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is year's return is 114%, Yongying Fund's Dan Lin: Investment in innovative drugs is no longer early-stage; we need to choose companies that can deliver the best results in the next one or two quarters

永贏基金的單林在 9 月 18 日分享了關於創新藥投資的觀點。他指出,當前的投資機會主要集中在以 BD 出海為主線的創新藥領域。儘管市場波動,創新藥研發仍將持續,政策擾動是暫時的,可能是良好的買入時機。單林強調,投資者應關注那些在未來一兩季度內能夠兑現的公司。永贏醫藥創新智選混合基金今年以來漲幅超過 114%。

投資作業本課代表整理了要點如下:
1、這一波其實是以 BD 出海為主線的創新藥投資機會。
2、中國的創新藥研發不會因為投融資低迷或二級市場表現不好就停滯。
3、這是一個產業趨勢的機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
以後視鏡視角看,所有這些政策對行業的擾動都是暫時性的,而恰恰在擾動發生、產生波動的時候,可能是比較好的買入節點。
4、站在當前時間節點,我們已不在起點,的確需要看到更多關於行業、關於個股能夠落地的消息,或者説能夠兑現的東西。
年初在所有資產都處於相對底部的時候,我們可能不會特別糾結細節,只要大方向對,選擇一些個股方向都是可以的。
但站在現在這個時間點,大家都漲起來了。但你不可能是不去投資了,那你就要選擇那些置信度高、能兑現,而且最好能在未來一兩個季度兑現的公司。
5、哪些公司能夠更好地兑現,哪些公司就能在下半程競賽中領先。
其管理基金資產總規模 31.43 億元,目前管理兩隻產品,分別是永贏醫藥健康和永盈醫藥創新智選。

永贏醫藥創新智選混合發起基金專注於醫藥行業,重點佈局創新藥方向,今年以來業績表現突出。
其中,永贏醫藥創新智選混合發起 A 類份額今年以來漲幅超過 114%,近一年收益率達 112%;短期業績方面,近 6 個月上漲 72%,近 3 個月累計收益為 25%。
8 月 5 日,課代表就分享過單林對創新藥的看法。單林認為,創新藥還會出現波動,但產業趨勢不變,三個方向是重點。
8 月 28 日,在披露的基金中報中,單林再次指出,中國創新藥的升級不是 “選擇題”,而是 “必答題”。在全行業資產比較下來,創新藥仍是確定性比較強、置信度比較高、空間比較大的資產。
以創新出海為底色的產業趨勢有望持續演繹,多款重磅國產創新藥有望實現 POC,在世界舞台上展現出極佳的產品競爭力。創新藥有望成為全市場的投資主線之一。
單林還表示,當下的國產創新藥正處於產業紅利釋放的前夜,而最終能穿越週期的,一定是那些真正具備硬科技實力、能持續創造臨牀價值的企業。
以下是投資作業本課代表(微信 ID:touzizuoyeben)整理的精華內容,分享給大家:
這一波就是以 BD 為主線的創新藥投資機會
今年這輪創新藥行情其實是從春節那會兒啓動的。我在之前的多次直播中也跟各位朋友提到,今年的醫藥行情,包括創新藥板塊行情,是在過去四年醫藥板塊整體超跌的背景下展開的。
回想去年年底,醫藥還籠罩在單邊下跌的陰霾中。實際上,從 2021 年到 2024 年這四年間,整個醫藥板塊走勢都是比較疲弱的。這一波行情的起點,正是由於它足夠低的估值水平。
二級市場投資很有意思,有句話話糙理不糙,叫 “橫有多長,豎有多高”。
我們看到很多港股的創新藥標的,甚至是 18A 標的,一度跌破了一倍 PB,甚至跌破了賬面淨現金。這是在非常低的起點下的一次價值修復或者説價值重估的過程,這是起點。
從春節開始,國內最早修復的是 AI 相關板塊,也就是科技板塊。比如國內的 AI 模型 DeepSeek 實現突破之後,全球對中國的創新資產有了新的認識。
最早被認知和重估的是科技相關、AI 相關板塊,之後醫藥被泛化納入科技板塊中,大家發現 AI 醫療也值得更多關注。
但在最早那個階段,創新藥並沒有站在舞台中央。那為什麼後來逐漸站到舞台中央了呢?因為產業的變化最終一定會真真切切地反映到二級市場中。
雖然過去四年整個醫藥的投資環境和投資體感不是特別好,但整個產業是在非常積極地變化——中國的創新藥研發不會因為投融資低迷或二級市場表現不好就停滯。
相反,正是因為過去四年間,產業界在真實世界中不斷推進,努力做出更好的分子,才有了今年大家所看到的創新藥繁榮的局面。這是有因果關係的。
當然,過程中比如一季度末、二季度初的時候,創新藥迎來了一些大的 BD(業務開發)/對外授權項目,例如輝瑞引進了三生的雙特異性抗體資產,BMS 引進了 BioNTech 的雙特異性抗體資產,此外還包括多種 ADC(抗體藥物偶聯物)、小分子藥物等,這就把主線邏輯越理越順。
這一波其實是以 BD 出海為主線的創新藥投資機會。
為什麼以 BD 出海為主線呢?因為我們知道,國內醫保雖然很支持創新,但的確也面臨一定壓力。
老齡人口在增多,老齡人口的就診頻次也在提高。如果單次客單價逐漸上升,醫保的支付壓力會更大。
所以,如果我們能真正 “走出去”,去賺外匯、賺美金,充分表明我們的創新是具有競爭力的。
同時,在美國這個充分競爭的市場都能做得很好,都能把美金賺回來、還能賺很多錢,那麼在中國競爭密集程度遠低於美國的市場,理應可以做得更好——這是邏輯自洽的。
所以,這一波就是以 BD 為主線的創新藥投資機會,以上是對上半年走勢的覆盤。
創新藥波動發生時是好的買入節點
當然中間也經歷了很多波折,比如四月份的關税問題帶來一些擾動,包括美國要去加關税,包括什麼原料藥、仿製藥等等,美國要去控藥價等各種各樣的波折。
但回過頭來看,其實正如我一直非常堅定強調的一點:
這是一個產業趨勢的機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
以後視鏡視角看,所有這些政策對行業的擾動都是暫時性的,而恰恰在擾動發生、產生波動的時候,可能是比較好的買入節點。
因為做投資不能太順向,要相對逆向一些。不能別人恐懼你更恐懼,別人貪婪你更貪婪,否則很難有中期的賺錢效應。
創新藥投資已不是起點,要選擇未來一兩個季度能兑現的公司
不僅僅是醫藥或創新藥板塊,整個市場中各類資產,包括板塊和個股,都是有共性的,底層一些原理是一樣的。
核心一句話是:沒有永遠漲的板塊,也沒有一直跌的個股,其實都是有波動的。
創新藥其實從今年一季度末開始,一直到今年的 7、8 月份,走勢都非常強勢。但從八月初或中旬一直到現在,其實處於一個高位震盪的過程中。
震盪的原因有多種:
第一,全市場是否有比它更能夠鼓舞人心的資產?比如前段時間的 CPO,以及美國降息預期帶來的黃金投資機會等等,這些是新的、可以分流資金的熱點或投資機會。
第二,站在當前時間節點,我們已不在起點,的確需要看到更多關於行業、關於個股能夠落地的消息,或者説能夠兑現的東西。
這是我從年初到現在逐步演變的觀點——年初在所有資產都處於相對底部的時候,我們可能不會特別糾結細節,也就是所謂 “將軍趕路,不追小兔”,只要大方向對,選擇一些個股方向都是可以的。
但站在現在這個時間點,大家都漲起來了。
但都漲起來了,你不可能是不去投資了,那你就要選擇那些置信度高、能兑現,而且最好能在未來一兩個季度兑現的公司。
因為只有兑現,尤其是中後期資產能夠兑現,這些企業的真正估值才會進一步重估或重塑,未來的賺錢效率也才能體現,包括 DCF 現金流折現的置信度也會進一步提升。
這可能是下一步這些企業能夠展現投資機會的很重要的點,也就是 “兑現”。
這個詞其實我在今年 5 月份新華社直播的時候也講過。哪些公司能夠更好地兑現,哪些公司就能在下半程競賽中領先。
四季度創新藥行情展望:四大驅動力凸顯
四季度其實有很多可以期待的點,我來盤一盤:
第一是學術會議。學術會議是中國的創新企業公開自己的創新藥臨牀數據的平台,讓全球的企業、研究機構看到他們的成果。
為什麼要做這個?
第一是為了秀肌肉,讓大家知道我們在做這件事,而且做出的數據非常好、非常亮眼。
如果不披露,很多潛在的海外合作伙伴很難了解到你的數據,甚至不知道你實驗的存在。
一旦披露,就可以進行溝通、接觸,探討達成海外合作的可能,這就回到了我們主線的 BD 上。
所以,沒有數據披露、沒有 data show out,就沒有下一步。這是第一個點。
第二是醫保談判。每年下半年都會進行醫保談判,醫保談判對於國內創新藥放量非常重要。
第三是中國創新藥的 BD 會逐步實現落地。其實包括今天 A 股也有一家公司剛剛達成一個小核酸藥物的 BD 交易,股價表現還不錯。一定要看到切實的落地。
我們所描述的未來中國創新藥進行革新、迭代、成為下一代全球 blockbuster(重磅藥物)的過程,一定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去實現、去兑現。我覺得這在下半年非常重要。
第四點,四季度往後,我們會看到很多公司陸續進入盈利週期。
大家以前不敢投、不想投或者不願意投創新藥的原因,第一是可能看不太懂靶點,第二是公司不盈利,估值很難錨定——你説 15 倍 PE、20 倍 PE、25 倍 PE 都可以,但畢竟要有盈利在那裏。
如果不賺錢,怎麼去衡量藥品的價值?所以早期這類資產的投資,主要是醫藥相關的專業投資者參與得多一些。
但在今年、明年、後年,一旦創新藥企盈利以後,投資框架會變得特別簡單——就是看報表。
只要你高增長,就會有更多投資者關注。尤其在整個宏觀環境假設沒有特別好的背景下,稀缺的高增長資產一定會被追捧,也一定會展現其投資價值。
創新藥研發兩個維度,四個領域
中國創新藥企業的研發領域非常務實。務實體現在兩個維度:
一,患者人羣足夠大,要解決患者的真實疾病問題,患者人羣多説明藥品未來治療領域、應用空間和商業化價值更大;
二是,這些領域往往是很多大型外資藥企重點佈局的方向。
我舉幾個例子:首先是腫瘤領域。我們知道海外大型 MNC(跨國製藥公司)以 PD-1 單抗為代表的專利藥物,比如 K 藥、O 藥等,馬上就要迎來專利到期。
那麼誰能去迭代?中國的很多企業都在做這件事。包括我剛講到的輝瑞和三生的合作,其實也是相關下一代迭代藥物的佈局,比如 PD-1/VEGF、PD-1/IL-15、PD-1/IL-2 等等,這都是很明確的迭代藥品邏輯。
再者就是 ADC(抗體藥物偶聯物),這就是一個 “分子導彈”:前面是抗體,中間是連接子,後面是小分子毒素。
它像精準制導一樣,找到腫瘤患處,釋放小分子毒素進行殺傷。中國人在這方面非常擅長,也達成過非常大的 BD 交易,這些都是公開信息。
接下來是代謝領域,比如減重、慢病如非酒精性脂肪肝等。
為什麼這些領域受到重視?因為人羣的確足夠多。最好的商業模型其實就是大多數人都能用的藥,這一定是最好的藥品。我們回頭看,除了新冠小分子口服藥,就屬減肥 GLP-1 相關藥物的放量爬坡最快。
再者就是小核酸藥物。小核酸治療的領域我概括為 “慢病長治”。比如有些患者有高血壓、高血脂,以往可能天天吃藥,現在有一款小核酸藥物可能半年給藥一次、打一次針,就能控制疾病,極大提高依從性。
所以這些領域,包括我剛講的腫瘤、代謝、小核酸等,以及其他一些慢病領域,中國企業都佈局得非常靠前,而且針對性很強。
針對性體現在兩個維度:第一是針對龐大的患者人羣,第二是針對海外大藥企的專利懸崖。其實就是這兩個維度。
創新藥出海兩種方式,更傾向第一種 “草船借箭”
創新藥國際化出海我分為兩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是 BD,所謂 BD 就是 “草船借箭” 的方式。
中國大多數企業目前可能沒有那麼多財力、物力、人力去投入海外市場開發、全球臨牀等等,那就需要 “抱大腿”,找到那些需求側需要克服專利懸崖的企業——海外大型藥企,如默沙東、百時美施貴寶、輝瑞、艾伯維等。
通過與他們合作,把中國的產品在海外做臨牀開發乃至進一步商業化。
但所有 BD 達成的核心前提都是藥效。現在中國的藥品開發與過去五年、十年相比差別非常大,核心路徑就是藥效好才是一切,必須能真正解決患者問題。
大藥企買你的藥品去海外還要花很多錢開發,不可能買一個安慰劑回去。而且他買的藥不是從零做起,是要去迭代他之前已經賣了幾十億、上百億美金的品種,藥效必須比之前的重磅產品更好。
所以藥效是一切的前提。
當然這裏還涉及很多問題,比如臨牀推進效率、臨牀數據紮實程度、中美數據一致性等等,都是在 BD 過程中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這是第一個維度,“草船借箭” 的 BD 維度。
第二個維度是靠自己做商業化。
靠自己商業化真的很難,需要投入非常多資金、人力、物力。而且同樣地,藥效依然是基石。
靠自己去銷售,大概率要把藥品做到同類藥效全世界最好才可以。中國其實已經有這樣的企業了,而且一旦做成,在美國的銷售放量會帶來非常非線性的增長——今年賣一億,明年可能五億,後年十幾二十億。但這對企業和藥品的要求都更高。
所以就中國醫藥工業現狀而言,第一種方式(BD)可能更合理。
畢竟在美國做臨牀,一個病人花費可能高達四五十萬美金,一個大幾百人的臨牀幾億美金就沒了。
中國現在不光醫藥行業,全行業賺錢都沒那麼容易,大家資金都得精打細算。
所以第一種方式對當前中國企業來説更符合國情。當然自己做的話,挑戰很多,包括海外大 MNC 對你的專利挑戰、藥效質疑、准入監管等等,都需要一步一步克服。
好在這些都在逐步實現的路上。我覺得我們已經邁過了從 0 到 1 的階段,大家應該對整個產業有信心。
來源:投資作業本 Pro 作者王麗
更多大佬觀點請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