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rgan Stanley: The U.S. stock buyback wave may be peaking, while European stocks are entering an overweight moment

小摩策略團隊指出,美股回購潮可能見頂,預計四季度全球資金將再平衡。過去一年,美股回購規模接近 9600 億美元,創紀錄。儘管現金流充足,但回購與盈利預期高度相關,若盈利預期下滑,回購將受影響。同時,歐洲市場回購收益率低於美股,盈利增速疲軟,企業回報股東能力有限。小摩認為,明年財政政策可能會改變這一局面。
智通財經 APP 獲悉,小摩策略團隊最新發出的聲音,把 “現金” 兩個字推到了舞台中央。過去十二個月,美股公司宣佈的回購規模逼近 9600 億美元,創下紀錄,相當於過去三年均值 6440 億美元的 1.5 倍;實際執行額也同步高增,若下半年節奏不變,全年回購金額將首次突破萬億美元。
如此盛況,核心推手並不是 “講故事”,而是實打實的現金流:上半年標普 500 盈利預測被連續上調,2025 年每股盈利預期從 255 美元抬到 269 美元,自由現金流收益率 (剔除金融) 仍穩在 3% 以上,為回購提供了 “彈藥庫”。
更關鍵的是,特朗普去年底簽署的《綜合預算法案》允許資本開支與研發支出當年全額費用化,小摩美國團隊測算,僅此一項每年就可為標普 500 每股自由現金流貢獻 5 美元,相當於給回購計劃又加了一層 “緩衝墊”。
但盛宴背後,小摩用連續三張圖提醒:回購向來是 “順週期動物”。歷史數據顯示,回購金額與每股收益的相關係數高達 0.8,一旦盈利預期拐頭,回購往往比盈利跌得更快。眼下美國 CEO 信心指數已回落至疫情低點,企業圓桌會議經濟指標連續兩季處於 “收縮” 區間,若就業市場進一步降温,企業首先砍掉的就是彈性最大的回購預算。
更微妙的是,資本開支正在抬頭:設備投資佔 GDP 比重從年初 2.2% 升至 2.5%,美股七巨頭過去四個季度資本開支 + 研發合計飆到 4500 億美元,同比多出千億。現金流就那麼多,左手加碼資本支出,右手還想維持萬億回購,天平遲早要傾斜。
把目光移到歐洲,故事出現 “鏡像”:斯托克 600 今年回購收益率雖升至 1.5%,卻遠低於美股的 3.2%,且絕對規模已連停三個季度。盈利是最大短板——2025 年加權盈利增速-1%,中位數僅低個位數,企業自然沒錢大舉回報股東。
不過小摩認為,明年財政接力棒將傳到歐洲手裏:德國醖釀的財政刺激有望把歐元區財政脈衝從-0.3% 推到 +0.8%,疊加能源價格回落,2026 年斯托克 600 盈利增速有望跳升至 12%,顯著快於美股的 11%。一旦盈利拐點出現,歐洲公司 “手有餘糧”:目前回購 + 股息僅佔息税前利潤 15%,遠低於標普的 40%,現金缺口小,上調分紅和回購的空間反而更大。
資產比價也在向歐洲傾斜。用 “回購 + 股息” 合併計算的股權收益率,斯托克 600 減去德國十年債後仍有 2% 的正利差;美股同口徑利差已轉負,意味着持有股票相對債券的吸引力被徹底抹平。再疊加美元實際利率差掉頭向下,小摩外匯團隊預計歐元兑美元年末升至 1.22,外幣換算收益進一步增厚歐洲回報。
戰術層面,小摩自 3 月起一直提醒 “歐股漲太快要歇腳”,如今 SX5E 在 5400 點橫盤六個月,相對標普落後 15%,他們認為 “健康整固” 已接近尾聲,建議四季度逐步把歐股從 “中性” 調高至 “超配”。但節奏上不會一把梭:先等德國財政方案落地、美國就業數據確認放緩,再正式翻多。
作為過渡,他們傾向於 “減日增歐”——日經 225 相對歐股已回到年初高點,若 9 月自民黨選出的新首相兑現 “大規模財政擴張”,日本央行也可能宣佈開始減持 37 萬億日元 ETF,屆時日股相對動能衰減,資金順勢輪動到估值更便宜、故事剛啓動的歐元區。
行業維度,小摩把歐洲化工、金屬與採礦、國防上調至 “超配”,邏輯是天然氣價格下跌 + 中國需求邊際回暖帶動量價齊升;半導體、汽車降至 “低配”,擔心庫存與價格戰雙重擠壓。
美國方面,科技 + 通信服務貢獻 64% 回購量,但美股七巨頭自由現金流已連續三個季度跑輸淨利潤,若 AI 資本開支繼續飆升而商業化滯後,回購 “大户” 身份難保;金融板塊現金流趨平,回購持續性也存疑。換言之,萬億回購盛宴未必散場,但主角可能從 “美股科技” 換成 “歐洲老經濟”。
總結一句:小摩沒有唱衰美股,卻用數據把 “現金流” 擺到投資者面前——在美國,是盈利與資本支出搶錢;在歐洲,是財政鬆綁後盈利回升帶來回購補漲。四季度全球資金再平衡,誰先握有可持續的現金流,誰就能接過回購接力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