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stream NVIDIA and Taiwan Semiconductor are making a fortune, while downstream faces high debt and low profits –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AI industry chain

華爾街見聞
2025.10.08 09:44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人工智能(AI)的熱潮正在創造一個涇渭分明的產業格局。產業鏈上游的芯片和服務器製造商正享受着豐厚的利潤,而許多下游的雲服務商和應用開發者卻深陷高成本、低利潤的困境,同時不斷攀升的債務水平也為行業敲響了警鐘。

人工智能(AI)的熱潮正在創造一個涇渭分明的產業格局。產業鏈上游的芯片和服務器製造商正享受着豐厚的利潤,而許多下游的雲服務商和應用開發者卻深陷高成本、低利潤的困境,同時不斷攀升的債務水平也為行業敲響了警鐘。

最新的例證來自軟件巨頭 Oracle。據 The Information 報道,該公司快速增長的 AI 雲租賃業務正以侵蝕其豐厚利潤為代價。財報顯示,在截至 8 月的三個月裏,Oracle 出租英偉達芯片服務器的毛利率僅為 14%,遠低於公司約 70% 的整體毛利率。這一消息導致 Oracle 股價一度重挫 5%,並拖累了整體市場。

Oracle 的困境並非個案。由於英偉達芯片價格高昂,所有提供 AI 算力租賃的雲服務公司都面臨着利潤壓力。與此同時,高盛和摩根大通本週均發出警告,指出為 AI 熱潮提供資金的科技公司債務水平已越過重要基準,它們正日益轉向信貸市場來支撐高昂的開發成本。

這一系列動態清晰地表明,儘管 AI 的故事依舊引人入勝,但對大多數參與者而言,其商業化和盈利之路比預期更為漫長和坎坷。對於投資者和企業來説,當前的核心問題是:AI 服務帶來的收益是否真的值得其高昂的成本?

硬件巨頭的盛宴

在當前的 AI 競賽中,最大的贏家是那些為 AI 提供基礎設施的公司。從芯片製造商英偉達、芯片代工商台積電,到服務器供應商戴爾(Dell),這些上游企業正將巨大的市場需求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利潤。

戴爾的業績便是力證。該公司已將其年度收入增長率預測翻倍至 7%-9% 之間,同時將盈利增長率預測翻倍至至少 15%。戴爾明確表示,這得益於市場對搭載 AI 芯片的服務器的強勁需求。這些硬件巨頭掌握着 AI 產業的 “入場券”,並在當前階段攫取了絕大部分價值。

雲廠商的 “增收不增利” 困境

與上游的盆滿缽滿形成鮮明對比,處於產業鏈中游的雲服務商正面臨 “增收不增利” 的尷尬局面。它們雖然通過提供 AI 算力實現了收入的快速增長,但盈利能力卻受到嚴重擠壓。

Oracle 的案例極具代表性。儘管公司預計其 AI 雲租賃收入到 2030 年將大幅增長,並可能成為主要收入來源,但這很可能以犧牲公司整體利潤率為代價。問題根源在於英偉達芯片的高昂成本,這使得雲廠商的算力租賃業務利潤微薄。對於習慣了高利潤率的雲服務行業而言,AI 業務帶來的盈利水平遠未達到預期。

高昂成本與盈利難題

對於更下游的 AI 模型開發者和應用銷售商而言,盈利前景同樣充滿不確定性。目前幾乎沒有證據表明,向企業或個人銷售 AI 應用是一項有利可圖的業務。

AI 模型的開發和運行成本是所有 AI 應用揹負的沉重負擔。例如,編程助手等應用的利潤率並不高。儘管隨着時間推移,這些成本有所下降,但商業化的挑戰依然巨大。許多大型上市公司對其 AI 應用的具體收入諱莫如深,更不用説利潤。此外,企業客户對是否要為 AI 服務支付高價也持謹慎態度。有行業會議的參與者預測,企業廣泛採用 AI 技術可能還需要數年時間。

債務警報拉響

在盈利前景尚不明朗的同時,AI 領域的財務風險正在積聚。華爾街頂級投行已經注意到了這一趨勢,並開始發出警告。

高盛和摩根大通本週均指出,投身 AI 浪潮的科技公司債務水平正在急劇飆升。為了支付開發 AI 所需的高昂算力成本,這些公司越來越多地求助於信貸市場。這一現象標誌着一個值得警惕的信號,表明在 AI 的巨大投入週期中,部分公司的財務槓桿正在被快速放大,為未來的市場增添了新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