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ice War vs.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AI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Banks?

在複雜的經濟環境中,中小銀行面臨利差收窄和風險管控難題。2025 年,上市銀行的淨息差低於行業不良率,行業馬太效應加劇。中小銀行需選擇價格戰或差異化定位,科技賦能成為生存關鍵。專家指出,區域銀行應通過差異化定位和生態共建構建競爭壁壘,強調數字化貸款產品的可得性和便捷性,以應對大行競爭。
當前複雜多變的經濟環境與激烈的行業競爭下,中小銀行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
利差收窄、風險管控難度增大、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和數字化,傳統運營模式已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
2025 年以來,各家上市銀行對公業務與零售信貸 1.43% 的平均淨息差水平,已低於全行業的 1.51% 的不良率;同時行業馬太效應強化,18 家國股行以全中國 0.38% 的機構數量佔據了全行業接近 73% 的淨利潤。
大行在週期困境中下沉至本土區域,更使得中小銀行也面臨着新的窘境:
究竟是以價格戰正面硬鋼,還是另闢蹊徑、尋找差異化定位;若是尋求差異化定位,又該以和為錨點、遵循何種路徑?
這一背景下,科技賦能被持續提及,技術投入也從過往的 “可選項”,升級關乎生存與發展的核心突破口。
“未來銀行大會 2025” 會場上,包括四川本土銀行在內的多家中小銀行身體力行地展示着,當 AI 技術在信貸風控、客户服務等領域深度應用,區域銀行已擁有了擺脱 “拼利率”“卷規模” 同質化競爭、探索出差異化發展路徑的可能性。
浙江省政協經濟委副主任、浙江農商聯合銀行原董事長王小龍在會上指出,宏觀視角下中小銀行仍面臨結構性、階段性、技術性的三重挑戰,並表示中小銀行更應立足區域,通過 “差異化定位 + 生態共建” 構建競爭壁壘。
新希望金融科技聯合創始人、執行總裁呂文勇則着重強調科技之於週期的重要性,指出人口、貨幣、經濟三大紅利消退後,技術紅利已成為銀行業穿越週期的唯一突破口。
在呂文勇看來,區域性商業銀行在與大行的正面交鋒中,不必沉迷價格戰、追求利率,更重要的是數字化貸款產品的可得性、便捷性。
“區域性銀行好的特徵與優勢,在於 ‘船小好調頭’,可以靈活設計各種各樣的場景專案,通過差異化的立體營銷方式來和大型商業銀行的標準化產品形成一個差異化的競爭。” 呂文勇指出。
新希望金融科技 CEO 徐志華則基於函數推演與數學建模,分享了市場機構對於當下零售信貸的常見誤區。
徐志華指出,零售信貸風險釋放天然 “非勻速”,有着資產分佈單模型維度下核准客户呈現左偏、壞賬從低分向高分線性推進、核准客羣整個生命週期的最終壞賬率與模型分之間存在穩定且單調遞減的關係三個特徵;
其最終推導的數學結果指向,隨着時間的推移,累計壞賬率的演變將呈現 “初始階段風險緩慢積累,隨後進入快速攀升期,最終又趨於平穩” 的特點。
“風險變化天然有一個快速增長的階段。” 徐志華指出,“歷史上不少銀行一到這個階段,看到月度風險指標持續攀升,就倉促剎車、暫停業務,最終錯失了發展機遇。這其實是一個客觀規律,並非風險管理能力出現了問題。”
面向如今銀行業的週期困境,新希望金融科技的思路是整合數據、風控、運營、系統、實戰諮詢等全流程資源,為銀行提供 “短期可落地、無試錯風險、具備生產力” 的 “整車交付” 解決方案。
科技價值不僅在於提升效率,更在於幫助中小銀行深刻理解並遵循風險演變的客觀規律,避免在週期波動中誤判形勢、錯失良機。
通過藉助與 AI 相關的一站式解決方案,區域銀行或可快速獲得經過市場驗證的數字化能力,將 “船小好調頭” 的靈活性轉化為構建本地化生態、打造場景化專案的獨特競爭優勢。
前路雖艱,但方向已明。如今的科技破局已不再是前瞻性的探討,而是中小銀行在當前存量競爭中生存下去、並實現新一輪增長的必然選擇。
誰能率先將技術紅利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和競爭力,或許將在未來的銀行格局中積累更大的潛力。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