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alogue with Tencent Vice President Li Qiang: Tencent's full line of products integrates large models, better collaboration between B-end and C-end

一场 AI 驱动的效率变革正加速到来。

作者 | 黄昱
编辑 | 王小娟
今年 “云” 无疑是腾讯站在聚光灯下的业务,不仅因为 AI 应用爆发推动云厂商业绩强劲增长,更因为腾讯云已同时成为腾讯 B 端和 C 端重磅 AI 产品的大本营。
对于年初腾讯将元宝、QQ 浏览器、ima 等诸多 AI 产品和应用调整到腾讯云的考量,在近日 2025 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的媒体交流中,腾讯集团副总裁、政企业务总裁李强表示,更多是希望 C 端和 B 端能够更好联接、相互支持。
他认为,C 端 AI 应用普及的最大好处首先是能影响用户心智,因为每个 C 端用户在企业里也都是某个特定的岗位,更多人了解腾讯 C 端 AI 的能力也会影响 B 端的决策。
而这种协同效用能够实现的原因,在于腾讯全线产品都在接入 AI 大模型能力,不管是 C 端还是 B 端。
李强指出,大家可以想象未来企业微信和 C 端客户的连接与咨询很大可能由 Agent 或者数字人替代,作为个人消费者在被服务的时候在企业微信用的是 Agent,当作为企业肯定也希望用这样的产品服务到自己的客户,所以 C2B 的联动是无缝衔接的。
据悉,腾讯如今已让微信、QQ、腾讯会议等 900 多款产品全面接入 AI 能力,并且把 AI 深度融入游戏、广告及社交生态,驱动增值服务、营销服务、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等三大核心业务显著增长。
腾讯云技术产品则积极融合大模型技术能力,全面推进 “AI for Cloud” 产品化,同时,腾讯云基于 “腾讯混元 + 先进开源模型” 的多模应用方案,已经落地政务、金融、教育、消费电子、医疗、零售、文旅、出行、传媒等 30 多个行业。
李强表示,腾讯云一方面积极在 AI Infra 有很大的投入,不仅仅是算力的部署,也包括自研的比如星星海服务器、高性能的网络,能够确保用户在使用时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与此同时也在积极让全线产品都能够通过 AI 大幅度提升产品应用效率,无论是 SaaS 类还是 PaaS 类。
持续用 AI 持续武装自己的腾讯,正迎来一个 AI 应用爆发式增长的好时期。
根据国家数据局的数据显示,2024 年初中国日均 Token 的消耗量为 1 千亿。截至今年 6 月底,日均 Token 消耗量已经突破 30 万亿,1 年半时间增长了 300 多倍。
此外,IDC 对全球超过 4000 名商业领袖和 AI 决策者的研究显示,92% 的企业正在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生产力、客户参与度、收入增长、成本管理和产品创新等多个关键领域。
在此背景下,AI 也推动腾讯云今年二季度收入增速较近几个季度有所加快,不过这主要得益于企业客户对 AI 相关服务的需求增加,包括 GPU 租赁和 API token 使用,以及商家技术服务费的增长。
李强表示,AI 确实带动了全世界几乎所有云计算厂商的业绩,成为最重要的增长引擎之一。
在 2025 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现场,李强指出,放眼全球,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我们正站在 AI 技术重构产业的拐点。AI 正在改变企业的增长范式、优化组织的运行机制,一场 AI 驱动的效率变革正加速到来。
同时,他也指出,面向全球化竞争,企业不仅要增长,更要有效率地增长,AI 是实现效率变革的最大变量和核心引擎。“AI 正从辅助工具转变为像水电一样的基础设施,伴随国家人工智能 + 政策出台,人工智能正在重塑企业全场景,加速产业升级迈向效率时刻。”
不过,即便如此,腾讯云对参与 AI 云市场的竞争也不激进。
李强对华尔街见闻表示,腾讯云不参与 GPU 算力低价内卷,因为这长期来说对于客户并没有带来真正的价值。
在李强看来,很多云厂商可能更多关注短期收入,但腾讯云觉得赚短期的钱可能会失去长跑优势,因为大模型的比赛是马拉松。
AI 应用虽然迎来爆发,但也只是正在跨过产业化落地的门槛。
李强指出,AI 大模型带来的红利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因为普及度还没有那么高,但在应用场景中 B2C 类的企业可能走得更快,如零售类、教育、医疗、专业服务类,B2B 类企业可能略微慢一点,因为 B2B 类的核心关键业务场景可能对于幻觉容忍度更低,如传统的电力、能源、制造等。
在这场漫长的马拉松竞赛中,腾讯云已经成功卡位,接下来就要考验耐力和持续的创新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