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Midfield Crisis" of Private Equity Wealth Management

高淨值羣體的 “兩難抉擇”
在中國海量的私募理財市場中,一股焦慮正在從大眾客户一路蔓延到高端客户。
引發擔憂的是越來越難尋覓的 “穩定收益” 類產品。
曾經,那些 “風險較低、收益較高” 的各類私募或理財產品,是客户經理手中的 “王牌”,也是渠道組合中最吸引人的產品。
他們由 “最可靠” 或 “最專業” 的團隊 “生產”,收益穩、門檻高、專業度高,客户信任度強。
但如今,隨着存款和債市收益率的持續下行,這類產品在整個理財市場裏都銷聲匿跡了。
當穩定收益產品整體進入了 “微利(2% 以下)時代”,當保險產品的預定收益率都落到了 3% 以下,銷售渠道和 VIP 客户們已越來越難在產品端達成一致。
一場罕見的 “中場危機” 正在席捲理財市場。
理財銷售的 “新表情”
資事堂最新發現:一家知名互聯網代銷渠道出現一個 “奇怪” 的現象。
它們面向中高端客户的理財產品開始更換 “銷售話術”:不再單純寫着 “預期收益率 2.5%”“近一年收益率 1.9%”,而是變成了 “餘額寶 +0.74%”、“餘額寶 +1.31%”。(如下圖)
那些真正的收益率,只有點擊進入具體頁面後才會展示出來。
這個安排活脱脱的把銷售產品變成了一道 “小學數學題”:你想知道理財產品收益率多少麼?你要先知道餘額寶的收益率!

實乃 “無奈之舉”
按理説,這樣的安排很不符合理財市場的推薦規律:沒有客户喜歡繞彎子的優惠,話術越繞,頁面越複雜,客户越不耐煩,點擊過程中的流失率越高。
但仔細看看收益率,又不得不體諒平台的 “良苦用心”。
中高端客户專供產品收益率也才 2.25%~2.5%,這個數字確實很難亮出來直接招攬客户。
按中高端客户 30 萬起的門檻購買額,產品買入一年,順順利利也才 6000 多元收益,和當年動輒 2、3 萬的回報真的不能比!
但這已經是渠道能拿出的 “最大誠意” 了。如果觀察存款利率就可以發現,過去三年裏,定存利率一路下行,三年期存款利率從 3.5% 降低到 1.3% 附近,少了 63%!
於是,代銷渠道換了個思路:既然大家都知道餘額寶——“國民級” 的貨幣基金——那就用其做 “標尺”。
這好似飯館門口掛出的牌子:“我們的牛肉麪,比蘭州拉麪多一兩肉!”
看起來沒説多少實質信息,但心理暗示拉滿:比那個 “人人都吃過” 的要更香一點。
高淨值羣體的 “兩難抉擇”
如果説 “餘額寶 +0.97%” 是大眾理財的心理安慰劑,那麼在更高端的客户羣裏,這種 “收益率焦慮” 其實更濃。
以往,中國的理財市場事實上是 “分層” 的,當一個投資者的資產規模超過 50~100 萬的門檻,且通過一系列風險測評後,他們的可購買產品大大增加。
包括信託、PE、專屬私募、專户、高端理財險等,甚至還有更復雜的雪球、資產證券化的產品的供給。收益率和風險波動的組合選擇也拉到很寬。
但現在,這個市場裏,所有穩定收益類產品的收益率都急劇降低,而略高期望收益率的產品都無一例外有更高的波動性。
那些曾經 “特供” 高淨值客户的產品,漸漸和大眾理財產品有了 “殊途同歸” 的趨勢,這讓高淨值客户們也面臨困難選擇。
形象一些來説:原來那些既睡得着又掙得到的產品減少了。現在只能和華爾街諺語裏説的那樣:
要麼掙多點,要麼睡好點!
“完美產品” 哪去了?
對高淨值客户來説,“兩三個點的收益” 難以提取興趣,但他們喜愛的那些 “理想產品”、“完美產品” 去哪裏了?為啥沒有供給了?
答案很簡單,願意花高代價募資的 “個體” 少了。
以曾經風靡市場的高回報率信託理財產品為例,十多年前,不少信託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可以達到 8%~10%。
而這個信託背後的資產包,通常來自於房地產市場或土地收儲公司或地方融資平台,而後兩者的收益率也輾轉和房地產市場的熱度有關。這樣的資金利息現在當然看不到了。
推動高收益率產品的力量還不至於這一個,隨着經濟體更加強調科技創新、強調高效率經營,整個融資市場的利率也在壓縮,後者也導致了固定回報率的融資業務 “息差” 下降,自然也牽連相關產品的收益率。
而前述的高淨值客户羣體,顯然視野會更廣泛,他們或許涉足實業、投資於私募股權、跟投過量化對沖、甚至有些跨境配置,越是選擇面多的客户,能夠接受低利率和低夏普值(剔除風險後收益率低)產品可能就少。
這就難怪理財平台會拿出高端餐廳的菜單策略:
當主廚知道顧客早已吃遍山珍海味,就要換種宣傳説法:“我們的牛排不是最貴的,但比五星酒店的更嫩一點。”
投資者的辦法?
對於投資者來説,(無論是普通投資者還是前述的高淨值客户羣體),當下的應對方案,似乎只有——正視現實。
等待收益率回升的可能性顯然不大,要麼接受風險更高一層的產品,要麼就接受收益率低的產品,並儘量在規模和持有期上做讓步,以換取一些些的餘額寶 + 收益率。
或者——乾脆走向全球投資——但這可能意味着要承受更多的匯率風險。
如果是前者,業內現在已經有了更多的供給。近年渠道里出現了很多 “固收 +” 產品,後者在應用部分量化和風險管理措施後,有望一定程度上控制住波動(但其實也僅指比全倉風險資產的產品波動率低)。
如果是後者的話,高淨值客户們可能有新的大量知識要去學習。
而對中端投資者而言,仔細觀測降費後的各類公募基金品種,以及各渠道新生的私募理財產品,可能是相對理性的抉擇。
管理人機構的應對
而對管理人(私募機構、券商資管或中小公募機構)而言,面對投資者的需求,適當的降低費率可能也是一種策略。
事實上,近期在市場裏已經出現了一類 “公募化收費” 的私募(專户產品)。
以包裝成 “券商資管系” 的穩健類私募理財產品為例,其中部分產品的收費結構已越來越不像傳統意義上的 “私募”。
它們的外殼是私募:需要合格投資者認證、30 萬元起投;但內核卻更像一隻 “披着私募外衣的公募”。
我們來觀察其中一隻券商系產品説明書(下圖):
管理費 0.35%/年,託管費 0.01%/年
無申購費、無贖回費、無業績報酬,均標註為 0%。
這已經完全擺脱了傳統私募那套 “2+20” 的邏輯(2% 管理費 +20% 業績提成),而且近年來固收類私募產品已經連續 “退讓”,將業績提成比例下降至 5%-10%。
這有點像一家米其林餐廳,突然推出了 “午市輕享套餐”:菜品依然精緻,但去掉了繁複的擺盤與附加費,只保留核心口味。
這就是當前中低風險私募產品的現實:價格變得親民,利潤變薄,但至少能讓顧客進門。
可問題也隨之而來:當收益率滑落、費率下調,投資人自然會問:既然已經做到和公募差不多,那為什麼還要買私募類的固收產品?
這其實是代銷機構最怕聽到的一句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