI 大幅提高效率的 “生產力受益者” 轉移。
資本支出預估上修至 5330 億美元
儘管關於 AI 泡沫的警告聲不絕於耳,但分析師們對 2026 年的資本開支預期卻在不斷上調。
包括亞馬遜(AMZN)、谷歌(GOOGL)、Meta(META)、微軟(MSFT)和甲骨文(ORCL)在內的五大科技巨頭,其 2026 年的共識資本開支預期已從財報季開始時的 4670 億美元(同比增長 20%)修正為目前的5330 億美元(同比增長 34%)。
這裏的信號非常明確:儘管市場擔心回報率,但巨頭們為了爭奪 AI 霸權,除了繼續燒錢別無選擇。但對於二級市場投資者而言,僅僅盯着英偉達或數據中心已經不夠了——基礎設施板塊內部的相關性已從 6 月份的 80% 暴跌至今天的 20%。市場開始懲罰那些只有支出沒有收入可見性的公司。
“第三階段” 的新寵:AI 平台型公司
隨着企業 AI 採用率的提升,交易的重心正在向 “第三階段”——即 AI 賦能的營收轉移。
雖然許多軟件和服務類股票近幾個月表現掙扎,因為它們面臨着被 AI 顛覆的 “生存危機”,但高盛報告明確指出了一類例外:AI 平台型股票。
Snowflake (SNOW): 年初至今(YTD)回報率高達 66%,遠超同類。
MongoDB (MDB): 年初至今回報率 51%。
Datadog (DDOG): 年初至今回報率 30%。
其他關注標的: Rubrik (RBRK)、Elastic (ESTC)、Dynatrace (DT) 和 Confluent (CFLT)。
這也是投資者需要關注的第一個新目標。這類公司主要包括數據庫提供商和開發工具商。邏輯很簡單:當企業開始大規模整合 AI 時,他們必須依賴這些底層平台數據架構。
核心區隔: 與面臨被 AI 替代風險的 SaaS 應用不同,平台型公司享受的是直接的營收順風。
市場表現: 這一羣體在近期表現優異,部分股票由於被視為企業 AI 部署的 “必需品”,其股價終於開始追趕其基本面。特別是那些能幫助企業從 “實驗 AI” 轉向 “生產 AI” 的每一鏟子和每一桶水的賣水人。
“第四階段” 的潛力窪地:AI 生產力受益者
如果説平台型股票是 “顯性” 的贏家,那麼高盛篩選出的 “AI 生產力受益者” 則是目前市場定價效率最低的 “隱性” 金礦。
這屬於 AI 交易的 “第四階段”。即便在過去兩年 AI 熱潮席捲全球時,這一籃子股票不僅沒有跑贏,反而跑輸了等權重標普 500 指數(回報率 16% vs 23%)。這種股價表現與 EPS(每股收益)增長潛力的脱節,正是投資者的機會所在。
這一策略的核心邏輯是 “勞動力成本套利”。 篩選標準非常苛刻且精準:
- 高自動化暴露: 處於羅素 1000 指數中、工資賬單受 AI 自動化影響最大的前 25% 的公司。
- 高勞動力成本敏感度: 勞動力成本佔營收比例最高的前 25% 的公司。
- 管理層確認: 在最近的 Q2 或 Q3 財報電話會議上,明確提及利用 AI 提高生產力或效率。
這些公司是 AI 技術的 “使用者”,而非 “製造者”。隨着 AI 自動化接管繁瑣任務,這些擁有龐大員工隊伍和高昂薪資支出的企業,將迎來利潤率的結構性爆發。
誰在名單上? 根據高盛的篩選,這些潛在贏家並非集中在科技股,而是廣泛分佈在銀行、專業服務和 IT 服務等行業。
- 金融服務與銀行: 這是一個典型的高薪資、高文檔處理需求的行業。包括 KeyCorp、美國銀行和紐約梅隆銀行等機構,因其巨大的後台自動化潛力而上榜。
- 專業服務與外包: 擁有大量人力資本的公司,如 Robert Half 和 Clarivate 等,雖然市場擔心 AI 會減少對外包的需求,但從生產力提升的角度看,它們也是削減成本的直接受益者。
- IT 服務: 像埃森哲和 IBM 這樣的巨頭,雖然被視為老牌科技股,但其龐大的諮詢和實施團隊正處於被 AI 武裝的第一線,是典型的 “高工資賬單 + 高自動化潛力” 標的。
從 “賣鏟子” 到 “用鏟子”
目前的市場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折點。早期的 “鏟子股”(基礎設施)已經定價了未來數年的完美增長,容錯率極低。而隨着近 37% 的企業客户已在常規業務中使用 AI,投資邏輯必須進化。
對於聰明的投資者而言,現在的關注點不應僅侷限於誰在建設數據中心,而應轉向誰在運營這些數據的地基(平台股),以及誰能通過 AI 最大程度地削減昂貴的人力成本(生產力受益者)。在這個估值尚未完全修復的 “第四階段”,或許正孕育着 AI 泡沫陰霾下的下一個阿爾法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