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ver 80 billion, breaking records! The largest deal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s going overseas has arrived

中國創新藥出海交易金額創紀錄,達到 812.2 億元人民幣(約 114 億美元),由信達生物與武田製藥達成的全球戰略合作。首付款為 12 億美元,交易包括共同開發新一代 IO 基石療法 IBI363 及其他兩款療法的商業化權益。外媒稱此交易為中國創新藥產業的拐點。
812.2 億——中國創新藥出海交易的金額紀錄,又被刷新了。
這筆交易總金額預計高達 114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812.2 億元,僅首付款就高達 12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85.5 億元,就趕上了授權藥企去年一整年的總收入。
有外媒評價,這一交易是「中國創新藥產業的拐點」。而在這筆交易中,最重要的,還不止是金額。
超 800 億,中國創新藥出海史上最大一單
這筆天價交易,是信達生物與武田製藥達成的全球戰略合作,交易總金額 114 億美元,首付款 12 億美元(含 1 億美元的溢價戰略股權投資)。

圖源:參考資料 2
究竟是什麼藥這麼值錢?根據目前公佈的細節,交易包括三項主要內容:
(1)信達生物與武田製藥將在全球範圍內共同開發新一代 IO 基石療法 IBI363(PD-1/IL-2α-bias),並在美國共同商業化,武田製藥將在共同治理和協同一致的開發計劃下主導相關工作;同時,信達生物授予武田製藥 IBI363 在除大中華區及美國以外地區的商業化權益。
(2)信達生物授予武田製藥 IBI343(CLDN18.2 ADC)在大中華區以外地區的獨家權益。
(3)信達生物授予武田製藥 IBI3001(EGFR/B7H3 ADC)在大中華區以外地區權益的獨家選擇權。
這三款療法究竟是什麼,我們一一道來:
IBI363
全球首創(FIC)PD-1/IL-2α-bias 雙特異性抗體融合蛋白。該藥採用獨特的 PD1 單抗和 IL-2 融合設計實現效應 T 細胞的雙重激活。
潛在療效優勢:Ib/II 期臨牀數據顯示其對免疫耐藥肺癌、肢端型/黏膜型黑色素瘤以及微衞星穩定型(MSS)結直腸癌等均展現出優異的腫瘤響應與初步生存獲益。
最新進展:已進入多項註冊臨牀開發,針對 IO 耐藥鱗狀非小細胞肺癌(sqNSCLC)的全球 III 期註冊臨牀研究即將啓動,獲中國 NMPA 突破性療法認定、美國 FDA 快速通道資格。
IBI343
靶向 CLDN18.2 的拓撲異構酶 1(TOPO1)抑制劑類 ADC,具有高穩定性和強殺傷作用。
潛在療效優勢:安全性方面相對於其他 ClDN18.2 同類產品有極大提升,可以和化療進行聯合治療探索;已在一線治療中顯示出了獨特的差異化優勢。
最新進展:已開展針對胃/胃食管交界處癌的 III 期臨牀研究(G-HOPE-001),獲中國 NMPA 突破性療法認定;針對既往接受過治療的胰腺導管腺癌(PDAC)的全球 I/II 期臨牀研究已完成,獲中國 NMPA 突破性療法認定、美國 FDA 快速通道資格。
IBI3001
全球首創靶向 B7-H3 與 EGFR 的雙抗 ADC。
潛在療效優勢:多重抗腫瘤機制,包括增強型 EGFR 阻斷作用、受體介導的內化作用,以及強效 ADC 介導的細胞毒性,臨牀前模型中展現出高安全治療窗口。
最新進展:處於 I 期臨牀階段,全球首個進入臨牀的 EGFR/B7 H3 ADC。
114 億美元,在國產創新藥出海中是名副其實的天價。
從國產創新藥出海的宏觀角度看,這場交易刷新了目前確認落地的交易總金額紀錄;對信達自身而言,單算立即就能到手的首付款就接近去年一整年的收入——要知道,信達生物 2024 年的財報已經非常亮眼,率先實現 Non-IFRS 淨利潤和 EBITDA 轉正,全年總收入的金額也達到了 94.2 億元。
中國創新藥想賺錢,「出海」仍然是一門重要的課題。
摸着武田過河:要錢,還要學「造船」
如今,中國藥企正在探索出越來越多的新模式。比較常見的有兩種。
其一,是「造船出海」:自己研發自己賣,這種模式需要本土藥企自主在海外開展臨牀試驗、申報上市,獲批後自有團隊實現在海外銷售。
雖然自主性強、收益也都是自己的,但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且直接面對歐美本土藥企的「圍剿」——赤手空拳到別人的地盤上打出一片天地,難度和風險之大顯而易見。
其二,是「借船出海」:藥企直接把管線賣掉,一切交給合作伙伴,借用他們已成熟的國際化開發和商業化通道,自己坐等收錢就好(里程碑付款)。
這也是目前絕大多數中國藥企青睞的「出海」方式,即 License-out。
然而,這一次信達和武田的交易,在刷新了金額的同時,還選擇了第三條路。
公佈這筆交易當天,信達生物專門召開電話會進行解讀,會上提及最多的關鍵詞不是創紀錄,也不是天價,而是「Co-Co」模式。
Co-Co 模式,就是「共同開發與商業化模式」,核心的特徵是,武田和信達要共同承擔開發成本、共享商業化收益。
例如本次交易中的 IBI363,並非以往常見的「大中華區以外地區授權」,而是一場完整的合作:
授權後,武田將在「共同治理和協同一致的開發計劃」下主導共同開發及共同商業化的相關工作,信達與武田將在全球範圍內共同開發、按照 40/60 比例(信達/武田)分擔開發成本,同時也按照 40/60 比例分配美國市場利潤或損失。
即便是後續的臨牀開發計劃,雖然由武田主導,但也需要與信達雙方「達成一致」後「共同推進」。

為什麼會選擇 Co-Co 模式,信達生物在電話會解讀中這樣表示:「信達需要的不止是商業化層面的合作,而是希望藉助商業合作把信達的全球化能力建設起來。」
2021 年,信達曾公佈公司的第二個十年發展目標,希望到 2030 年成為一傢俱有全球開發能力、產業化能力和商業化能力的公司。到 2027 年,產品收入達到 200 億人民幣;到 2030 年,至少推動 5 個管線進入全球多中心 III 期臨牀研究,海外銷售佔比 40%。
想要完成這些壯志,只有錢,對於信達來説還遠遠不夠。
在這場與武田的 Co-Co 合作中,如何藉助老牌全球化藥企現有的資源和經驗,搭建自己的全球開發、商業化能力,才是信達最關注的重點。

當然,打鐵還需自身硬,信達選擇 Co-Co 模式且如願達成,一方面源於管線就本身的高價值,另一方面也是信達全球開發潛能的體現。
至於潛力能否變現為實力,讓我們姑且定個五年後的鬧鐘,到時再來看看,中國自己的醫藥 MNC 煉成了沒。
參考資料:
[1] https://mp.weixin.qq.com/s/Kjj4MwOTRJk_tT-gAesWfA
[2] https://investor.innoventbio.com/media/1330/%E4%BF%A1%E8%BE%BE%E7%94%9F%E7%89%A9_%E4%B8%8E%E6%AD%A6%E7%94%B0%E5%88%B6%E8%8D%AF%E8%BE%BE%E6%88%90%E5%85%A8%E7%90%83%E6%88%98%E7%95%A5%E5%90%88%E4%BD%9C_20251022_final.pdf
本文作者:羽衣,來源:丁香園,原文標題:《超 800 億,刷新紀錄!中國醫藥出海史上最大一單來了》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