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stitutions are moving south, and Hong Kong stocks will continue to be bullish in 2026! Cathay Pacific Securities Wu Xinkun: Public offering insurance funds are expected to exceed 800 billion in holdings

2026 年港股將繼續牛市,主要受低估值、資金回流及 AI 應用週期的支撐。南向資金大舉買入,流動性寬鬆,港股估值具性價比,互聯網、新消費及創新藥表現突出。新經濟產業比重提升,內資定價權上升,整體趨勢積極,但需關注地緣政治及全球流動性風險。
估值低位、資金回流、AI 共振,港股牛市仍在延續。一起看清 2026 港股的三重支撐力,直播回放請點擊→港股有望邁向新高度?|2026 年度展望·第 2 期
核心觀點速覽
- 2026 年港股仍將延續牛市格局。估值、資金與結構性資產三重支撐,牛市邏輯未變。
- 今年行情的兩大核心驅動力:一是南向資金大舉買入帶來充裕流動性;二是港股優勢資產結構凸顯,互聯網、新消費、創新藥表現突出。
- 港股估值仍具性價比。恒指與恒生科技指數分別處在歷史分位約 60% 與 30% 左右,顯著低於美歐主要市場。
- 流動性格局將持續寬鬆。南向機構(公募、險資)配置慣性強;中美關係改善、外資不確定性下降,資金面支撐延續至 2026 年。
- AI 應用週期成為最大結構性機會。港股互聯網公司集中於應用與軟件領域,是中國資產中真正能承接 AI 浪潮的部分。
- 三條投資主線值得關注:科技(AI 應用):成長邏輯最清晰;創新藥:行業從概念走向基本面;券商:牛市中的貝塔代表,業績彈性更大。
- “新經濟” 崛起正在重塑港股結構。新能源、AI、生物技術等新動能產業比重持續提升,成為港股增長核心。
- 港股折價問題趨勢性改善。成交活躍度提升、新經濟公司集中赴港上市,帶動估值中樞上移。
- 內資定價權明顯上升。外資在存量資金中佔比已降至 58%,南向資金接近 30%,部分行業內資佔比已過半。
- 需關注兩大風險:一是地緣政治波動;二是全球流動性變化。但整體趨勢仍偏積極,港股有望在 2026 年邁向新高度。
Q1:今年港股大漲的核心驅動是什麼?
吳信坤:今年港股表現亮眼,背後主要有兩點驅動力。
第一,增量資金。港股今年是一個明顯的增量資金市場,南向資金成為最主要推手。數據上看,7 月中下旬南向資金配置港股的規模已超過去年全年總量,9 月份累計淨流入突破萬億。南向資金的大舉買入帶來了充裕的流動性,這是港股表現強勁的首要原因。
第二,資產結構優勢。回顧年初以來:一季度互聯網表現突出,二、三季度新消費和創新藥相繼領漲,四季度互聯網再度成為焦點。這些板塊都是港股的優勢資產。 從結構上看,港股聚集了大量偏軟件、偏應用的互聯網公司,而 A 股科技板塊更多集中在硬件、半導體。在AI 應用浪潮下,港股承接了更多應用層機會,形成了獨特的結構性優勢。
總結:今年港股的強勢表現,主要來自流動性充裕和優勢資產的結構性提升。
Q2:2026 年港股還能延續牛市嗎?
吳信坤: 我認為2026 年港股仍將延續牛市格局,理由有三:
第一,估值仍具優勢。雖然恒指和恒生科技指數今年都漲了不少,但目前估值仍處在歷史中位附近,整體並不貴,性價比高。這是看好港股的最重要基礎。
第二,流動性環境充裕且可延續。南向資金仍是主要配置力量。拆分結構可見,機構資金(公募、險資)是主力,配置具有慣性。與此同時,中美貿易關係改善,外資不確定性下降,對中國資產(包括港股)的配置預期在上升,這將持續支撐流動性。
第三,優勢資產吸引力提升。當前處於AI 應用大週期。在這一浪潮中,港股互聯網公司是中國資產中真正能承接 AI 應用產業機會的羣體。與此同時,越來越多內地科技成長企業赴港上市,進一步充實了港股的優質資產池。
總結:2026 年港股依然具備估值性價比高、資金面穩定、結構優勢突出三大支撐,牛市邏輯延續。
Q3:港股估值在全球市場中處於什麼水平?
吳信坤:從縱向與橫向兩個角度來看,港股估值都有明顯優勢。
第一,縱向對比自身歷史。
恒生指數自 2005 年以來,估值分位約在60% 出頭;
恒生科技指數在有數據以來的分位僅30% 出頭; 整體處在歷史均值附近,並不貴。
第二,橫向對比海外市場。
美國、歐洲等主要市場的歷史估值分位普遍在70%–80%,部分甚至超過90%;
若進一步看行業層面,無論以PE還是PB衡量,多數港股行業的估值都明顯低於美股。
結論:無論縱向還是橫向比較,港股目前都處在估值中樞偏低區間,具備顯著的性價比優勢。
Q4:港股結構日益豐富,科技、新消費、創新藥都有亮眼表現。2026 年您更看好哪些主線和板塊?
吳信坤:2026 年我認為要堅持一條主線:成長與科技,尤其是互聯網與 AI 應用相關方向。
第一,科技主線依然清晰。中國資產在 2013–2015 年經歷過一輪科技股週期,當時是在移動互聯網與蘋果產業鏈浪潮驅動下展開的,路徑是 “硬件—軟件—內容—應用”。當前AI 大週期的演繹邏輯也相似,正在從內容嚮應用階段過渡。今年年初DeepSeek 的推出,標誌着國內在大模型及 AI 應用領域已具備全球領先實力。
第二,港股在 AI 應用端更具優勢。A 股科技以硬件為主,約60%–70%集中在硬件和半導體;而港股科技板塊60%–70%屬於偏應用、偏軟件的企業。AI 應用浪潮仍在延續,在此背景下,港股的科技尤其是互聯網板塊值得重點關注。
第三,創新藥與券商同樣有機會。
創新藥:行業已從 “概念驅動” 轉向 “基本面驅動”,部分龍頭企業通過BD 交易實現收入增長與國際化突破,具備堅實基本面支撐。
券商板塊:若 2026 年仍是牛市,券商具有明顯的β屬性,業績彈性更大。港股券商在估值與性價比上也優於 A 股。
總結:2026 年的三條投資主線是科技(AI 應用)—創新藥—券商,其中科技主線最不可忽視。
Q5:在南向資金不斷強化定價權的背景下,港股的折價問題會在 2026 年迎來改善嗎?
吳信坤:我認為港股折價現象正處於趨勢性改善中。
第一,制度與流動性差異是歷史折價主因。 港股漲跌幅限制寬鬆,做空機制多;同時歷史上成交活躍度明顯低於 A 股和美股,這些都導致港股長期存在折價。
第二,當前成交活躍度顯著提升。 在南向資金持續買入的背景下,港股換手率與活躍板塊成交佔比都有明顯改善,流動性折價正在收斂。
第三,資產結構在優化。 過去港股以傳統、週期行業為主,而如今新經濟佔比快速提升。 今年以來,多家內地龍頭企業赴港上市(如寧德時代等),這些公司大多屬於新經濟、成長性行業,改變了港股整體結構。 傳統行業估值偏低,而成長類、科技類公司估值更高,結構變化帶來整體估值中樞上移。
結論:隨着成交改善與新經濟崛起,港股折價問題在 2026 年將持續改善。
Q6:您多次提到 “新經濟”,能否更具體地解釋,這一概念主要包含哪些領域?
吳信坤:“新經濟” 指的是順應當下產業週期、以科技與成長為核心動能的一類行業。 過去國內經濟增長更多依靠地產等 “舊動能”;現在新的增長點來自:
- 新能源
- AI 與大模型
- 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
- 航空航天、智能製造等
這些產業在 GDP 中的佔比正在快速提升,是新動能集中湧現的領域。因此,“新經濟” 本質上就是代表中國經濟結構升級方向的科技成長板塊。
Q7:港股行情的底氣仍在資金面。2026 年,哪些資金會成為主要增量來源?
吳信坤:我認為有兩個主要來源:外資改善與南向資金延續配置。
第一,外資配置邊際改善。 2025 年外資對港股經歷了三階段:一季度淨流出、二季度(5–7 月)回流、三季度再度流出。回流的核心原因是中美貿易關係緩和。展望 2026 年,全球格局繼續趨向合作,這將進一步改善外資對港股的態度。
第二,南向資金仍是主力。 2025 年南向資金配置創歷史新高,機構(公募、險資)貢獻巨大,峯值佔比達70% 左右。預計 2026 年機構仍會集中配置港股,尤其是科技、互聯網、創新藥等成長板塊。根據測算,公募與險資合計配置規模有望超過 8000 億元。
第三,內資定價權上升。 截至 2025 年三季度末,外資在港股存量資金佔比降至約58%,南向資金佔比提升至近30%。過去一年半內,外資佔比下降約 10 個百分點,內資提升 10 個點。部分行業(如紅利板塊)內資佔比已超過 50%。 這意味着港股的定價權正加速向內資轉移。
總結:2026 年資金面三大積極因素——外資邊際改善、南向機構延續配置、內資話語權提升。
Q8:騰訊、京東等互聯網大廠財報將陸續發佈。投資者應重點關注哪些指標?
吳信坤:我認為要從靜態與動態兩個維度去看。
第一,靜態視角:看盈利與估值匹配。 要結合業績增長與估值水平判斷 “性價比”。我們在投資中既不能只看便宜,也不能只看好,要綜合評估PEG 模型(盈利增長/估值),尋找合理匹配的標的。
第二,動態視角:看 AI 應用週期中的位置。 科技股的演繹往往遵循 “供給創造需求” 的規律。 回顧 2013–2015 年蘋果產業鏈週期,從硬件到軟件再到應用,每個階段都有盈利傳導順序。如今的AI 週期亦然:大模型正在快速滲透到生產與生活中,帶來新需求。 關鍵在於:哪類企業在 AI 應用中投入更深、成果更快落地。港股互聯網公司在 AI 投入和成果上都走在前列。
結論:評估財報時,要結合靜態的盈利/估值匹配與動態的 AI 應用潛力,從中尋找最具性價比與成長空間的公司。
Q9:我們談了很多積極因素,哪些風險點值得提前關注?
吳信坤:我認為主要有兩類:外部風險與流動性風險。
第一,外部風險。港股存量資金中仍有約57%–58% 來自外資。外資受地緣政治與全球流動性影響較大。若出現新的貿易摩擦或地緣衝突,如美國再度推動關税政策,全球風險偏好會顯著下降,資金可能從風險資產流向避險資產。
第二,全球流動性變化。美聯儲的降息節奏、貨幣政策取向和表態,都會影響外資風險偏好和港股資金流。若流動性收緊,短期市場波動會加大。
結論:2026 年港股整體仍值得關注,但投資者應重點警惕地緣政治擾動與全球流動性波動這兩大風險。
Q10:最後一個問題,您認為 2026 年港股會像繼續攀升的山峯,還是像需要喘口氣的高原?
吳信坤:我認為 2026 年港股仍會延續上升趨勢,邁向一個新的高度。正如我們這場直播的標題所言,“港股有望邁向新高度”,我對此保持積極和樂觀的判斷。
以上精彩內容來自【見聞大師課·年度會員】權益中的直播專欄「大咖會客廳」
瞭解更多大師課會員權益,請點擊此處或下圖

風險提示:大師課為甄選第三方合規機構人士,講授投研理論課程之平台,所授內容不構成對任何具體產品的買賣或投資建議。平台課程所表述的意見僅供學習與參考,不代表華爾街見聞意見或觀點,也不解決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市場具有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平台不對任何與您依賴課程觀點或信息而遭受的損失承擔責任。投資有風險,請謹慎決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