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ibaba's AI Super Portal -- Qianwen APP officially launched, free access

阿里巴巴正式上线千问 APP,标志着其进军 AI to C 市场。千问 APP 免费开放,网页端与 PC 版同步开放,旨在打造个人 AI 助手,覆盖办公、地图、健康、购物等生活场景。千问 APP 搭载 Qwen3-Max 模型,性能超过 GPT5,备受行业领袖认可。
11 月 16 日,“阿里最强大模型”——千问 APP 在应用商店中低调上线。
对于这枚 “重磅炸弹”,阿里巴巴周一官宣,千问 APP 正式开启公测。这款大模型 “免费开放,人人可用”,网页端与 PC 版也同步开放。这也标志着阿里正在全力进军 AI to C 市场。
免费开放,人人可用,阿里巴巴用最强模型打造最佳个人 AI 助手。不仅能与用户 “对话”,更能为用户 “办事”,打造未来的 AI 生活入口,将陆续覆盖办公、地图、健康、购物等多个生活场景。千问 APP 公测版已登陆各大应用商店,网页端与 PC 版同步开放。
此举也证实了此前媒体的报道。此前知情人士透露,阿里巴巴正筹备对旗舰 AI 应用 “通义” 进行重大改版并更名为 “千问”,以对标 ChatGPT 模式。
千问——模型圈里的大佬
千问 APP 背后的 Qwen 模型一直是开发者口里的 “源神”,也是最受企业欢迎的模型。
公开资料显示,阿里的 Qwen 大模型研发始于三年前,目前已成为全球领先的开源大模型之一,全球下载量已突破 6 亿次。
有网友直呼“横扫硅谷的千问杀回国内”!
千问 APP 的上线备受关注,这次搭载的 Qwen3-Max 是通义千问家族尺寸最大、能力最强的基础模型,性能超过 GPT5,位列全球前三。
千问的技术实力也获得了行业领袖的认可。据报道,Airbnb CEO Brian Chesky 曾公开表示,公司正 “大量依赖 Qwen”,因其比 OpenAI 模型 “更快更好”。英伟达 CEO 黄仁勋也表示,Qwen 已占据全球开源模型的很大部分市场。
打造一站式 AI 生活入口,App 采用极简设计
“千问” 是继 “高德扫街榜” 之后的又一个集团战略级项目,吴嘉是负责人,由智能信息事业群主导,阿里云、通义实验室、淘天、高德等多个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开发。
其目标不仅是与用户 “对话”,更能为用户 “办事”,将陆续覆盖办公、地图、健康、购物等多个生活场景。
为提升用户体验,App 采用了极简设计,并默认开启联网搜索功能,以确保在回答时事、新闻等问题时信息的准确性,避免大模型固有的 “幻觉” 问题。
此外,应用还集成了图像生成、AI 修图、视频通话、实时翻译等多种功能,并通过强大的意图识别能力,允许用户在一个对话框内完成多样化任务。
太火热?“千问” 崩了
新推出的 AI 应用 “千问” 公测首日即遭遇流量洪峰,因用户涌入过载,部分服务出现拥堵和中断。
有多名用户反馈,该应用在今天官宣上线后不久便显示 “入口拥堵”。部分用户称,在对话框输入指令后无法获得响应,服务暂时不可用。
从 B 端到 C 端的战略转向,正式与 “豆包”、“元宝” 等竞争
长期以来,中国科技公司的 AI 商业化路径主要集中在企业端(B 端)市场。此次 “千问” App 的推出,凸显了阿里巴巴在 AI 变现策略上的一个关键转向:发力消费者(C 端)市场。
华尔街见闻写道,据知情人士透露,改版后的应用计划在未来数月逐步增加代理式 AI(agentic-AI)功能,以支持在淘宝等主要平台上的购物体验。阿里巴巴希望通过整合其传统强项电商来吸引并沉淀用户。尽管 “千问” App 目前对用户免费,但建立庞大的用户基础是未来推出面向消费者的收费服务的前提。
分析认为,此举也反映了阿里巴巴在 AI 消费应用市场面临的竞争压力。通过推出功能更先进的 AI 应用,阿里巴巴正与字节跳动的 “豆包”、腾讯的 “元宝” 等本土对手,以及 OpenAI 等全球领导者展开竞争。
统一品牌:从 “通义” 到 “千问”
将应用名称从 “通义” 更名为 “千问”(Qwen),是阿里巴巴统一 AI 品牌形象的关键一步。此前的品牌区隔,使得普通用户难以理解 “通义 App” 与其背后强大的 “千问大模型” 之间的关系。
有分析称,此举是 “把模型和产品的名字,拉回到了一条线上”。“千问” 不再仅仅是开发者在 Hugging Face 等平台上看到的技术模型名称,而是变成了普通用户可以下载到手机里的应用入口。
华尔街见闻提及,知情人士称,公司计划将旗下多个 AI 应用整合到 “千问” 品牌之下,打造一款消费者首选的一站式应用。
这种品牌统一策略,旨在将复杂的技术实力,压缩成一个清晰、易于记忆的品牌符号,从而在 AI 时代抢占稀缺的 “注意力的入口”。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