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Shufu's big bet on Afari smart driving

華爾街見聞
2025.10.14 10:25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李書福在智能化領域進行豪賭,投資千里科技並支持 AI 天才印奇。梅賽德斯 - 奔馳以 13.39 億元入股千里科技,成為其第五大股東。李書福希望通過資本運作,打造一個超越華為車 BU 的 AI 帝國,展現出傳統汽車與科技巨頭之間的競爭。

作者 | 周智宇

編輯 | 張曉玲

當一眾車企巨頭還在為是否 “交出靈魂” 而輾轉反側時,李書福的棋盤上,又落下了一系列令人目不暇接的棋子。

2025 年秋天,先是德國豪車巨頭梅賽德斯 - 奔馳宣佈斥資 13.39 億元,入股千里科技;幾天後,李書福又親自為年僅 37 歲的 AI 天才印奇 “站台”,以一句 “未來是屬於印奇的”,公開押下了自己的重注。

李書福這位曾以 “蛇吞象” 聞名的 “資本獵手”,正試圖在智能化這片最滾燙的戰場上,開啓一場圍繞 AI 天才印奇的 “豪賭”。

這家名為 “千里科技” 的公司,是他這場豪賭的核心抓手。它脱胎於破產的力帆,注入了曠視的 AI 靈魂,被寄予了 “再造一個華為車 BU” 的厚望。這無疑是一次典型的、充滿李書福個人色彩的凌厲出手:通過精妙的資本運作,在吉利系的版圖內,打造一個對標,甚至超越 “華為車 BU” 的 AI 帝國。

傳統的汽車豪門與新興的科技巨頭,都在這場關乎未來的戰爭中傾其所有。李書福對印奇的豪賭,也不過是這場行業變局的一個縮影。一場對產業的顛覆性變革,才剛剛啓幕。

“爆火” 的新貴

9 月底,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一場發佈會上,毫不掩飾自己對身旁年輕人的欣賞。他指着 37 歲的印奇,對滿座的賓客説:“我當時在全國尋找聰明人,偶然有一次見到印奇,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一拍即合”。他甚至少見地釋放了充分授權的信號,稱未來是屬於印奇的,希望他能帶領千里走向無限廣闊的未來。

這場罕見的、由中國汽車界大佬親自下場的站台,讓千里科技來到聚光燈下。

就在幾天前,另一則消息無疑為這場發佈會做足了鋪墊——9 月 25 日,千里科技公告稱,梅賽德斯 - 奔馳(上海)數字技術有限公司以每股 9.87 元的價格,斥資 13.39 億元人民幣戰略入股千里科技,成為其第五大股東。一時間,千里科技彷彿成為行業內最炙手可熱的新貴。

千里科技的爆紅並非無跡可循。

今年 6 月,前華為車 BU 總裁王軍正式加盟千里科技,出任聯席總裁。他上任後的首次公開亮相,便是代表公司發佈了面向全行業的 “千里智駕 1.0” 解決方案,並毫不含糊地喊出了 “千里科技是一個獨立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供應商” 的口號。

從人事換血到業務換核,千里科技正試圖向外界講述一個全新的故事。這個故事的腳本也早已寫好:王軍和印奇清晰地公佈了從 L2+ 到 L3,再到推出 L4 級 Robotaxi 方案的激進產品路線圖。

其 “千里智駕 1.0” 方案根據算力不同,分為基礎版(100 TOPS)、專業版(200+ TOPS)和旗艦版(高達 700 TOPS),以滿足不同車型的多樣化需求。2.0 方案瞄準 L3,計劃在今年年底發佈;3.0 方案的抓手則側重於 Robotaxi,千里科技會在未來 18 個月裏於全球 18 個城市,實現 1000 輛以上的規模部署。

王軍更是為這個新故事定下了宏大的目標:“希望在全球智駕領域達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份額”。

資本市場的反應立竿見影。在這一系列密集利好刺激下,千里科技的股價屢創新高,市值從年初的約 254 億元,飆升至超過 530 億元。

似乎,那個曾經頂着力帆之名、在破產邊緣掙扎的舊時代已經過去。在李書福的代言和印奇的操盤下,一個關於 AI、開放平台和全球化的新故事,逐漸浮出。

資本新牌局

李書福一直推動着吉利轉型,他希望吉利從一家單純的造車公司,變成技術支持,提供解決方案的高科技公司。

在聯手印奇之前,李書福手握的 10 餘家上市公司中,除了提供智能網聯汽車軟硬件解決方案的億咖通、出行服務平台曹操出行外,便是吉利汽車這類偏傳統制造企業。顯然,這離李書福心裏的科技帝國構想,還有不小的距離。

千里科技則是李書福資本拼圖裏的重要一塊,是其瞄向未來的一個重要抓手。

不過在千里科技之前,李書福對這家公司有着其他打算。千里科技的前身力帆,始創於 1992 年,曾是中國摩托車時代的出口冠軍,也曾是風光無兩的 “民營汽車第一股”。但在市場競爭加劇後迅速衰敗,於 2020 年進入破產重整程序。

彼時,李書福攜吉利系資本,聯手地方國資重慶兩江產業集團,通過重慶滿江紅基金 (重慶兩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持股 51%,吉利科技集團旗下吉利邁捷投資有限公司持股 49%) 以 “白衣騎士” 的姿態入局,主導了這次重組。

在最初的幾年裏,這塊被盤活的資產,講述的是一個截然不同的舊故事。吉利系高管入駐後,迅速將力帆科技的業務重心轉向了換電和 B 端市場,推出了睿藍等新品牌,主要為吉利旗下的出行平台 “曹操出行” 提供服務。

但這個故事的市場反響平平。2023 年,公司營收同比下滑 21.8%,扣非淨利潤再度虧損。這一階段的發展屬於典型的資產盤活模式,此時的力帆,本質上是吉利產業版圖中的一個代工廠和特定業務的承載平台。

舊棋局陷入了僵局,李書福必須為這個 A 股上市平台,尋找一個全新的、更具吸引力的突破口。AI 成了這個平台的新故事。

2024 年 7 月,力帆科技的股權結構迎來了一次決定性的變革。吉利科技集團將其間接持有力帆科技 19.91% 股份的平台——重慶江河匯企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100% 的股權,以 24.3 億元人民幣的價格轉讓給了由曠視科技創始人印奇實際控制的重慶江河順遂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交易完成後,吉利產投仍通過滿江紅基金間接持有力帆科技約 15.20% 的股份。

隨後印奇被推舉為公司董事長,力帆科技也在今年 2 月更名為重慶千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據知情人士透露,李書福的這次 “尋帥” 並非漫無目的。他通過微軟前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的引薦,才結識了這位曾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師從沈向洋的 AI 天才——印奇。

人員到位、重構業務框架後,隨後半年裏的新故事也水到渠成。力帆科技原先資本密集、利潤率相對較低的終端業務的存量資產被盤活,原本業務中可預測的現金流,可以被投入到利潤率更高的科技業務中,支持其高昂的研發活動,並分攤固定成本。

新故事的必要性,除了對資產盤活的訴求,還源自吉利整個集團的深層焦慮。在智能化下半場,面對華為等科技巨頭的降維打擊,即便是龐大的吉利也感受到了壓力。

吉利汽車總裁桂生悦曾多次公開表示,吉利要與千里科技一起打造 “第二個華為”,只有這樣,吉利才可能在未來的智能化、自動駕駛方面取得領先。

於是,講述一個關於科技的新故事,成為了必然選擇。這不僅能重塑千里科技的估值邏輯,為後續的資本運作(如計劃中的港股 IPO)鋪路,更能為整個吉利帝國在智能化戰役中,打造一個看似獨立的先鋒軍。

行業難題待解

現實遠比故事骨感。這個被推向台前的新主角,依舊面臨着系列難題。

從業務發展的角度來説,來自吉利集團的支持,既是千里科技的優勢,也可能是枷鎖。一名頭部智駕方案供應商高管向華爾街見聞分析,智駕方案是車企關乎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其他車企還是會對供應商的背景有所顧慮。

這種擔憂並非空穴來風。近年來,主流車企紛紛將智能化作為核心戰略。比亞迪從去年春節後,就持續對智能化部門進行整合;奇瑞今年也整合旗下大卓智能等,組建 “奇瑞智能化中心”。

此外,全球車企也紛紛通過戰略投資,與主流智能駕駛方案供應商形成深度股權 “綁定”。無論是通用、豐田等國際巨頭投資 Momenta,還是國內眾多車企集體入股地平線,都標誌着傳統供應鏈關係正被資本驅動的研發生態聯盟所取代。

至於當下最熱的華為,目前正式入股引望的有賽力斯、阿維塔,其他車企則因估值、資金、戰略選擇等因素還未投資。不過也有其他車企另闢蹊徑,像廣汽與華為的合作通過全資子公司華望汽車實現,以彰顯其控制權。

顯然,整車廠在實現智能化的路徑選擇上,依舊有着各自的算盤。

像近期入股千里科技的奔馳,其本身就與吉利控股集團存在股權關聯,吉利控股集團持有戴姆勒集團 9.69% 股份,雙方的後續合作仍待觀察。就在入股千里科技的這天,奔馳還宣佈與 Momenta 合作研發的全新城區及高速領航輔助駕駛系統(L2 級)即將發佈。

在財務方面,目前智駕行業仍處於高強度研發投入期。從財務數據看,千里科技 2025 年上半年研發投入約為 2.88 億元,同比增長 59.67%。營業收入則從 2024 年上半年的 29.88 億元,增長 40.04% 至 41.84 億元,這主要是汽車業務、摩托車業務銷量增長,收入增加。

而歸屬於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從 2024 年上半年的 1660.68 萬元,下降至 2025 年上半年的-1.34 億元,主要原因是千里科技新增了對智能汽車座艙操作系統的研發,導致研發投入大幅增加。同時,資產計提減值損失和遞延所得税費用的增加也對此產生了影響。

其對標的華為,車 BU 業務截至 2024 年底累計研發投入已超 400 億元,並在今年上半年首次實現盈利,營收高達 270 億元。無論是在研發投入還是營收上,兩者間還存在差距。

況且,智能駕駛市場早已過了 “藍海” 階段,競爭趨於白熱化。據佐思汽研數據顯示,2023 年月至 2024 年 10 月,由第三方供應的車企城市 NOA 方案中,華為和 Momenta 已佔據近 90% 的市場份額。作為後來者,千里科技如何突圍,獲取更多外部訂單,是它實現自己雄心壯志的必由之路。

“豪賭” 的終局

從軟件定義汽車的口號被喊響,到如今 AI 大模型席捲而來,不過短短數年。汽車工業百年的基石,正被連根拔起。在這幅全新的產業棋局上,玩家不再僅僅是傳統車企,科技巨頭的身影無處不在,而棋盤的規則,也正在由代碼而非鋼鐵重新書寫。

在這局棋裏,李書福通過令人目不暇接的資本運作,將千里科技這枚棋子推至台前,無疑是一次精彩的開局。它展現了一個資本獵手在時代變革面前,所能達到的最高超的戰略佈局與資源整合能力。

但正如吉利自身的歷史所證明的,任何一次精彩的資本運作,都不過是漫長征途的開端。當年 “蛇吞象” 的豪舉,也經歷了近十年的艱苦整合,才最終迎來了沃爾沃的價值迴歸。

對於今天的千里科技而言,它所面臨的挑戰,遠比當年的沃爾沃更為複雜。因為它試圖觸動的,是這個行業最敏感、最核心的 “靈魂” 歸屬問題。它所要構建的,不僅僅是一個企業,更是一種全新的產業信任模式。

對於印奇來説,他能否帶領千里科技構建一種全新的產業信任模式,是千里科技突圍的關鍵。

印奇曾坦言,AI 系統的靈魂是數據,這決定了供應商與車企必須形成 “你中有我” 的深度鏈接,而不僅僅是甲乙方關係。但這套源於技術理想主義的深度鏈接理論,能否打破傳統汽車產業中根深蒂固的門户之見?這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

即便是股權結構更為開放的華為引望,在爭取一汽等合作伙伴時也曾面臨猶豫,千里科技想讓競爭對手們放下戒備,難度可想而知。

此外,千里科技如今已是家 A 股上市公司,並計劃赴港上市,投資者將用更苛刻的眼光審視其最真實的經營數據:外部客户(非吉利系)的訂單增長、科技業務的毛利率改善,以及扣非淨利潤何時能夠轉正。

過去,李書福善於用資本驅動,通過併購、重組、上市等雷霆手段,在最短時間內整合資源、搭建平台,追求價值的快速放大。而在產業落地的過程中,又不得不遵循技術研發、產品落地、市場驗證的漫長規律,追求價值的長期積累。

如果千里科技得以成功,李書福對印奇的這場豪賭,將不再僅僅是他個人資本版圖的成敗,而會是產業與資本之間如何協同,讓產業煥發新活力的一個具體樣本。

這場豪賭的終局,已不能簡單地用一家公司的成敗來衡量。它更像是一面鏡子,折射出吉利這家企業,乃至整個中國汽車工業,在智能化轉型中的雄心與困局。

在智能化的終局裏,真正能定義帝國的,從來不是資本的版圖有多大,而是技術的根基有多深。夯實新時代萬億帝國的基石,永遠是可信的技術、可觀的規模和可持續的業績。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