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D's K-Car is here! Chinese technology "counterattacks" the Japanese market?

華爾街見聞
2025.10.29 04:10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比亞迪將在即將舉行的日本移動出行展上推出針對日本市場的 K-Car(輕型電動車)。該車型符合日本的尺寸標準,長寬高不得超過 3400mm/1480mm/2000mm。K-Car 的設計將結合電氣化技術,提升空間優勢和智能化功能,預計將對日本輕型車市場產生影響。

中國車企要開始向外輸出新能源特供車了。

日本東京車展將在後天(10 月 30 日)開幕,自 2023 年將正式名稱從東京國際車展更名為「日本移動出行展」以來,東京車展和其他全球幾大國際車展相比,更加突出對本土化的強調。

以日系三強為例,豐田和本田將展出迎合日本市場需求的多款車型、日產試水將日產 N7 導入日本市場;

而中國車企如比亞迪,除推出改款 SEAL(即海豹)外,還將亮相針對日本市場量身定做的 K-Car(軽自動車,Kei Car)。

相較於人們較為熟悉的 SEAL,隨着越來越多關於 K-Car 的信息傳出,人們對這款傳聞中「日本特供」的輕型純電車興趣愈發濃烈,好奇它能夠對日本輕型車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比亞迪為何選擇在日本推出這樣一款車型?這或許和日本的政策情況以及用車習慣相關。

日本人最愛?

比亞迪的 K-Car 造型經典。

這類車型的長寬高不能超過 3400mm/1480mm/2000mm,僅對比長度和寬度,中國消費者所熟悉的五菱宏光 MINIEV、吉利熊貓 mini 等微型車的尺寸接近 K-Car 的尺寸定義,但不夠窄也不夠高。

作為參考,本田的 N-Box 長寬高分別為 3395/1475/1815mm,軸距 2520mm。

從上週比亞迪發佈會剪影圖,與這兩天曝光的諜照可以看出,新車採用了 K-Car 經典的四方造型,短前後懸、車頂線高、大軸距等 K-Car 車型特徵,都能夠在比亞迪的新車上看到。

人們對新車的期待點在於,植入電氣化技術後,比亞迪如何進一步放大 K-Car 的空間優勢,以及用智能化能力帶來新的吸引點。

我們現在能夠通過諜照明確的,是比亞迪的 K-Car 將擁有側滑門、雙 A 柱,進一步提升新車的實用性;

而在內飾上,它將配備擁有加熱功能的三輻式方向盤,車輛前側為中控屏與儀表屏,預計導航、車手互聯等較為基礎功能將上車。

而從諜照中猜測,比亞迪 K-Car 前排或採用貫穿式設計,不設中央扶手箱,增加前排座椅的靈活性與車內空間,而刀片電池的應用,預計也能夠為車內省出更多空間。

此外,在電池容量上,新車預計將搭載 20kWh 電池包,在 WLTC 工況下續航里程 180km,並提供 100kW 的快充能力。

比亞迪瞄準 K-Car 市場的原因並不難猜——量大。

由於 K-Car 對尺寸的限制,與日本車企與官方之間約定俗成的 47kW 峯值功率上限,不僅讓 K-Car 的擁車成本更低,還帶去了更低的保險費率和税費,疊加政策對 K-Car 直接或間接的傾斜,讓其備受日本人青睞。

2024 年,日本售出 442.1 萬台新車,其中 K-Car 共計售出 155.7 萬台,佔到總銷量的 35.2%,是一個十分可觀的數字,若比亞迪能佔有 5% 的份額,每年僅是 K-Car 的銷量也有近 8 萬台的銷量。

8 萬台的銷量,在 2024 年能夠排在日本 K-Car 銷量排行榜第五名。

在這個數字前面的,是售出 20.63 萬台的本田 N-Box、16.57 萬台的鈴木 Spacia、9.38 萬台的大發 Tanto 以及 9.28 萬台的鈴木 Hustler。

願景很美好,實際情況卻要複雜且困難得多。

首先要面對的,是日本 K-Car 對電動化與智能化的重視,近年來,日本車企也就這兩方面對車輛的配置與能力進行了提升。

譬如起售價 10760 美元(約 7.64 萬人民幣)的日產第四代 Roox、起價 2599300 日元(約 12.14 萬人民幣)的日產 Sakura EV,同樣在車內增加中控屏和儀表屏,前者前後車門皆為側滑門、座艙空間增加 4.5 英寸,後者在內飾舒適性與豪華度表現上更為突出。

其次在於日本人對新能源車、對中國品牌的接受度有限,疊加農村地區是 K-Car 的銷量來源,比亞迪的知名度與接受始終不如日本本土車企。

甚至比亞迪日本公司總裁東福寺厚樹曾坦言「有些日本人討厭中國產品」,因此比亞迪在日本不走強推廣模式,而是更接地氣的性價比模式。

因此,比亞迪能夠通過 K-Car,換來日本市場銷量的顯著增長,關鍵還是價格。

02 入鄉隨俗

中國新能源汽車為進入海外市場並獲得銷量,往往在性能、智能化、安全性等方面根據當地需求進行調整。

譬如嵐圖夢想家的鴻蒙座艙支持識別北歐方言、智己 LS7 中東版車型採用鍍金外觀套件,以及多款車型強化散熱系統已適應中東和東南亞氣温。

但比亞迪 K-Car 的出現,打開的是另一條道路。

這次 K-Car 的出現,對中國新能源品牌出海而言,是又一個新變化——在此之前,除蔚來螢火蟲最初打算先在歐洲市場登陸外,中國新能源品牌沒試過專門為海外市場打造一款車型。

這兩種出海思路,萬變不離其宗的原則,是對本土化需求適應。

日本較為寒冷的氣候、較高的用電成本,再加上燃油車文化氛圍,以及燃油車產業積累,使得日本人對新能源車的興趣不高,而歐洲人對個人隱私的重視,以及不限速的高速與狹窄的城市道路,讓其難以信任智能化。

每個市場都有自己獨特的環境因素,對車輛的本土化調整伴隨的,可能是硬件、人力等成本的升高,但對於打開海外市場是不可或缺的步驟。

中國新能源汽車正處於往外走的開闢道路階段,像比亞迪這樣的為特定市場推出特定車型的做法,效果如何?

2026 年我們就能看到初步成果了。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