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urning point of fate, NVIDIA's investment in Intel in 2025 = Microsoft's investment in Apple in 1997?

英伟达对英特尔的 50 亿美元战略投资,被华尔街比作 1997 年微软驰援苹果的历史性一幕。当年,微软的 1.5 亿美元救助为苹果赢得了转机,使其股价在近三十年内实现了约 1450 倍的惊人增长。如今,英伟达的投资被视为对英特尔晶圆代工业务的背书,尽管市场存疑,但这一合作被认为是英特尔能否成功复兴的关键一步。
英伟达对英特尔的一笔高达 50 亿美元的战略投资,正在华尔街引发一场关于历史重演的激烈讨论。市场观察人士将此举与 1997 年微软驰援濒临破产的苹果相提并论,认为这可能标志着陷入困境的芯片巨头英特尔迎来命运的转折点。
最新动态显示,英伟达通过这笔投资将成为英特尔最大的股东之一。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个人电脑(PC)和数据中心领域共同开发芯片,旨在将英伟达领先的图形处理器(GPU)与英特尔的中央处理器(CPU)及封装技术深度结合。
对于英伟达而言,这是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而对于正努力重振昔日辉煌的英特尔来说,获得行业新霸主的公开背书,为其一度前景不明的晶圆代工业务注入了急需的信誉与动能。
此举被视为可能重塑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的关键一步。尽管市场对英特尔能否复制苹果的复兴奇迹仍存分歧,但这一历史性的合作无疑为投资者评估英特尔的未来价值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这家老牌巨头的 “第二幕” 拉开了序幕。
历史的相似一幕:巨头驰援昔日王者
有分析认为,当前英特尔的处境,与 1997 年的苹果惊人地相似。
1997 年 8 月,苹果命悬一线。市场份额暴跌,现金流失严重,多数分析师认为破产不可避免。微软宣布投资 1.5 亿美元为苹果提供生命线,承诺继续为 Mac 开发 Microsoft Office,解决持续的法律纠纷,比尔·盖茨还公开表达支持。
彼时,微软的市值超过 2000 亿美元,而苹果的市值已跌至约 20 亿至 30 亿美元,前者规模约为后者的 100 倍。这次投资在当时被普遍视为一种 “施舍”,但正是这笔 “救命钱” 为史蒂夫·乔布斯的回归和苹果的重建赢得了宝贵时间。此后近三十年,苹果股价实现了约 1450 倍的增长,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

将目光转回 2025 年。英特尔曾是芯片领域的王者,在 2000 年互联网泡沫顶峰时期市值一度超过 5000 亿美元。
然而,在经历近二十年的战略失误后,其如今的市值仅约 1400 亿美元,昔日的市场主导地位已被 AMD 和台积电等竞争对手严重侵蚀。而此时伸出援手的英伟达,市值已接近 4.2 万亿美元,体量约为英特尔的近 30 倍,扮演了当年微软同样的角色——一个行业巨人向一位陨落的偶像伸出援手。
战略考量:英伟达的 “阳谋”
与微软当年的举措一样,英伟达的投资并非慈善,而是基于清晰的战略考量。随着人工智能芯片需求呈爆炸式增长,以及缘政治风险的加剧,英伟达迫切需要增加位于美国的制造合作伙伴,以确保其供应链的稳定与多元化。
英特尔的晶圆代工业务此前一直步履维艰,但有了英伟达的巨额订单和技术合作背书,其前景突然变得明朗。一篇来自 “QTR's Fringe Finance” 的评论文章分析指出,如果英伟达最终决定将其部分最先进的芯片生产从台积电转移至英特尔,那将对英特尔乃至整个行业产生 “变革性” 的影响。
历史是否会重演
尽管前景充满想象空间,但市场对此并非没有疑虑。有怀疑论者认为,英特尔的问题积重难返,这笔投资可能仅仅是未来公司被分拆或最终被收购的前奏。
然而,支持者指出,这与上世纪 90 年代末外界对苹果的悲观论调如出一辙。历史的教训在于,标志性的公司在看似穷途末路时,往往能够通过自我革新和关键时刻的正确合作,实现令所有人意外的强势反弹。有观点认为,那些曾经在世纪之交见证苹果奇迹的投资者,不会轻易低估英特尔此次的复苏潜力。
1997 年,微软对苹果的押注看起来很愚蠢。2025 年,英伟达对英特尔的押注看起来风险很大。但如果历史可以作为指引,这可能标志着一个惊人第二幕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