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l Street is hotly discussing "AI closed loop": Bulls say "suppress ASIC, NVIDIA has a long bull market," while bears say "give loans to customers, just like Cisco back in the day."

華爾街見聞
2025.09.24 06:27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英偉達計劃向 OpenAI 投資 1000 億美元,而後者將 “用這筆錢” 買前者的芯片。這種 “投錢給客户、客户再買自己產品” 的模式,讓華爾街開始擔憂互聯網泡沫是否會重演,“給客户貸款,和當年思科一樣”。但看多者則認為這是英偉達鞏固 GPU 市場主導地位、壓制 ASIC 競爭的戰略之舉。

英偉達與 OpenAI 達成的 1000 億美元投資協議正在華爾街掀起激烈爭論。

9 月 24 日,據路透報道的細節,這項交易的結構是英偉達向 OpenAI 投資最多 1000 億美元換取無投票權股份,而後者將 “用這筆錢” 買前者的芯片,並計劃部署至少 10 GW 的英偉達系統。

這種 “投錢給客户、客户再買自己產品” 的 “供應商融資” 模式,在推動 AI 板塊股價飆升的同時,也讓一些市場資深人士感到不安。

他們警告稱,這種模式與 2000 年科技泡沫破裂前一些公司的做法如出一轍,“給客户貸款,和當年思科一樣”,可能隱藏着巨大風險。

然而,看多者卻認為,這是英偉達鞏固 GPU 市場主導地位、壓制 ASIC(專用集成電路)競爭的戰略之舉。

歷史的迴響:重演思科的 “供應商融資”?

對於看空者而言,英偉達的這筆交易充滿了歷史的既視感。高盛 Delta One 交易主管 Rich Privorotsky 在其晨報中將此交易稱為 “循環引用?”,並直言這正是當年科技泡沫時期的一大特徵。

他回顧道,當時思科、朗訊等電信設備製造商向其客户提供貸款或股權投資,客户再用這些資金回購設備。歷史證明,這種模式的結局對所有參與者而言都 “不怎麼好”。

“……供應商融資是那個(科網泡沫)時代的一個特徵,當時電信設備製造商(思科、朗訊、北電等)向客户提供貸款、股權投資或信用擔保,然後客户用現金/信貸回購設備……可以這麼説,這對任何人來説都沒有好結果。”

摩根大通技術交易員 Meyer 表達了類似觀點,他指出,“當一家公司出錢讓客户購買自己的商品時,這通常不是一個好兆頭。”《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也評論道 “這十分令人擔憂”:

一家公司向另一家公司投資 1000 億美元,這樣它就可以購買 “金主” 生產的價值 1000 億美元的芯片。歡迎來到人工智能的循環經濟。

批評者認為,這無異於一種會計魔法,雖然嚴重性尚不及安然(Enron)事件,但隨着關注度的提升,市場可能正接近一個臨界點。

戰略佈局:鞏固 GPU 霸權的長線敍事

儘管質疑聲不斷,但市場的看多方則從戰略層面給出了截然不同的解讀。他們認為,這並非簡單的財務操作,而是英偉達鞏固其市場霸主地位的關鍵一步。

摩根大通的 Meyer 在闡述看多觀點時表示,此舉與英偉達此前對 CRWV/Lambda 等公司的投資在原則上並無不同。這一交易向市場傳遞了一個強硬信號:如果你想獲得芯片,現在就必須下單,否則可能無法獲得供應。

更深層次的解讀是,這筆交易被視為 OpenAI 對 GPU 技術路線的公開站隊。看多者認為,這意味着 OpenAI 將減少或放棄使用定製化的 ASIC 芯片,從而鞏固了 GPU 在 AI 競賽中的 “勝利者” 地位,為英偉達的長期增長敍事增添了有力註腳。

驚人的能源賬單:一個項目需十座核反應堆

除了交易結構本身,該項目龐大的規模也令市場震驚。根據計劃,OpenAI 將部署至少 10 吉瓦(GW)的英偉達系統。

這個數字的背後是驚人的能源消耗。分析師 Lawrence McDonald 指出,美國核電站機組的平均容量約為 1 吉瓦,94 個反應堆總容量 97 吉瓦。

這意味着,僅這一個項目所需的電力,就相當於 10 座核反應堆的發電總能力。

這一對比凸顯了 AI 基礎設施建設對全球能源供應的巨大挑戰,也讓投資者不得不將能源成本和基礎設施的可行性,納入評估 AI 產業未來發展的關鍵變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