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k of America: The "AI bubble theory" is a "real benefit" for chip stocks, avoiding excessive crowding, NVIDIA is undervalued

美銀認為 “AI 泡沫論” 對芯片股是真利好,因為市場的普遍懷疑情緒能防止賽道過度擁擠,有助於市場冷靜,確保更健康的持久回報。英偉達估值僅 24 倍市盈率卻保持 50% 營收增長,股價未反映真實增長潛力,存在顯著低估。
本文作者:董靜
來源:硬 AI
對於近期的 “AI 泡沫論”,美銀提出了鮮明的逆向觀點:對芯片股是 “反向利好”,有助於防止過度擁擠。英偉達存在顯著低估,因為股價沒有反映真實的增長潛力。
11 月 11 日,據硬 AI 消息,美銀在最新研報中稱,當前市場對 AI 資本開支的普遍懷疑情緒,非但不是風險,反而是確保該賽道獲得持久回報的 “反向利好”。這種懷疑論有助於防止板塊過度擁擠。
該行認為,近期 AI 芯片股的波動主要源於可修正的宏觀因素,而非 AI 支出週期的基本面惡化。事實上,從 AI 配套產業的強勁表現及英偉達的樂觀展望來看,底層需求依舊堅實。
美銀稱,對 OpenAI 宏大計劃的質疑更是以偏概全,忽略了真正驅動 AI 投資的是大型科技巨頭的防禦性戰略。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作為行業龍頭的英偉達,其當前股價並未反映其真實的增長潛力,存在顯著的低估。
AI 懷疑論:一個健康的 “逆向積極” 信號
儘管上週大型 AI 半導體股票平均下跌了 7-8%,但美銀認為,這並非 AI 支出週期出現問題的信號。相反,股價波動更多是由宏觀因素驅動,例如對美國政府停擺的擔憂、疲軟的就業數據、關税動盪以及對 OpenAI 評論的誤讀。這些都是可修正的短期噪音,而非基本面利空。
真正的基本面信號恰恰相反。報告強調,AI 相關的配套領域表現強勁,例如存儲和中小型光模塊股票上週上漲了 14%,這表明 AI 基礎設施的建設正在全面鋪開。
此外,英偉達在近期 GTC 大會上披露的 2025/26 財年數據中心業務展望,其規模超過 5000 億美元,進一步印證了 AI 需求的強勁和持續性。
因此,美銀認為,普遍存在的懷疑情緒反而有助於市場保持冷靜,重申了對 AI 建設核心受益股的 “買入” 評級,包括數據中心領域的英偉達、博通、AMD,以及半導體設備領域的泛林集團(LRCX)、科磊(KLAC)和應用材料(AMAT)。
駁斥 “AI 支出不可持續”:巨頭們的防禦性投資才是關鍵
市場上一種常見的看空論調是:“既然 OpenAI 無法為其 1.4 萬億美元的長期承諾自圓其説,那麼 AI 股票一定被高估了。” 美銀將此觀點斥為 “懶惰和斷章取義的論點”。
首先,OpenAI 的宏偉計劃尚未落地,並且會受到電力和數據中心空間等現實條件的制約。更重要的是,當前 AI 支出的絕大部分並非來自初創公司,而是由盈利能力強大的上市 “超大規模雲廠商”(hyperscalers)推動。
美銀認為,對於這些科技巨頭而言,升級到加速計算(從傳統 CPU 計算升級)不僅是 “任務關鍵”,更是一種 “防禦性” 投資。
報告以谷歌為例:其高達 920 億美元的資本支出,是在 “捍衞” 其超過 2000 億美元的搜索業務領導地位,防止用户流向 ChatGPT、Perplexity 等新興競爭對手。
美銀表示,與此同時,以 OpenAI(擁有超過 100 萬商業客户)和 Anthropic(擁有超過 30 萬商業客户)為代表的私營 AI 公司正在迅速吸引企業用户,這反過來又會持續對上市的軟件和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供應商施加壓力,迫使它們增加 AI 投資。因此,AI 支出的核心驅動力穩固且強大。
英偉達:並非泡沫,而是價值被低估
報告重點指出,英偉達的股票極具吸引力,其定價僅僅反映了 “非常審慎的 AI 部署”。
根據英偉達近期披露的 2025/26 財年約 5000 億美元的數據中心訂單,美銀估算公司在 2026 年的每股收益(EPS)有望達到約 8 美元。
這意味着,一家銷售額/每股收益年同比增長分別高達 50%/70% 的公司,其市盈率僅為 24 倍,這與市場平均水平相當,可以説是 “不高的估值”。
為了進一步説明其潛力,報告做了一個情景假設:
即便到 2030 年,AI 資本支出僅達到英偉達預測的 3 萬億至 4 萬億美元範圍的 50%,公司屆時的 EPS 也可能超過 40 美元/股。這意味着,以當前股價計算,其遠期市盈率將低於 5 倍。
美銀認為這個數字 “不合常理”,並以此佐證其觀點:儘管媒體頭條充斥着泡沫論,但英偉達的股價實際上是被低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