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shorting of Enron back in the day triggered the major stock market crash in the U.S. in 2001. The "Doctor of Doom": today's "private credit" is similar to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of 2008

當下蓬勃發展的私募信貸市場,正通過不透明的多層結構,為優先債務許諾着不可能的 “股權級回報”,與引爆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次級抵押貸款如出一轍。
曾因精準做空能源巨頭安然(Enron)而一戰成名的華爾街傳奇空頭查諾斯(Jim Chanos),如今盯上了一個 2 萬億美元規模的龐大市場——私募信貸(Private Credit)。
在他看來,當下蓬勃發展的私募信貸市場,其運作模式與引爆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次級抵押貸款如出一轍。兩者最大的共同點在於 “資金來源和最終使用之間存在多層結構”,這種複雜性掩蓋了真實風險。

“神奇機器” 的真相:高收益下的 “首個危險信號”
近年來,私募信貸市場迅速崛起,成為企業(尤其是無法或不願進入公開債券市場的企業)的重要融資渠道,並以其驚人的回報率吸引着全球機構投資者的目光。
查諾斯將其形容為一個 “神奇的機器”:機構投資者將資金投入其中,通過承擔優先債務的風險敞口,卻能獲得堪比股權投資的回報率。
“這種看似安全的投資所提供的高收益,本身就應該是第一個危險信號,” 查諾斯表示。
他認為,這種高收益並非源於價值創造,而是源於精心設計的複雜結構。與 2008 年的次貸危機類似,風險被隱藏在 “資金來源和使用之間的多層結構” 中。資金經過層層打包與轉手,最終的貸款人與實際的借款人之間被多箇中介隔開,導致底層資產的真實風險變得模糊不清。
一個極具説服力的例證是,據行業相關媒體報道,一些私募信貸基金經理曾樂觀預計,在 First Brands 本應相對安全的有擔保庫存債務上,回報率竟可能超過 50%。
這種高得異乎尋常的回報,恰恰暗示了其背後未被充分揭示的巨大風險。查諾斯認為,隨着信貸週期的逆轉,當經濟退潮時,類似 First Brands 的問題將會更多地暴露出來:
“我猜測,在經濟週期最終逆轉之時,我們還會看到更多類似 ‘First Brands’ 這樣的情況出現。
尤其是因為私募信貸又在借款人和貸款方之間增加了一層隔閡。”
First Brands 破產案揭開的 “黑箱
如果説查諾斯的警告還停留在宏觀層面,那麼 First Brands 的破產則提供了一個解剖私募信貸風險的微觀樣本。
這家由低調商人帕特里克·詹姆斯(Patrick James)擁有的非上市公司,在申請破產後,披露了近 120 億美元的鉅額債務及表外融資,令市場震驚。
更多令人不安的細節在破產調查中浮出水面:
- 共同所有權: First Brands 的破產文件顯示,其創始人帕特里克·詹姆斯(Patrick James)通過同一系列的有限責任公司,同時控制着該集團及其部分表外 SPEs。查諾斯稱這是一個 “巨大的危險信號”。
- 抵押物疑雲: 針對其錯綜複雜的表外融資的破產調查,正在審查該公司是否存在多次質押同一批票據的行為,並發現債務抵押物可能已被 “混合處理”(commingled)。
- 信息壁壘: 與上市公司不同,First Brands 的財務報表並不公開。數百家持有其貸款的機構(如 CLO 管理人)雖能獲取財報,但必須簽署保密協議。這種不透明性,甚至讓華爾街最頂級的信貸專家也難以看清全貌。高盛的交易員在 First Brands 申請破產前幾小時才向客户透露,他們剛剛發現了其高成本借貸的跡象,且 “難以解釋”。
這一幕,讓查諾斯回想起了他職業生涯的巔峯之作——做空安然。與 First Brands 類似,彼時的安然公司大量使用了表外融資手段,而該公司的轟然倒塌,也開啓了當年的美股大崩盤。
如今,相似的劇本正在私募信貸領域上演,且隱蔽性更強。如前所述,與安然作為上市公司、財務報表至少需要公開不同,First Brands 是一傢俬人公司。雖然數百名抵押貸款憑證(CLO)的基金經理可以獲取其財務文件,但前提是必須簽署保密協議。這意味着信息被嚴格限制在小圈子內,無法接受公眾和市場的廣泛監督。
“我們很少有機會親眼目睹香腸是如何製作出來的。” 查諾斯評論道。

不過,這種與生俱來的不透明性,正是私募信貸模式的關鍵。這種模式的設計初衷,就是為了在監管和公眾視野之外,進行更靈活、更高風險的借貸活動,從而追逐超額回報。查諾斯總結道:
“不透明是這個過程的一部分。這是一個特性,而不是一個缺陷。”
早在 2020 年,查諾斯就曾表示金融市場處於 “欺詐的黃金時代”。如今他認為,這一現象 “只有變本加厲”。
在私募信貸這個巨大的、缺乏監管和透明度的市場中,下一個 “安然” 或 “次貸危機” 的種子,或許正在悄然發芽,而這,顯然值得所有投資者和監管機構高度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