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tman's mysterious AI device with the father of the iPhone is facing bottlenecks: computing power and personality design have become the biggest challenges

這款 “無屏 AI 設備” 原計劃在明年推出,但由於算力短缺、軟件瓶頸以及 “AI 性格” 難以界定,項目進展受阻。OpenAI 目前仍在為維持 ChatGPT 的計算需求而苦苦支撐,更不用説再支持一款 “全天候運行” 的消費級 AI 設備。
OpenAI 首席執行官 Sam Altman 與前蘋果首席設計師、“iPhone 之父” Jony Ive 正試圖打造一款 “重塑人機交互” 的人工智能設備,但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目前正陷入多重瓶頸。
10 月 5 日,英國《金融時報》援引知情人士報道稱,這款 “無屏 AI 設備” 原計劃在明年推出,但由於算力短缺、軟件瓶頸以及 “AI 性格” 難以界定,項目進展受阻。
一位接近 Ive 的人士表示:"計算能力是造成延遲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亞馬遜擁有 Alexa 所需的計算能力,谷歌也有(用於其 Home 設備),但 OpenAI 連 ChatGPT 的計算能力都捉襟見肘,更別説 AI 設備了——他們需要先解決這個問題。"
硬件規格初現雛形
今年 5 月,OpenAI 以 65 億美元收購了 Ive 創立的設計公司 LoveFrom 的子公司 io,標誌着這位 AI 先鋒與設計大師的正式聯手。
據悉,兩人希望打造一款掌上大小、無屏幕、能通過攝像頭和麥克風感知世界、並以自然語言與人交流的設備——某種 “下一代 AI 伴侶”。
這款設備據稱將 “始終在線”,能夠持續採集用户的視覺與聽覺信息,構建個性化的 “AI 記憶”。它既可放在桌面上,也能隨身攜帶,試圖超越 Echo 或 Siri 式的 “語音助手”,成為真正理解用户的 “AI 朋友”。
據見聞此前文章,OpenAI 已與國內消費電子製造巨頭立訊精密達成硬件製造協議,計劃在 2026 年末或 2027 年初推出首款 AI 設備產品。
算力告急,AI“性格” 難定
報道援引知情人士稱,該項目的最大難題之一是算力。與擁有龐大雲計算資源的亞馬遜(Alexa)和谷歌(Home)不同,OpenAI 目前仍在為維持 ChatGPT 的計算需求而苦苦支撐,更不用説再支持一款 “全天候運行” 的消費級 AI 設備。
“算力是導致延期的最大因素之一,” 一位接近 Ive 的人士表示,“在沒有足夠的計算基礎之前,任何設備都無從談起。”
除算力外,另一大挑戰是如何定義 AI 的 “個性”。OpenAI 團隊希望,這個 AI 助手既能像朋友般自然親切,又不至於讓人覺得 “怪異” 或 “侵入性太強”。
“我們不想讓它變成你的 ‘怪異 AI 女朋友’,” 一位知情人士半開玩笑地説,“它要像 Siri,但更聰明、更有温度。”
但如何拿捏 “聰明” 與 “安靜” 的邊界,卻成為難題。若 AI 説得太多,會令人煩躁;若太冷漠,又顯得無趣。正如一名參與者所言:“模型的個性是最難平衡的部分——不能太諂媚,也不能太直率,要能幫忙,但不陷入自我循環。”
前車之鑑:Humane 與 Friend 的 “AI 幻滅”
OpenAI 與 Ive 的項目並非首例。過去一年,已有多家公司試圖打造 “AI 伴侶” 類設備,但多數以失敗告終。
由 Altman 投資的 Humane 推出的 AI 胸針因性能與交互體驗問題被市場冷淡對待;另一款名為 Friend 的 AI 掛件也因 “過於多話” 和 “人格怪異” 而被批評 “令人毛骨悚然”。
這些失敗的案例讓 OpenAI 更加謹慎:如何讓 AI 在 “始終在線” 的同時,不成為 “打擾者”,成為核心課題。
儘管困難重重,Altman 的硬件夢想仍未動搖。OpenAI 在今年的估值已飆升至 5000 億美元,超過馬斯克的 SpaceX。為了匹配這一估值,Altman 亟需證明 OpenAI 能超越 “軟件公司” 的範疇,構建一個完整的 AI 生態。
OpenAI 不僅大規模招募前蘋果硬件人才,還從 Meta 挖來多名從事 VR 與智能眼鏡項目的工程師。業內人士認為,這一系列動作顯示出 Altman 正試圖復刻蘋果式的 “軟硬一體” 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