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n NVIDIA save Intel?

儘管英偉達 50 億美元投資為英特爾帶來資金和 AI 合作機會,但媒體評論認為這僅是隻是戰術性勝利,並不能力挽狂瀾。英特爾真正需要的是結構性改革——徹底分拆芯片設計與製造業務,成為兩個獨立實體。分拆後的英特爾代工業務可能更容易吸引英偉達等外部客户,獲得更多投資,從而在競爭激烈的代工市場中重獲競爭力。
英偉達 50 億美元的投資,能否扭轉昔日芯片巨頭英特爾的命運?
“恐怕未必。”
9 月 18 日,《華爾街日報》發表評論文章稱,英偉達向英特爾注資 50 億美元並達成芯片開發協議的消息,雖然為英特爾帶來了急需的現金流,並使其更接近 AI 熱潮的核心。但這些只是 “戰術性勝利”,英特爾真正需要的是 “結構性變革”。
英特爾需要分拆自己。
文章指出,在先進芯片製造領域的競爭中,英特爾早已落後於台積電。台積電通過專注於為其他公司代工生產半導體,成為了全球最大、最先進的芯片製造商。而英特爾則選擇了相反的道路,堅持將芯片設計與製造業務整合在一起,儘管行業趨勢已明顯轉向專業化分工。
代工業務困境凸顯
英特爾的代工業務正面臨嚴峻挑戰。據報道,自 2021 年公司前 CEO 帕特·基辛格啓動代工業務以來,這項涵蓋英特爾所有制造業務的部門一直難以吸引外部客户。
財務數據顯示,英特爾代工業務在最新季度實現營收 44 億美元,但主要來自英特爾內部,且錄得約 32 億美元的運營虧損。這一表現凸顯了英特爾在與台積電、三星等專業代工廠商競爭中的劣勢。
在週四的記者電話會議上,英偉達 CEO 黃仁勳表示公司一直在評估英特爾的代工服務,但當被問及新的 PC 和數據中心芯片是否有助於建立該業務時,他選擇了迴避。黃仁勳讚揚了英特爾先進的芯片封裝技術,暗示新芯片可能會使用這項技術,但文章評論認為,這對英特爾整體代工業務的推動作用有限。
分拆或是唯一出路
文章進一步強調,英偉達和英特爾在製造業務問題上的迴避態度,進一步證實分拆是英特爾的最佳選擇,並建議將英特爾分拆為芯片設計公司和製造公司兩個獨立實體。
評論指出,這種結構將使英特爾的各個部分能夠更好地與英偉達等公司合作,讓合作變得更加合理。如果英特爾被拆分,英偉達就可以與英特爾的芯片設計團隊合作開發數據中心和個人電腦的 CPU,然後可以在台積電、三星或拆分後的英特爾工廠進行製造,而無需顧慮英特爾自身的製造利益。
此外,英偉達以及其他芯片設計公司,如高通和 AMD 等其他芯片設計公司將更願意委託英特爾生產芯片,因為他們知道拆分後的英特爾製造部門不會與他們競爭。文章甚至推測,英偉達現在之所以願意與英特爾如此緊密合作,很可能是因為英特爾在英偉達主導的利潤豐厚的 AI 芯片領域已失去了競爭力。
分拆還將使投資者——包括近期購買英特爾近 10% 股份的美國政府——能夠選擇投資英特爾的芯片製造或芯片設計業務,而非同時承擔兩者風險。
分拆前景:挑戰與機遇並存
儘管分拆英特爾工廠面臨諸多困難,包括工廠的財務虧損和相關融資交易的複雜性。但文章認為這是必要之舉,並強調英特爾的工廠必須被迫獨立運作,才能與台積電競爭,並再次成為一支重要的芯片製造力量——而這可能需要來自英偉達和其他客户以及政府的支持。
一個樂觀的可能性是,英偉達的投資可能引發英特爾代工業務其他潛在客户的進一步投資,這能為英特爾建設昂貴的先進芯片工廠提供所需資金,並使分拆後的代工業務處於更好的財務狀況。而這,正是英特爾目前迫切需要的投資。
評論文章總結道,這正是英特爾迫切需要的投資類型。只有通過根本性的業務重組,英特爾才能真正重獲在芯片行業的領導地位,而非僅僅依靠外部投資的短期提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