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stock price has nearly doubled, and the market is betting on Intel's "comeback."

英特爾在獲得近 160 億美元鉅額注資和 Q3 業績扭虧為盈後,股價年內幾乎翻倍,資本市場押注其 “重要到不能倒下”。然而,真正的考驗是這些資金能否助其解決根本問題,其代工業務仍面臨客户獲取難、鉅額資本投入以及經濟性等挑戰。公司還需在尖端芯片製造領域追趕行業領導者台積電。
資本市場正在重新擁抱英特爾,推動其股價在年內幾乎翻倍。在鉅額外部注資和業績短暫回暖的催化下,投資者似乎押注這家芯片巨頭 “重要到不能倒下”。
據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英特爾公佈了超乎預期的第三季度財報,淨利潤扭虧為盈,終結了公司長達六個季度的持續虧損,這也是其 35 年來最長的虧損記錄。受此提振,公司股價在盤後交易中上漲約 7.7%。今年迄今,英特爾漲約近 0%。

這一輪樂觀情緒的引爆點始於今年 8 月。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裏,英特爾先後獲得了來自美國政府、英偉達以及日本軟銀集團的近 160 億美元的資金注入。這些資金儘管稀釋了部分股權,但為英特爾的轉型爭取了寶貴時間,也成為點燃其股價飆升行情的關鍵燃料。
然而,對於投資者而言,真正的考驗在於這些資金能否幫助英特爾解決根本問題。它必須證明自己不僅能生存下來,更能重新在尖端芯片製造領域與行業領導者台積電展開有效競爭。目前來看,市場的豪賭與公司的現實之間仍存在巨大鴻溝。
鉅額注資與業績回暖
英特爾股價今年迄今已上漲超過 90%,其中大部分漲幅都發生在 8 月之後。當時,美國政府宣佈將向英特爾提供 89 億美元撥款,並將其轉換為公司股權。緊接着,昔日的競爭對手英偉達也宣佈向其投資 50 億美元,並建立緊密的芯片開發夥伴關係,此外日本軟銀集團亦投資 20 億美元。
在雄厚資本的支持下,英特爾發佈了扭虧為盈的第三季度財報。財報顯示,公司營收好於預期,淨利潤達到 41 億美元,徹底扭轉了去年同期 166 億美元的淨虧損局面。不過,有專家分析指出,業績回暖更多得益於人工智能熱潮帶來的數據中心整體擴容。由於 GPU 算力集羣仍需 CPU 服務器進行協調支撐,傳統服務器需求同步上升,這種外部環境的改善可能並非源於英特爾自身競爭力的根本提升。
技術追趕下的現實挑戰
英特爾近期在芯片製造工藝上取得了一些進展。基於其最先進的 18A 製造工藝的個人電腦芯片已開始出廠,預計將於明年 1 月廣泛上市,用於數據中心的版本則計劃於明年上半年推出。這一節點至關重要,因為 18A 工藝在技術上大致與台積電最尖端的 N2 工藝相當,後者預計將在本季度末進入量產。
但這並不意味着英特爾已經追平。首先,目前採用 18A 工藝生產的是英特爾自家設計的芯片,而非為蘋果或英偉達等外部客户代工的產品。這無法證明其代工業務已具備與台積電競爭的實力。其次,這些新芯片在真實世界中的性能表現,以及與台積電產品的直接對比結果仍是未知數。
更關鍵的是生產的經濟性。英特爾首席財務官 David Zinsner 坦言,儘管芯片良率正以 “可預測的” 方式改善,但 “尚未達到驅動適當利潤率所需的水平”,並預計需要明年一整年的時間才能達成目標。如果良率過低,英特爾的利潤空間將受到嚴重擠壓。
代工業務困境重重
作為轉型的核心,英特爾的代工業務正受到投資者密切關注,但前景依舊不明朗。該業務預計需要約 1000 億美元的鉅額資本投入,然而至今仍未拿下任何重量級的外部客户。
公司管理層的表態也加劇了外界的疑慮。英特爾首席執行官 Lip-Bu Tan 已明確表示,除非有意義的外部客户需求出現,否則公司不會投資下一代 14A 製造技術。他重申,公司不會在沒有明確需求的情況下增加製造產能。這種缺乏信心的信號可能會讓潛在客户望而卻步,因為選擇一家芯片代工廠商需要投入巨大的時間和工程成本,如果供應商未來停止提供尖端技術,這些投資將付諸東流。
分析認為,英特爾在組織架構上也未能做出有助於代工業務發展的調整。公司至今抵制將製造與芯片設計業務進行分拆,而此舉被認為是消除其代工業務增長障礙的關鍵一步。
投資者押注與市場風險
歸根結底,當前的市場情緒建立在一個信念之上:由於在國家安全和美國高科技經濟中的重要地位,英特爾 “太重要而不能倒”。但這種信念並不能自動轉化為成功。英特爾現在最需要的,或許是其無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即主要競爭對手台積電在技術進步上出現失誤,但這似乎不太可能發生。
與此同時,有市場聲音提醒投資者關注個股的潛在波動風險。近期,衡量單隻股票波動性的 VIX EQ 指數與衡量整體市場波動性的 VIX 指數之間的差距創下歷史新高,反映出市場對部分科技股存在緊張情緒。對於英特爾而言,投資者的耐心和資金為其贏得了時間,但要真正實現復興,它不僅需要徹底的內部變革,還需要一些運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