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dge fund giants like Point72 and Millennium enter the private credit market, ushering in a new era of "slow returns."

對沖基金行業正經歷戰略轉型,Point72、Millennium 等頂級機構大舉進軍私募信貸等非公開市場,挑戰黑石等傳統巨頭。這一動向源於公開市場優質資產稀缺及行業規模觸頂的壓力。儘管對沖基金憑藉風控與技術優勢進入該領域,但仍面臨融資成本高、文化適配難等挑戰。
對沖基金行業正經歷深刻戰略轉型,多家頂級多策略對沖基金正將目光轉向私募信貸等非公開市場,以尋求新的增長點。
11 月 12 日媒體報道顯示,史蒂夫·科恩執掌的 Point72 資產管理公司、伊茲·英格蘭德創立的 Millennium Management 等知名機構正積極佈局私募信貸領域,向黑石、Ares Management 和阿波羅全球管理等傳統另類資產管理巨頭的市場主導地位發起挑戰。
Point72 正在就募集至少 10 億美元的私募信貸基金進行初步討論。為加強該板塊實力,公司今年早些時候聘請了黑石集團前高級董事總經理 Todd Hirsch 擔任其私募資本業務負責人。Millennium Management 則正在為其首隻私募市場基金募集 50 億美元資金,計劃重點投資於流動性較低的企業及資產支持債券、房地產以及其他低相關性策略。
這一戰略調整的背後,是公開市場優質資產稀缺與對沖基金行業規模增長見頂的雙重壓力。儘管全球對沖基金管理總規模已突破 5 萬億美元的歷史高點,但部分頭部基金已暫停接納新資金,D.E. Shaw、Point72、Citadel 和橋水基金甚至已向投資者返還了數十億美元資金。
公開市場萎縮推動戰略轉型
私募市場的快速擴張為對沖基金巨頭提供了難以忽視的發展機遇。美國銀行研究數據顯示,自 2000 年以來,美國上市公司數量已減少一半,而獲得風險資本支持的私營企業數量卻增長了 25 倍。
自 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私募信貸行業持續繁榮,大量信貸業務從銀行體系轉向買方機構。許多交易類型,如結構性信貸和重大風險轉移交易,與傳統對沖基金在公開債券和股票市場的操作僅一步之遙。
合成風險轉移(SRT)交易在過去一年顯著增長。數據顯示,銀行合成證券化總規模已達 6730 億美元。紐約資產管理公司 Corbin Capital Partners 首席投資官 Craig Bergstrom 表示:
“在 SRT 領域,一些管理人在結構性信貸及相同基礎信貸領域長期活躍,是市場的重要交易對手,這種拓展顯得水到渠成。”
人才與規模成為競爭關鍵
對沖基金高管認為,其在複雜風險定價方面的專業能力可以延伸至非流動性資產市場,儘管投資期限需要相應延長。D.E. Shaw、Point72、Millennium 和 Jain Global 四家機構合計管理資產超過 1950 億美元,這些平台已建立起處理複雜交易和實施大規模風險管控所需的分析能力、技術系統和治理架構。
D.E. Shaw 是該領域的早期探索者,這家管理規模超 700 億美元的對沖基金於 2008 年推出了首隻私募信貸基金,最初專注於能源行業融資。隨着《巴塞爾協議 III》迫使銀行縮減自營交易業務並降低資產負債表風險敞口,該基金業務獲得擴展機會。至今,D.E. Shaw 已募集超過 50 億美元資金,其中包括今年 5 月成立的 13 億美元新基金。
Jain Global 則組建了由 D.E. Shaw 前投資組合經理 Syril Pathmanathan 領導的新戰略交易團隊。據悉,該團隊專注於利用監管或資本效率低下帶來的機會,拓展銀行資本減免類交易,目前已募集約 6 億美元資金。
然而,人才引進並非萬能鑰匙。Bergstrom 指出:
“企業需要規模、槓桿和基礎設施支持,這些都是新進入者所欠缺的。直接貸款業務的回報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融資成本,而融資能力又與投資組合的規模、多元化程度及行業經驗直接相關。對於新入者來説,這是一個真正的劣勢。”
市場質疑與風險挑戰並存
不透明資產潛藏風險。近期美國汽車零部件公司 First Brands Group 和 Tricolor 等高調破產案例,對信貸市場造成衝擊。Millennium 旗下由 Sean O'Sullivan 領導的投資團隊在 First Brands 的投資中計提減記,預計損失約 1 億美元。
德國對沖基金配置機構 FERI 另類投資負責人 Marcus Storr 對此轉型趨勢持懷疑態度:“這似乎是機構規模過度擴張後追逐新概念的表現。我們認為這種戰略轉移缺乏充分依據。”
多元家族辦公室 Erlen Capital Management 管理合夥人 Bruno Schneller 強調,優秀公開市場信貸經理依賴的速度、相對價值分析和衍生品使用能力,與私人信貸業務注重長期關係維護的特質並不完全匹配。真正的挑戰在於文化和運營層面——這些機構能否調整激勵機制、決策流程和人才結構,以適應回報週期長達數年而非數季度的投資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