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y Honest Opinion of Tesla Stock

這篇文章討論了汽車行業不斷變化的格局,特別是電動汽車(EV)的崛起以及特斯拉在其中的地位。文章強調了傳統汽車製造商在適應新市場動態方面面臨的挑戰,包括降低前期成本和建立持續收入來源的需求。特斯拉旨在通過擴大電動汽車銷售規模、開發機器人出租車以及從服務和軟件中獲得持續收入來應對這些挑戰。儘管特斯拉在市場份額上佔據主導地位並擁有顯著優勢,但文章指出它仍然是一隻具有投機性質的成長股,未來的舉措存在不確定性
如今投資 特斯拉(TSLA 3.94%)需要重新審視投資者對該公司的看法以及它所處的行業。考慮到這一前提,以下是對特斯拉、其行業及該股票投資價值的一種看法。
汽車行業正在變化
傳統上,投資者將汽車行業視為一個競爭激烈、成熟、低增長且相對低利潤的領域,因此給予該行業的股票以應有的低估值。畢竟,每五到七年開發新車型並每隔幾年進行更新是非常昂貴的,因為消費者偏好在變化,競爭對手也在推出新車型。此外,汽車製造商努力通過售後服務(包括融資、零部件和維護)來產生收入。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然而,這種傳統商業模式正受到電動車(EV)的挑戰,原因如下:
- 對電動車的投資進一步挑戰了利潤率,因為這需要在電池、新生產工藝和供應鏈上進行投資。
- 顯著較低的服務和維護成本使得從零部件和維護中產生收入變得更加困難。
因此,如果電動車是未來,而汽車製造商希望在未來保持相關性,那麼它必須找到降低電動車前期成本的方法。它還需要開發一種產生持續售後收入的方式。特斯拉認為它找到了這兩個問題的答案。
特斯拉的解決方案
特斯拉認識到,電動車的前期成本相對較高,但與內燃機(ICE)汽車相比,燃料和維護成本顯著較低,因此汽車行業的解決方案是利用電動車的自然經濟優勢,使其與內燃機汽車區分開來。以下表格有助於總結這些問題。
| 電動車 | 內燃機 | |
|---|---|---|
| 前期成本 | 高 | 低 |
| 燃料成本 | 低 | 較高(取決於油價) |
| 維護成本 | 低 | 高 |
| 經濟價值生成 | 經常運行多年 | 較低的前期成本 |
數據來源:作者製作的表格。
特斯拉有三個解決方案。
- 通過在電動車銷售量上建立規模來降低擁有的前期成本(以便降低每輛車的相對高成本,從而降低客户支付的前期成本)。
- 開發機器人出租車,充分利用電動車通過更多運行來產生經濟價值的事實。
- 開發持續收入,目前通過服務、充電、軟件訂閲,特別是全自動駕駛(FSD)軟件,以及未來通過機器人出租車乘車的利潤分享。機器人出租車收入來自專用的 Cybercabs(其價值因 FSD 而增強)或通過尚未發佈的無監督 FSD 軟件轉變的現有特斯拉。
對特斯拉的第一條誠實看法
所有這些都引出了對特斯拉的第一條誠實看法。
機器人出租車概念並不是該公司或行業的 “登月計劃”;它是汽車和電動車行業未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特斯拉正引領這一方向。
以上所有內容在行業內都是眾所周知的;這就是 福特汽車公司 投資 50 億美元用於電動車開發的原因,也是傳統汽車製造商繼續在虧損的電動車上投資數十億美元以爭取市場份額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福特、 通用汽車、 大眾汽車 等汽車製造商之前在開發自動駕駛軟件和機器人出租車上投資數十億美元的原因。此外,像 字母表(谷歌的 Waymo)和 亞馬遜(Zoox)這樣的科技公司也在自動駕駛汽車項目上投資了數十億美元。
對特斯拉的第二條誠實看法
雖然許多公司在自動駕駛和機器人出租車上進行了大量投資是有原因的,但也有一些公司(如通用汽車)放棄了機器人出租車開發,福特和大眾汽車也停止了對開發自動駕駛汽車的 Argo AI 公司的投資。
這並不容易,尤其是如果你在電動車市場中是一個小玩家。
特斯拉並不是電動車市場中的小玩家。事實上,儘管由於競爭對手有效補貼虧損車輛而導致銷售下降,但它在美國仍然擁有主導市場份額。它擁有一支汽車隊伍,可以收集大量數據以改善 FSD,其機器人出租車的推出計劃於 2025 年開始。
特斯拉是一隻投機性成長股,但它相較於大多數成長股具有顯著優勢,包括領先的市場份額和潛在的成本效益機器人出租車/無監督 FSD 產品。
儘管來自機器人出租車和無監督 FSD 的持續收入,以及 Cybercab 銷售(計劃於 2026 年進行大規模生產)都很有前景,但這些舉措尚未實現,仍需克服重大的技術和監管障礙。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特斯拉股票值得買嗎?
這是一隻投機性成長股,估值也與之相匹配。關於機器人出租車和無監督 FSD 的批准沒有任何保證,而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在這方面的歷史上往往過於樂觀。
儘管如此,這正是行業的發展方向,也是大多數傳統汽車製造商希望達到的地方。因此,特斯拉是一隻高風險/高回報的股票,但這樣的股票在投資組合中是有其位置的,只是對於大多數投資者來説,可能不適合作為核心持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