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 billion in annual growth to $3-4 trillion in capital expenditure? JPMorgan Chase: Jensen Huang's "bragging" is achievable

華爾街見聞
2025.10.17 15:35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若要達到黃仁勳預測的 3-4 萬億美元資本開支,據摩根大通測算,科技行業到 2030 年將面臨 1.6 萬億的資金缺口,該行認為這一缺口並非難以填補。

近日,黃仁勳預測,全球 AI 數據中心年度支出將從今年的約 6000 億美元,到 2030 年飆升至 3 萬億至 4 萬億美元。這意味着未來五年資本支出需實現年均 42% 的增長,市場質疑:黃仁勳在 “吹牛”?

摩根大通在一份最新報告中指出,黃仁勳關於人工智能數據中心資本支出將爆炸式增長的預測,儘管聽起來極為激進,但從財務角度看完全可以實現。該行分析認為,通過三大融資來源:企業內部產生的融資、私募股權/風投基金投資、以及通過債務或股權發行進行的外部融資,科技行業有足夠的能力為這場史無前例的投資熱潮提供資金。

將面臨 1.6 萬億的年度資金缺口

摩根大通的測算顯示,到 2030 年科技行業將面臨高達 1.6 萬億美元的年度資金缺口。

摩根大通的分析首先聚焦於全球科技行業(以 MSCI 全球信息技術與通信服務指數成分股加上亞馬遜和特斯拉)的現金流與資本支出狀況。報告估算,2025 年,該行業的年度經營性現金流約為 1.6 萬億美元,而包括研發在內的資本支出約為 1.3 萬億美元,從而產生約 3000 億美元的財務盈餘。

報告假設,到 2030 年,AI 數據中心支出將達到黃仁勳預測範圍的中點,即 3.5 萬億美元。同時,假設 2025 年 AI 數據中心投資為 6000 億美元,其餘 7000 億美元資本支出按過去三年 11% 的年均增長至 2030 年的 1.1 萬億美元。屆時,科技行業的總資本支出將達到 4.6 萬億美元。

即便假設經營現金流以每年 20% 的速度增長至 4 萬億美元,該行業仍將面臨 6000 億美元的資金缺口。

如果再考慮到股東回報,資金壓力將進一步加大。報告假設,科技行業的股東回報將從今年的 7000 億美元增長至 2030 年的約 1 萬億美元。計入這部分支出後,科技行業到 2030 年,年度總資金缺口將擴大至 1.6 萬億美元。

私募與風投:填補缺口的關鍵力量

面對萬億美元級別的資金缺口,私人資本將成為第一道重要的力量支撐。摩根大通指出,私募股權(PE)、風險投資(VC)以及基礎設施基金正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湧入數字基礎設施和 AI 領域。

報告引述數據稱,目前數字基礎設施的年化募資額約為 700 億美元,而根據 Pitchbook 的數據,今年投向 AI 和機器學習領域的 PE/VC 資本年化規模已達 2600 億美元。兩者合計,2025 年私人市場可為 AI 投資提供約 3300 億美元的資金。

摩根大通預測,若這部分私人資本以每年 10% 的保守速度增長,到 2030 年其年度投資額將達到約 5310 億美元。這意味着,私人資本的注入將能把 2030 年科技行業的 1.6 萬億美元資金缺口收窄至約 1.1 萬億美元。

債務融資:可控的槓桿擴張

剩餘的約 1.1 萬億美元缺口,將主要通過債務融資來解決。摩根大通認為,科技行業完全有能力承擔這一規模的債務擴張,而不會引發系統性風險。

報告根據美國非金融企業的融資結構,假設這部分新增債務的 40%(約 4300 億美元)來自銀行貸款,其餘 60%(約 6400 億美元)來自債券發行。

此舉對科技行業資產負債表的影響是市場關注的焦點。摩根大通的分析顯示,即使增加了如此規模的債務,到 2030 年,科技行業的淨債務與經營現金流之比將從目前的 0.7 倍上升至 1.2 倍。這一水平不僅本身可控,而且與 MSCI 全球指數當前 2.2 倍的平均比率相比,依然顯得極為健康。這表明科技公司擁有充足的借貸空間來為 AI 的未來進行投資。

不過,儘管摩根大通報告認為黃仁勳的預測從融資角度來看有可能實現,但電力供應和傳輸能力等其他潛在瓶頸,將是未來需要審視的下一個關鍵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