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Air" War in the tech circle, Apple has already failed

更多廠商似乎並不會輕易入局。
作者 | 黃昱
編輯 | 王小娟
如果盤點 2025 年手機圈的年度關鍵詞,那一定少不了 “Air”。這場風潮由蘋果 9 月發佈的 “史上最輕薄的 iPhone”——iPhone Air 點燃,隨後華為、聯想等品牌紛紛入局,推出各自的 “Air” 機型,試圖在這條新開闢的賽道上分一杯羹。
然而,目前來看,“Air” 機型的市場前景並不明朗。11 月 11 日,有市場消息稱,因 iPhone Air 市場銷售表現欠佳,蘋果公司決定將下一代 iPhone Air 的發佈計劃無限期延後,而該機原計劃與 iPhone 18 系列一同在 2026 年 9 月推出。
這一決策其實並不讓人意外。蘋果 iPhone Air 自從 9 月發佈以來,雖然因外觀創新而備受關注,但實際銷量卻並不佳,以致供應鏈產能大幅縮減。
有 “最懂蘋果分析師” 之稱的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也明確指出,iPhone Air 需求低於預期,供應鏈已經開始降低出貨與產能。到 2026 年一季度,供應鏈產能普遍縮減 80% 以上,部分出貨前置時間較長的零部件,預計在 2025 年底前停產。
數碼博主 @數碼閒聊站也透露,蘋果 iPhone Air 銷量表現慘淡,國行首銷周銷量只有 5 萬 +。
“這意味着既有 Pro 系列與標準版機型,已經涵蓋了大部分的高階用户需求。其他新形態很難再找到新的市場空間,從 mini、Plus 到如今 Air 的嘗試都沒有成功。” 郭明錤説。
這些年蘋果一直被質疑 “擠牙膏式” 創新,iPhone Air 可以算是其近年來創新突破最大的一款機型,機身只有 5.6 毫米的厚度,整機重量僅 165g。
iPhone Air 的極致輕薄讓人感到了驚豔,但也為此進行了妥協,續航和影像能力表現有限,而且價格並不便宜,售價 7999 元起。
IDC 中國研究經理郭天翔對華爾街見聞表示,類似以前的 mini 系列,不管是做小還是做輕薄的前提是不能砍其它的使用體驗,尤其是現在國產品牌都在卷電池續航的時候,續航更成為 iPhone Air 的一個短板,影像等方面也都有欠缺。其次就是國內 eSIM 業務辦理的繁瑣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 iPhone Air 的銷量。
“極致輕薄” 這一細分賽道今年迎來了眾多玩家。
事實上,在蘋果之前,三星也於 5 月份發佈了 Galaxy S25 Edge,雖然沒有用 “Air” 作為後綴,但它定位也是超輕薄。
不過,跟蘋果一樣,三星這款產品同樣折戟,韓媒 NewsPim 爆料,三星已經決定終止 Edge 系列。
到 10 月底,聯想發佈了 moto X70 Air ,成為這輪 “Air” 風潮中首家入局的中國品牌,厚度 5.9 毫米,同時憑藉塑料機身將重量壓縮到 160 克,還保留住了實體雙卡。不過,與其它家不同是的,moto X70 Air 定位中端市場,售價 2599 元起。
11 月 11 日,華為也上線了其首款以 “Air” 命名的手機機型——Mate 70 Air,售價 4199 元起。不過,Mate 70 Air 沒有和 iPhone Air 一樣追求極致輕薄,把屏幕做成了 7 英寸這種少見的大尺寸,厚 6.6 毫米,重量也去到了 208 克。
郭天翔認為,華為 Mate 70 Air 雖然薄,但通過把屏幕做大,在機身有充足空間的情況下可以放入更大的電池和鏡頭模組,因此重量並不輕。
可以看到,華為努力希望在輕薄與性能之間找到更好的平衡。郭天翔指出,華為除了探索輕薄手機是否可以獲得市場較好的反饋以外,華為對這款產品的定義是在影像,電池等配置方面並沒有做出太多取捨的情況下,通過一塊更大的屏幕來提供更好的顯示效果,滿足對於手機輕薄要求的用户以外,也滿足大屏用户的需求。
此外,華為 Mate 70 Air 也是華為在 Mate 70 系列進入到產品末期時,通過提供一個具有差異化的產品,來獲取更多銷量。
然而面對三星和蘋果的相繼折戟,更多廠商似乎並不會輕易入局。
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最近提到以輕薄為賣點的 Air 手機時也表示,從產品設計角度看,Air 手機是非常大膽的創新嘗試,是值得肯定的。但極致的薄,的確會帶來用户體驗的犧牲,包括 續航,散熱,性能,相機等。
與此同時,他指出:“從實際的銷售情況來看,(Air 手機)的確是非常小眾。更重要的還要看過段時間後,用户持續使用的比例。”
郭天翔也表示,目前看,現有技術條件下,輕薄手機還是難以帶給消費者更好的使用體驗,並沒有其它更多的廠商跟進。
可以預見的是,能否在輕薄化與實用性間找到黃金平衡點,將決定 “Air” 大戰的終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