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 Figure 03 be the "T Model" of humanoid robots?

華爾街見聞
2025.10.10 10:37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Figure 03 採用壓鑄/注塑工藝,年產能預計達 1.2 萬台,四年內有望至 10 萬台。它集成了 Helix AI 系統和觸覺傳感器等技術升級,以期安全、智能地執行日常任務。Figure AI 已獲超 10 億美元 C 輪融資,但其實用價值和商業轉化率仍是市場對其能否成為行業 “T 型車” 的關鍵考驗。

人形機器人初創公司 Figure AI 正試圖開啓一個新時代。其最新發布的第三代人形機器人 Figure 03,憑藉為規模化量產而生的設計理念,被寄予厚望,有望成為機器人領域的 “福特 T 型車”。

美東時間 10 月 9 日,由連續創業者 Brett Adcock 創立的 Figure AI 公司發佈了其第三代人形機器人 Figure 03。據公司介紹,這是一款專為執行人類日常任務而設計的通用型仿人機器人,其應用場景覆蓋家庭、倉庫、酒店等多個領域。與前代產品相比,Figure 03 在人工智能系統、傳感器套件、人機交互安全性等方面均有顯著提升。

對投資者而言,Figure 03 最重要的信號在於其對大規模生產的明確追求。該公司表示,Figure 03 的設計大量採用壓鑄和注塑成型工藝,以替代耗時且昂貴的數控機牀加工。估計新機器人年產能可達 1.2 萬台,未來四年內有望擴大至 10 萬台。

就在不到一個月前,這家成立僅三年的公司剛剛宣佈完成超過 10 億美元的 C 輪融資,投後估值高達 390 億美元,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機器人獨角獸企業。鉅額資本的注入,為 Figure 03 從原型走向規模化商品提供了充足的彈藥,也讓市場的期待值達到了新的高度。

專為量產而生

與汽車發展早期類似,當前的人形機器人領域仍是尖端工程師與愛好者的專屬。然而,Figure AI 正試圖通過 Figure 03 打破這一局面,其目標並非打造小眾的 “豪華車型”,而是像福特 T 型車一樣,成為首款真正為流水線大規模生產而設計的、直指大眾市場的實用產品。

為實現這一目標,Figure 03 在生產工藝上進行了根本性變革。機器人大量部件採用壓鑄和注塑成型工藝,而非傳統的 CNC 加工。基於新的供應鏈和位於加州聖何塞的 BotQ 工廠,Figure 估計,新機器人的年產能將達到 1.2 萬台,並計劃在四年內實現 10 萬台的生產目標。這種對規模化生產的極致追求,是其能否成為行業 “T 型車” 的先決條件。

技術迭代:更安全、更智能

為了讓機器人能與人類在共同環境中順暢、安全地工作,Figure 03 在軟硬件層面進行了一系列顯著的技術升級。

在設計與安全性上,Figure 03 機體覆蓋了可清洗的柔軟外部材料,並消除了外露的機械部件,使其與 Figure 02 相比重量減輕 9%,體積更小。其頭部新增的側邊顯示屏可用於品牌展示或狀態識別,而可更換的 “針織外套” 式外殼,則能滿足不同場景下的個性化需求。

在核心 AI 與感知系統方面,機器人搭載了 Figure 專有的 Helix 視覺 - 語言 - 行為人工智能系統。其頭部攝像頭的視場角擴大 60%,幀率提升 2 倍,延遲降低至四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靈巧手的掌心位置也內置了廣角攝像頭,為抓取任務提供近距離視覺反饋。其手部搭載的自研觸覺傳感器,靈敏度足以感知僅 3 克的微小壓力,能夠穩定抓握易碎或不規則物體。

此外,機器人還在執行器、能源和數據傳輸等方面全面優化。執行器性能提升了一倍,實現了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扭矩密度。其內部電池符合 UN38.3 國際認證,腳掌支持無線充電,可根據電量自主回樁補能。同時,機器人支持 10Gbps 毫米波高速數據上傳,便於整個機器人羣體進行持續學習和協同優化。

資本青睞與市場考驗

Figure AI 由連續創業者 Brett Adcock 於 2022 年創立,在短短三年內迅速崛起。2025 年 9 月宣佈完成的 C 輪融資,不僅使其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機器人公司,也為 Figure 03 的大規模生產和應用注入了充足的資金。

儘管公司發佈的演示視頻展示了 Figure 03 在多種場景下與人類及普通家電進行流暢交互的場景,但市場仍對此持審慎態度。正如一位分析人士認為,機器人演示視頻可能存在誤導性,一個漂亮的後空翻不代表機器人具備完整的運動能力。對於 Figure 03,市場關注的焦點在於,其在非受控的真實世界中,面對意外情況(如物品未在預定位置)時的應變能力。

最終,Figure 03 能否成為人形機器人時代的 “T 型車”,不取決於令人印象深刻的演示,而在於其能否真正在市場上證明自己的實用價值和經濟性。對於投資者而言,真正的考驗在於其從演示走向現實商業部署的轉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