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cedes-Benz "sky-high" layoffs, losing ground in the Chinese market

華爾街見聞
2025.10.24 03:45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作者 | 柴旭晨

編輯 | 王小娟

奔馳闊綽的裁員計劃再一次震驚了車圈。

半年前,奔馳啓動一場代號為 “自願遣散計劃” 的裁員風暴。奔馳 CEO 奧拉·卡列尼烏斯表示,通過提供豐厚的遣散費,公司期望能夠鼓勵約 3 萬名員工自願離職。

近期,有消息稱,已有約 4000 名員工接受遣散方案離職,其中資深管理人員最高可獲得逾 50 萬歐元(約合人民幣 413 萬元)的補償金;一名普通工廠工人也能拿到相當於兩年薪資的補償。有網友戲言,這是奔馳給員工發了一張 “人生重啓體驗卡”,拿着這筆錢可以提前退休。

作為奔馳全球最大單一市場,中國區是否會被納入此次調整尚未明確。

事實上,這驚人的裁員補償所折射出的並非企業的慷慨,而是一場關乎存亡的轉型博弈,這一點從奔馳財報便能看出些端倪。

今年三季度,奔馳集團全球銷量為 52.53 萬輛,同比下滑 12%%;其前三季度累計銷量為 160.2 萬輛,同比減少 9%。其中,中國市場這塊最大的基盤繼續 “失守”,三季度,其在華銷量僅為 12.5 萬輛,同比下滑高達 27%,超過了二季度 19% 的降幅。

華爾街見聞查詢發現,目前奔馳多款車型價格都有着大幅折扣。汽車之家數據顯示,奔馳主要走量的 A 級、C 級、EQA、EQB 等車型,經銷商報價都比指導價便宜了近一半。顯然,曾經的德系巨頭在國內的價格戰下也不得不 “折腰”。

因此,對於今年的成績,奔馳其實已經有所預兆。上半年,奔馳就曾宣佈大規模裁員和成本削減計劃,截至 2027 年削減生產和固定成本各約 10%,德國本土工廠減產 10 萬輛,同時實施間接崗位的裁員方案。

不只是奔馳,其他德系品牌的日子也不好過。寶馬集團上半年營收比去年同期下降 8%;税後淨利潤同比下降 29%;大眾集團上半年的税後利潤則同比大降超 38%。

對於奔馳和其他德系品牌而言,現在都亟需一場大刀闊斧的變革。

奔馳並非沒有嘗試轉型。近期其推出了全新 CLA 車型、明年純電 GLC SUV 等車型都彰顯着其電動化野心;中國研發團隊超 2000 人、近五年投入 105 億元的佈局,更凸顯 “在中國,為全球” 的戰略。

但問題在於,傳統車企的龐大身軀難以適應新賽道的節奏。

一方面,內燃機時代積累的供應鏈體系、生產流程與人才結構,在電動化時代成為沉重包袱。奔馳德國工廠的工人技能多集中於機械製造,而電動化所需的電池、軟件人才嚴重短缺。

另一方面,管理層級冗餘、決策遲緩的弊端在智能汽車競爭中暴露無遺。華為智駕輔助系統已實現城區道路自動駕駛時,奔馳的 L3 級輔助自動駕駛仍侷限於特定高速場景。

這種代際差距,迫使奔馳不得不通過減員,在 2027 年前省下 50 億歐元成本,為研發輸血。

奔馳 CEO 奧拉·卡列尼烏斯的表態意味深長,“豐厚的遣散費是為了支撐員工的轉型過渡期,公司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鼓勵那些願意提前退休或尋求新職業機會的員工自願離職,從而為公司的未來發展騰出空間。”

看得出,這筆 “遣散費” 實為戰略投資,將資源從傳統部門轉向電動化、智能化領域,奔馳計劃將財務、人力資源等職能外包,並停止替換退休員工,以此釋放每年 10% 的生產成本。

近年來,德國製造優勢不再,大眾、奧迪等巨頭紛紛減產、裁員。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德國汽車工業轉型緩慢,在新能源領域被對手趕超。

波士頓諮詢報告指出,傳統車企的勞動力結構正經歷 “雙重擠壓”:一方面,內燃機相關崗位需求以每年 5%-8% 的速度遞減;另一方面,軟件工程師、電池專家等崗位缺口持續擴大,人才爭奪戰愈演愈烈。

這場人力結構調整背後,是汽車產業價值鏈條的重構。

摩根士丹利指出,在智能電動車時代,軟件研發成本佔比已從傳統汽車的 10% 飆升至 40%,而機械製造環節的價值佔比相應下降。這種轉變迫使車企必須重塑人才矩陣——奔馳近期在硅谷設立 AI 實驗室、在柏林組建百人級車載系統團隊的動作,正是這種戰略轉向的註腳。

眼下,奔馳的數十億歐元遣散費,既是對過去的告別,也是對未來的賭注。2027 年節省 50 億歐元的目標若能實現,或可為其贏得轉型窗口期。更大的懸念在於,當大眾、寶馬等德國巨頭紛紛推出類似計劃,是否意味着整個歐洲汽車業已進入戰略收縮期。

在歐亞大陸的另一端,中國車企正以 “合縱連橫” 加速產業整合,這場關乎汽車業未來的競賽,或許才剛剛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