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whole world is speculating on technology stocks! The AI frenzy is also reshaping the Asian stock market

MSCI 亞太指數今年已上漲 26%,有望創下八年來對標普 500 指數的最大領先優勢。美銀表示雖然科技股在 MSCI 中國台灣指數和韓國指數中的佔比分別超過 80% 和近 50%,但中國市場,提供了多元化收益,可以作為對沖美國股市和 AI 週期相關風險的工具。
AI 投資狂潮下,亞洲股市今年的表現已超越全球市場。
在投資者追逐 AI“超級巨頭” 之際,MSCI 亞太指數今年已上漲 26%,有望創下八年來對標普 500 指數的最大領先優勢。
然而,漲勢之下是日益加劇的風險。與美國市場科技股高度集中的擔憂相比,部分亞洲市場的風險甚至更為顯著:
- 台積電在中國台灣加權指數中的權重已逼近 45%,是十年前的三倍。
- 韓國綜合股價指數則已成為雙頭壟斷格局,存儲芯片巨頭三星電子和 SK 海力士的合計權重高達 30%。
這種集中度正在顛覆傳統的投資組合策略,不僅模糊了主動與被動投資的界限,也讓投資者擔憂,一旦 AI 的上漲勢頭暫停,可能會在整個地區引發劇烈的市場回調。
不過美國銀行亞太區股票策略主管 Winnie Wu 指出:
雖然科技股在 MSCI 中國台灣指數和韓國指數中的佔比分別超過 80% 和近 50%,但中國、日本和印度等市場更加多元化,因此受到 AI 或科技週期波動的影響應該相對較小。
Wu 認為,尤其是中國市場,提供了 “多元化收益,可以作為對沖美國股市和 AI 週期相關風險的工具”。
“被動投資” 推高估值
科技股在指數中不斷上升的權重,正在形成一個可能導致估值膨脹的 “惡性循環”。
Union Bancaire Privee 的亞洲科技高級股票顧問 Vey-Sern Ling 表示:
基準投資者被迫增持少數幾隻高度集中的股票,這反過來又進一步推高了這些股票的價格和指數權重,這是一個 ‘惡性循環’,會抬高 ‘熱門’ 股票的估值。
科技股的壓倒性權重給基金經理,尤其是那些受制於單一持股限制的基金經理,帶來了巨大挑戰。
Eastspring 的亞洲股票投資組合專家 Ken Wong 説:
單一國家基準指數的高度集中,使得投資於韓國和台灣等單一國家基金變得更具挑戰性。
在日本,AI 概念股愛德萬測試和軟銀集團已攀升為日經 225 指數中權重最高的股票,各自佔比均超過 10%,這一水平可能觸發指數編制規則下的減持。
在泰國,零部件製造商 Delta Electronics Pcl 今年早些時候也曾觸及交易所設定的 10% 權重上限。
據花旗集團稱,MSCI 亞太(日本除外)指數中,前五大股票的總權重已達到 29%,接近 2019 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主動基金尋找替代品
面對持倉限制和不斷加劇的集中度風險,主動型基金經理正在積極尋找變通策略。
一些指數提供商已經開始設置個股權重上限,同時基金經理傾向於選擇與龍頭股直接相關的替代品,以幫助投資者應對這些問題。
對於受歐洲規則管轄的主動型基金而言,單一持股上限為 10%。GAM 資管公司的基金經理 Jian Shi Cortesi 表示:
我們對台積電有長期信念,雖然現在 10% 的限制束縛了我們超配的能力,但我們已將部分敞口轉移到其他具有類似強大競爭護城河的公司,例如騰訊和富士康工業互聯網。
Aberdeen Investments 的基金經理 Xin-Yao Ng 表示:
對於有 10% 持股限制的賬户,我們傾向於在價值鏈中尋找與台積電儘可能接近的股票,如日月光投控、鴻海精密、致茂電子和環球晶圓。
他補充説:
中國台灣有很多高流動性的科技股與之高度相關,而且很多公司的表現甚至超過了台積電。
AI 仍是多年投資主題
儘管市場格局的變化讓基金經理的工作變得更加困難,但從絕對回報來看,股票的漲幅是巨大的。
今年迄今,台積電股價上漲了 40%,而 SK 海力士的漲幅更是超過 220%。
分析認為,未來 Meta 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計劃繼續在技術硬件上投入鉅額資金,這可能會繼續為這輪漲勢提供燃料。
美國銀行亞太區股票策略主管 Winnie Wu 表示:
我們交流過的股票投資者普遍認為,儘管存在短期回調的可能性,但 AI 是一個多年的投資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