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Reasons to Buy Tesla Stock and 1 Reason Not To

特斯拉的股票在 10 月 22 日的財報發佈前再次受到關注,此前股價大幅下跌。該公司報告了創紀錄的季度交付量,達到 497,100 輛,同比增長 7%。主要催化因素包括不斷增長的能源儲存業務、一款新的經濟型車型以及一個機器人出租車試點項目。然而,股票的高估值,市盈率超過 250 倍,帶來了風險,使得公司業績的容錯空間非常有限
在週四和週五大幅下滑後,特斯拉(TSLA -1.41%)再次成為焦點,下一份財報定於 10 月 22 日發佈。結合創紀錄的季度交付、急劇的拋售以及即將到來的財報,現在是仔細審視這隻成長股的好時機。此次回調是否是一個買入機會?
這家電動汽車(EV)製造商還銷售電池和能源存儲系統,並越來越多地依賴其全自動駕駛(監督)駕駛輔助技術和自主打車機器人出租車業務的軟件和服務,前方有一些巨大的催化劑。但它可能需要先經歷一個艱難的第四季度,這使得是否買入股票的問題變得複雜。股票的高估值使得這一決定更加困難。
考慮到這一背景,以下是投資者可能想要購買該股票的四個理由,以及一個重要的理由可能讓他們想要避免。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核心汽車業務的增長迴歸
特斯拉在第三季度交付了約 497,100 輛汽車,創下季度新紀錄,並且與去年同期相比,實現了約 7% 的同比增長。這一反轉是在連續兩個季度下降之後發生的:2025 年第一季度交付量同比下降 13%,降至 336,681 輛,2025 年第二季度交付量下降 13%,降至 384,122 輛。這些數字共同將第三季度框定為不僅是巨大的環比增長,也是 2025 年艱難趨勢的明顯突破。
儘管反彈得益於關鍵的 7500 美元美國電動汽車補貼的到期,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季度的交付量遠高於分析師對僅約 448,000 輛的共識預測。
能源正在悄然成為重要催化劑
除了汽車,特斯拉快速增長的能源存儲業務在第三季度又邁出了重要一步。特斯拉在第三季度部署了 12.5 吉瓦時(GWh)的存儲,這是其歷史最高水平,遠高於 2025 年第二季度報告的 9.6 GWh 和 2024 年第三季度的 6.9 GWh。
這一關鍵細分市場現在為公司創造了可觀的毛利潤,並且可能會繼續作為整體收入的一個重要增長部分。
信用額度的消退可能會帶來影響,但產品和定價有所幫助
7500 美元的聯邦電動汽車補貼於 9 月 30 日到期——這一變化可能將一些美國需求拉入第三季度,並可能對第四季度產生影響。但有兩個值得關注的抵消因素。首先,特斯拉在疫情後進行的廣泛降價使其產品線比幾年前更具可及性。
其次,特斯拉最近改進的 Model Y,稱為 Juniper,為公司提供了一個及時的明星產品,以便在假期進行市場推廣。雖然這些可能不足以完全抵消電動汽車激勵措施的損失,但它們是可以幫助公司在 2026 年之前開始建立勢頭的關鍵催化劑。
一款更實惠的車型即將推出
更重要的是,公司即將推出一款更實惠的車型。實際上,特斯拉在其第二季度更新中表示,它在 6 月生產了新車型的首批單位,計劃在年底前實現量產。儘管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在公司第二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的評論表明,這可能只是新 Model Y 的一個更便宜版本,但這仍然值得期待。一款價格更低的汽車可能有助於抵消現在已過期的聯邦補貼的損失。
如果公司推出一款具有吸引力的續航和功能的顯著低價車型,這一新增產品可能會顯著擴大特斯拉明年的可服務市場。
一條新的高利潤收入來源
而且不要忘記特斯拉可能最重要的催化劑:最近在奧斯丁啓動的有限機器人出租車試點項目。對於這一自主打車項目來説,現在還為時尚早,謹慎的推廣和監管限制意味着短期內的財務影響可能很小,但這可能隨着時間的推移轉變為特斯拉的主要利潤來源。
如果該服務規模擴大,更多車主選擇全自動駕駛(監督),軟件和服務可能會作為收入的一部分增長。這將可能對利潤率和估值產生積極影響。此外,關於機器人出租車和特斯拉全自動駕駛(監督)軟件的日益關注可能會吸引新的特斯拉買家,幫助加速銷售增長。
不買的理由?估值仍然幾乎沒有錯誤空間
即使在拋售之後,截至目前,股票的市盈率仍超過 250 倍。這樣的市盈率使得 標準普爾 500 的約 26 倍市盈率顯得便宜——而且幾乎沒有錯誤空間。估值可以説已經考慮了在自主駕駛、軟件變現和低價車型方面的重大進展,同時也期待能源繼續複合增長。最終,如果特斯拉在任何方面出現失誤,股票可能會遭受重創。
儘管公司有強大的催化劑,但空頭論點(估值)更簡單,並且目前足夠沉重,值得關注。考慮到所有這些看漲的買入理由以及股票的高估值,投資者應謹慎行事。對於那些相信特斯拉長期發展路線圖的投資者來説,持有小額頭寸可能是合理的,前提是預期會有波動,並且有紀律地在股票進一步回調時再加倉。其他人可能更願意等待股價進一步下跌或基本面追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