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AI boom, "black swans" are lurking: ris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data centers may push up interest rates

智通財經
2025.10.30 07:05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在人工智能熱潮中,分析師 Eugenio Catone 警告可能出現黑天鵝事件,尤其是數據中心能耗上升可能推高利率。儘管美國 GDP 增長強勁,通脹影響低於預期,但歷史上通脹問題並未迅速解決。Catone 指出,關税、地緣政治、以及美聯儲政策等因素可能導致通脹再次上升,需警惕未來的經濟波動。

智通財經 APP 獲悉,當前,人工智能的發展熱潮令人振奮,但也需警惕可能面臨的黑天鵝事件。企業在該領域投入數十億美元,股市持續走高,美聯儲似乎也有意降息並結束量化緊縮政策。目前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 (GDP) 增長強勁,關税對通脹的影響低於預期,能源價格亦處於相對低位。

經濟衰退的陰影從未如此遙遠,財經分析師 Eugenio Catone 提出觀點,稱 AI 或將面臨黑天鵝事件,兩張圖表尤其引人關注。

圖中綠線為提前兩年繪製的金價走勢,藍線為 10 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顯而易見,金價往往能提前兩年預示 10 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的走向。目前,分析師們都在預測美聯儲未來幾次會議將降息多少,無人預料到相反情況。鑑於當前通脹率正趨於正常,預測美聯儲會採取比 2022 年更激進的鷹派立場,似乎毫無依據。這也是 Catone 將後續可能發生的情況視為黑天鵝事件的原因。另一張圖表如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通脹曾是一大難題,且並非在三年內就得到解決。事實上,第二波通脹浪潮的規模更大、持續時間更長。若將當前通脹趨勢與當時對比,二者的相似性難以否認。似乎即將面臨第二波通脹高峰,但其中存在一個疑問:通脹率為何能在短短几個季度內大幅攀升?對此,Catone 總結出四個主要原因:

1. 關税對通脹的推升效應需要更長時間才會完全顯現。

2. 美聯儲並未從過往錯誤中吸取教訓。儘管實際 GDP 增長強勁,但利率仍計劃下調。待鮑威爾的任期結束 (2026 年 5 月),新的美聯儲主席的政策理念可能會更貼合當前政府的立場。

3. 地緣政治局勢遠未平靜,這可能導致能源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而俄羅斯在其中扮演着關鍵角色。

4. 企業正投入數百億美元建設人工智能基礎設施,但鮮有人真正瞭解這些設施的能耗規模。此類投資可能推高整體能源成本,進而加劇通脹。

下文將針對最後一個原因重點探討。研究發現,人工智能領域的這些投資會影響你的電費賬單、特定州的投資規模,乃至整個美國的電力消耗。

人工智能需消耗鉅額能源

2005 年至 2020 年,美國電力消耗幾乎保持平穩,但如今,在人工智能普及的推動下,美國電力消耗已進入新的增長階段。

當前,人們正逐漸習慣將人工智能融入生活:向 ChatGPT 諮詢各類問題、使用更多雲服務。短短几年間,生活習慣發生了變化,但背後隱藏着一個問題:對能源的需求將遠超以往。

上一次出現類似的能源需求激增,是在 1990 年至 2005 年互聯網普及期間,當時數十億人開始接入互聯網。那是一個突破性的時代,此後全球電力消耗再也沒有回到此前的水平。而當前電力消耗的上升斜率與當時相同,因為新的數據中心需要消耗更多能源才能正常運轉。

根據國際能源署 (IEA) 2024 年的估算,數據中心的總耗電量達 415 太瓦時,約佔全球電力消耗的 1.5%。在國際能源署的基準情景預測中,到 2030 年,這一耗電量將增至 945 太瓦時,佔全球電力消耗的比例升至 3%。

3% 的佔比看似不足以引發全球能源需求的大幅增長 (進而推高相關成本),但需考慮兩個因素:一是預測結果可能存在偏差,二是當前的能源基礎設施或許無法應對如此大規模的需求增長。

首先,準確預測人工智能的能耗規模極為困難。

國際能源署執行董事法提赫·比羅爾 (Fatih Birol) 説道,“人工智能是當前能源領域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但迄今為止,政策制定者和市場都缺乏充分工具,去理解其廣泛影響。

未來五年,全球數據中心的電力需求將增長一倍以上,到 2030 年,其耗電量將相當於如今日本全國的總耗電量。部分國家將受到尤為顯著的影響。

例如,在美國,數據中心的電力需求增長將佔全國電力需求總增長的近一半;在日本,這一比例將超過一半;在馬來西亞,該比例也將達到五分之一。”

目前,人工智能數據中心領域的投資規模增長迅猛,已難以實時追蹤所有相關投資動態。

基礎設施能否支撐需求增長?

美國銀行指出,現有的輸配電網絡無法滿足人工智能帶來的能源需求,因此公用事業公司需投入大量資金升級基礎設施。但這些公司不願獨自承擔全部投資成本,便將部分成本轉嫁給了消費者。顯然,若沒有人工智能的需求,公用事業公司本無必要加速現有基礎設施的革新進程。

美國銀行全球研究部認為,數據中心建設和製造業增長帶來的電力需求上升,已開始反映在居民用電價格中。其影響主要體現在:為建設數據中心而升級輸配電網絡所需的支出,會被納入該電網系統下所有用户 (居民、商業和工業用户) 的電價中,進而推高能源價格和容量電價。

容量電價的設定,是為確保未來的電力需求能得到可靠滿足。美國銀行研究部以美國中大西洋地區電力協調組織 (PJM) 的容量拍賣為例,説明了成本上漲的壓力。PJM 是一家區域輸電組織,為美國東部約 6500 萬用户提供服務,負責 13 個州的電力調度和系統可靠性,並通過公開競爭性拍賣確定這些州的電力容量價格。

PJM 的容量拍賣價格已上漲 5 倍:2023-2024 年度 (6 月至次年 5 月) 的交付期拍賣價格為 34 美元/兆瓦日,到 2025-2026 年度已升至 269 美元/兆瓦日。2026-2027 年度交付期的拍賣中,受賓夕法尼亞州州長與 PJM 達成的價格上限影響,容量價格最終定為 329 美元/兆瓦日;若沒有這一上限,價格本會達到 388 美元/兆瓦日。

電費上漲本身不足以引發經濟衰退,但無疑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因素。目前企業仍在加大人工智能領域的資本支出,而市場也已看到能源成本上升等初步影響。

當前,數據中心高度依賴天然氣,且預計到 2030 年,天然氣需求仍將上升。可再生能源尚無法完全替代化石燃料 (即便在 10 年後也難以實現),核電站的建設和投產則需要漫長時間。但人工智能對能源的需求迫在眉睫,且最好能以低成本獲取——化石燃料恰好滿足這些條件,尤其是石油。

過去 20 年,原油價格基本保持平穩,若考慮實際購買力,油價甚至更低。似乎如今沒人再青睞石油,但在一個對能源需求空前旺盛的社會中,這種冷淡態度恐怕難以持續。互聯網擴張時期,美國能源消耗大幅上升,而同期油價也出現了大幅上漲——1997 年至 2008 年年中,油價漲幅接近 600%。

此處並非預測未來幾年油價會出現如此驚人的漲幅,但如果油價再次開始上漲,也不會感到意外。眾所周知,石油是影響通脹率的重要因素,因此若這一預測成真,未來一年美聯儲的降息次數可能會少於預期。在最糟糕的情況下,油價較當前水平翻倍,將引發第二波通脹高峰,使降息徹底無望。

屆時,美聯儲可能被迫迅速加息,而這將導致股市和債市雙雙暴跌。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政府將無法以低成本為到期債務再融資,利息支出將超出預期,這將成為一個巨大的難題,且不僅會影響美國,畢竟全球經濟的關聯性已眾所周知。

總體而言,這一看空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油價走勢:若油價保持平穩,所謂的第二波通脹高峰或許不會出現。不過,下圖也同樣值得關注。

目前市場對石油 (“黑金”) 的看空情緒達到歷史高點,這一現象頗為反常,畢竟現在正處於能源消耗需求極高的時期。但已有機構注意到這一矛盾:對沖基金已開始增持石油淨多頭頭寸。

結論

人工智能熱潮正推動股市創下歷史新高,但金價與 10 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之間的顯著相關性表明,2026 年的經濟形勢可能不會如此樂觀。無法確定這種相關性是否會持續,但如果確實持續,能源價格上漲將是推動利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儘管當前油價相對較低,但通脹率仍略高於目標水平。若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導致電力需求上升,進而推高油價,這將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此外,關税、降息政策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都可能進一步加速通脹上升。

歷史經驗表明,通脹問題尚未徹底解決,第二波通脹浪潮可能成為一場黑天鵝事件——目前無人將 2026 年利率上升的可能性納入定價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