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gan Stanley: The end of QT by the Federal Reserve does not equal the restart of QE, and future balance sheet expansion is not easing; the Treasury's bond issuance strategy is the key!

華爾街見聞
2025.11.11 06:00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大摩認為,美聯儲結束量化緊縮並非重啓量化寬鬆。其操作本質是資產互換,用短債置換到期的 MBS,旨在改變資產負債表構成而非擴大規模,因此並非貨幣寬鬆。未來可能的擴表也僅為對沖現金需求的技術性操作。其強調,真正的市場關鍵在於美國財政部的發債策略,其將主導市場久期與流動性。

美聯儲結束量化緊縮(QT)的決定引發了市場關於其政策轉向的廣泛討論,但投資者或許不應將此舉簡單等同於新一輪寬鬆週期的開啓。

據摩根士丹利報告,美聯儲在最近一次會議上宣佈,將於 12 月 1 日結束量化緊縮。這一行動比該行此前預期的早了約六個月。然而,其核心機制並非市場期待的 “大放水”。

具體而言,美聯儲將停止縮減其國債持有量,但會繼續讓每月約 150 億美元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到期並流出資產負債表。與此同時,美聯儲將購買等量的短期國債(T-bills)來替代這些 MBS。

這一操作的本質是資產互換,而非新增儲備。摩根士丹利首席全球經濟學家 Seth B Carpenter 在報告中強調,這一操作的核心是改變資產負債表的 “構成”,而非擴大其 “規模”。通過向市場釋放 MBS 所附帶的久期和凸性風險,同時購入短債,美聯儲並未實質性地放鬆金融條件。

結束 QT 不等於重啓 QE

市場需要明確區分此次操作與量化寬鬆(QE)的根本不同。QE 旨在通過大規模購買資產向金融體系注入流動性,從而壓低長期利率並放鬆金融環境。而當前美聯儲的計劃,僅僅是在其資產組合內部進行調整。

報告指出,美聯儲用短期國債置換到期的 MBS,是一次與市場的 “證券互換”,並不會增加銀行體系的準備金。因此,將其解讀為重啓 QE 是一種誤解。

摩根士丹利認為,儘管美聯儲提前結束 QT 的決定吸引了市場的高度關注,但其直接影響可能有限。以國債為例,提前六個月停止每月 50 億美元的縮減,累計差異僅為 300 億美元,這在美聯儲龐大的投資組合和整個市場中規模甚微。

未來擴表也非 “放水”:僅為對沖現金需求

那麼,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何時會再次擴張?報告認為,除了發生嚴重衰退或金融市場危機等極端情況,下一次擴表將是出於一個 “技術性” 原因:對沖實體貨幣(現金)的增長

當銀行需要為其 ATM 機補充現金時,美聯儲會提供 紙幣,並相應地扣減該銀行在美聯儲的準備金賬户。因此,流通中現金的增長會自然消耗銀行準備金。摩根士丹利預測,在未來一年,為了維持準備金水平的穩定,美聯儲將開始購買國債。屆時,美聯儲的購債規模將在每月 150 億美元(用於替換 MBS)的基礎上,再增加 100 億至 150 億美元,以匹配現金增長帶來的準備金流失。

報告強調,這種購債行為的目的僅僅是 “防止準備金下降”,而不是 “增加準備金”,因此不應被市場過度解讀為貨幣寬鬆信號。

真正關鍵:財政部的發債策略

摩根士丹利認為,對於資產市場而言,真正的焦點應該從美聯儲轉向美國財政部

報告分析,財政部才是決定市場需要吸收多少久期風險的關鍵角色。美聯儲縮減的國債,最終通過財政部的新債發行回到了市場。而財政部近期的策略一直傾向於增加短期債券的發行。美聯儲購買短期國債的舉動,可能會為財政部進一步增加短債發行提供便利,但這完全取決於財政部的最終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