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sheng Macro Lin Yan: The market underestimates the impact of tariff inflation, and a "soft landing" is almost impossible; Hong Kong stocks have a higher winning rate in gold

華爾街見聞
2025.09.18 16:30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民生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林彥在華爾街見聞直播中表示,市場低估了關税對通脹的影響,認為 “軟着陸” 幾乎不可能。他指出,美聯儲最近降息 25 個基點並未帶來明顯利好或利空,市場反應中性。林彥還提到,降息是對就業下滑的合理回應,但經濟問題更為複雜,主要源於結構性因素而非單純的高利率。

9 月 18 日,民生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林彥】做客華爾街見聞直播間「大咖會客廳」,從降息的弦外之音聊到經濟風險及 Q4 大類資產排序,直播回放請點擊→降息真的來了,後市怎麼看?

Q1:美聯儲這次降息 25 個基點,對普通投資者和市場來説,是利好落地還是隱憂更大?

林彥:這次降息既不是利好,也不是隱憂。25 個基點的決策在兩三週前已完全被市場消化。最初市場對 25 還是 50 存在分歧,但從兩個月前非農數據下修開始,25 個基點的概率就超過 80%,分歧消失。

所以這次降息沒有特別的利好或利空,市場反應中性。會後點陣圖和 SEP 報告為未來兩次會議留下懸念,但整體延續了寬鬆邏輯。

25 個基點算是對就業下滑的合理回應,也沒有政治化色彩。總體是一場比較中性的會議。

Q2:這次降息給人的感覺有點 “被動”。是不是因為經濟和就業走弱,美聯儲才被迫下調利率?

林彥:鮑威爾前期其實更偏鷹。他去年 9 月一上來就降 50 個基點,超出市場預期。之後又兩次各降 25 個基點,然後從去年 12 月至今年 9 月都暫停。

關鍵原因是特朗普的關税。加税會推高物價,美聯儲當時選擇觀望,想看通脹是否上來。但通脹一直沒動,在 2.4-3% 區間徘徊,證明鮑威爾的等待似乎是錯的。

同時特朗普不斷施壓要求降息,使得鮑威爾在獨立性和政治壓力之間很被動。市場關注的不只是數據,而是美聯儲會不會因此喪失獨立性。這就是為什麼鮑威爾表現得有點 “彆扭” 的主要原因。

Q3:您團隊的報告提到,“降息不是問題的結束,而是開始”。現在就業市場確實在放緩,這次降息能否有效避免美國經濟失速,還是已經有些滯後了?

林彥:就業確實在走弱,但問題並不完全是高利率,而是結構性。初級崗位減少明顯,而高級崗位影響不大。更多裁員來自企業用 AI 替代人工成本,而非利率過高。

利率敏感型行業(建築、汽車、房產中介)會因降息釋放需求,就業可能改善一些。但 AI 替代趨勢還會帶來長期壓力。

失業率沒明顯上升,是因為勞動力供給也在下降(移民減少、人口結構變化),分母變小掩蓋了部分問題。

總體來看,降息對短期就業有幫助,但結構性弱勢仍在。未來要看 AI 是否進一步替代人工,以及利率敏感行業需求能否釋放。

Q4:通脹方面,關税、供應鏈、勞動力成本等壓力都還在。未來會不會出現滯脹?通脹壓力主要會在哪些方面反彈?

林彥:我對通脹風險的判斷比市場更堅定。多數分析師認為關税影響有限,但我認為只是被延後,並未消失。

美國進口企業通過囤貨、保税區操作延緩了衝擊。但 8 月開始關税收入已明顯上升,9 月數據大概率更高。庫存清理後,真正帶關税的貨物才進入市場。預計 9–12 月通脹會環比抬頭,可能衝到 3.5% 以上。

雖然關税被稱為一次性衝擊,但物價一旦漲上去,就停在更高的水平,消費者的實際負擔是真實存在的。未來兩個月市場提前交易 “軟着陸” 和繼續寬鬆,但存在反覆和修正風險。

Q5:基於這些通脹風險,您是否對美聯儲 “軟着陸” 的概率仍存疑?四季度美國經濟是不是仍有較大風險?

林彥:所謂 “軟着陸”,其實本身就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任何經濟都想要,但實現起來很難。因為一旦你用政策去 “保軟着陸”,就會改變市場預期,進而改變槓桿、經營和信用行為,結果反而增加了難度。經濟學家 Goodhart 有一個著名定律:當一個指標成為政府的政策目標時,它就失去了原本的經濟含義。因為為了達到目標,政府會人為傾斜,這些結果往往並非市場內生邏輯。

所以怎麼定義 “軟着陸”,本身就是一個問題。在債務週期下行階段,又遇到關税,我覺得風險是繞不開的。

Q6:降息落地後,市場主線是否會改變?

林彥:如果四季度通脹真的像預期那樣抬頭,市場交易邏輯一定會調整。

首先,過度定價的品種容易被糾偏:比如利率期貨、小盤股(羅素 2000)、銅等金融屬性較強的大宗商品。這些都可能在數據反轉時面臨波動。

相對來説,產業週期明確的資產更值得關注:比如美元、黃金、AI。黃金邏輯最簡單,美國經濟只要別太好就行,“着陸” 就行,不着陸不行。加上中美差距縮小、央行儲備需求,它仍是重要配置手段。

美元則要看數據和政治因素:比如特朗普的 150 個基點降息預期、可能對美聯儲施壓甚至人事調整,這些都可能讓市場重新定價聯儲獨立性。再考慮到美債發行壓力——現在利率在 4% 以上,明顯比存量債成本更高——財政能否順暢發債,也制約美元走勢。

至於 AI,邏輯還是產業研究範疇,宏觀只能看它的盈利兑現情況,這超出了宏觀的優勢領域。

Q7:點陣圖顯示分歧很大,意味着什麼?

林彥:雖然點陣圖分歧大,但這次 FOMC 反而表現得出奇團結。9 月決議裏只有一張反對票,就是那個主張降息 150 個基點的人。除了他,其他人都保持了基本一致。

這説明點陣圖雖然分散,但真正決策時,委員們還是以數據為導向,不是政治化的結果。鮑威爾的表態也很直接:“你給我什麼樣的數據,我就做什麼樣的安排。” 這就是預防式降息,是對就業數據走弱的尊重。後續還降不降,要看數據怎麼走。

Q8:四季度美股會繼續上行還是面臨調整風險?

林彥:美股得分開看。道瓊斯整體一般,但 Mega Seven 表現突出,帶動了全球風險偏好,AI 敍事也在強化。

短期 AI 行情能否延續,要看盈利能不能兑現。但從自由現金流的角度,我比較謹慎。比如 Meta、谷歌、微軟三家,資本開支已經到 4000 億美元,加上每年回購和分紅 2000 億,總支出超過 5000 億,但經營性現金流只有 3000 億出頭,存在 2000 億左右的缺口。這樣的缺口市場如何定價?這是大問題。

所以如果四季度通脹抬頭、降息停滯,美股調整的概率大於繼續上行。當然,如果有新技術催化,EPS 被上修,空間還是會重新打開。但從常識看,我對繼續大幅上行持謹慎態度。

Q9:黃金是否仍有機會衝擊新高?

林彥:我一直是黃金的堅定多頭。黃金不該有 “固定點位”,如果要用貨幣來定價,它的歷史高點其實應該按當年 M2 和收入水平來折算。比如 1980 年 900 美元/盎司,當時的經濟體量只有現在的 1/20,折算後黃金的合理價格可能在 1.8 萬美元。

所以從長期看,黃金距離真正的歷史高點還很遠。

我在 2023 年預期 2500 美元,2024 年上修到 2800,2025 年我堅信能到 3500 甚至更高。美元弱勢、全球債務壓力、地緣政治,這些支撐邏輯短期內都沒解法。

交易上黃金定價相對剋制,不像銅那樣斜率放大,所以走勢更平穩。兩年維度看,我敢説一定能突破 4000 美元。

Q10:您對黃金的價格錨點是否已經從 3500 美元進一步上移?

林彥:我並不是在設定錨點,而是希望大家心裏有個預期。分析師的宿命就是目標價要隨行情上調,不可能明明看好卻給個低目標。所以我的 3500 美元,其實是給大家一個心理錨,幫助理解長期趨勢,而不是精確預測。

Q11:如果給四季度全球大類資產排個序——股票、債券、大宗、黃金、外匯——您會怎麼排序?哪些資產更可能跑贏,哪些風險更大?

林彥:資產很難放在同一邏輯裏比較,但如果只看弱美元 + 曲折降息這個主線,我的排序是:

第一梯隊:港股和黃金。勝率高,賠率也不算差。A 股緊隨其後。

第二梯隊:外匯方面,歐元彈性大於人民幣,再大於日元。商品裏,油和銅偏震盪,比較中性。

第三梯隊:美股略顯昂貴,風險高於機會。

第四梯隊:債券。美債長端現在有止盈跡象,未來兩個月可能下跌。國內債也進入年底 “結賬” 階段,部分資金會流向權益資產,債券表現相對弱。

風險提示:大師課為甄選第三方合規機構人士,講授投研理論課程之平台,所授內容不構成對任何具體產品的買賣或投資建議。平台課程所表述的意見僅供學習與參考,不代表華爾街見聞意見或觀點,也不解決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市場具有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平台不對任何與您依賴課程觀點或信息而遭受的損失承擔責任。投資有風險,請謹慎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