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k of America heavyweight report: AI "water sellers" are winning! Where might global funds flow next?

智通財經
2025.09.11 14:23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美銀最新報告指出,受 8 月疲軟非農數據影響,美聯儲可能在今年降息 2 次,2026 年再降 3 次,最終利率降至 3.25%。美國家庭持有 19 萬億美元現金,急需尋找更優配置方向。報告分析了宏觀趨勢及 AI 產業鏈投資機會,建議關注 AI 推動者,認為其在股票市場中表現優於大盤。

美聯儲要降息、美國家庭 19 萬億現金待配置、AI 產業鏈裏 “賣水人” 跑贏科技股…… 近期美銀髮布《The RIC Report:The AI enablers are winning》(RIC 報告:AI 推動者正在勝出),拆解了當前宏觀趨勢、AI 產業鏈投資機會及風險。今天就帶大家一文讀懂這份報告的核心觀點,看看全球資金下一步可能流向哪裏。

一、宏觀大背景:利率要降,19 萬億現金 “急尋去處”

美銀最新預測顯示,受 8 月疲軟非農數據影響,美聯儲今年可能降息 2 次,2026 年再降 3 次,最終利率將降至 3.25% 左右。而當前美國家庭持有 19 萬億美元現金,較疫情前趨勢高出 30%—— 現金收益正被通脹和税收 “侵蝕”,這部分資金亟待尋找更優配置方向。

從經濟數據看 (見下圖),8 月 “軟數據”(投資者情緒、消費者信心等) 略有回暖,ISM 新訂單指數、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消費者信心指數等升至均值下方 0.4 個標準差;“硬數據”(經濟實際活動指標) 則保持穩定,高於長期均值 0.3 個標準差,整體呈現 “弱復甦但不衰退” 的態勢。

固定收益領域,美銀建議:長期債券可作為交易性配置,但波動性更低的 AAA 級貸款基金更穩妥;股票市場則要聚焦 “AI 推動者”—— 過去兩年這類資產已顯著跑贏大盤。

二、AI 推動者:跑贏納指的 “隱形冠軍”,但相關性風險攀升

所謂 “AI 推動者”(AI enablers),指的是為 AI 產業提供基礎支撐的領域,包括髮電商、基礎設施與工業企業、核能公司、管道 MLP(主有限合夥制企業) 等 “賣水人” 板塊。

報告數據顯示,過去兩年這些板塊全面跑贏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指 100:比如公用事業、工業設備、核能、管道 MLP 等板塊,不僅絕對收益高,部分領域風險調整後收益 (如夏普比率) 也更優。

但需要警惕的是,這些 “AI 推動者” 與科技股的相關性正創下新高:非受監管發電商、天然氣管道企業與納指 100 相關性達 71%;中小盤 (SMID) 工業股相關性 86%;電網基礎設施相關性更是高達 92%;僅鈾礦和核能企業相關性較低 (56%)。

美銀提醒,這種高相關性意味着市場正變得 “高度綁定 AI 需求”—— 如果 AI 客户支出或超大規模科技公司 ( hyperscaler) 資本開支放緩,這些板塊可能同步承壓,存在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的風險。

三、重點板塊拆解:能源、工業、公用事業、核能的投資邏輯

為了更深入分析 “AI 推動者” 的機會,美銀分析師團隊與能源、工業、公用事業等領域專家展開圓桌討論,梳理出各板塊的核心邏輯:

1. 能源:天然氣迎 “雙重利好”,LNG 出口成新引擎

需求爆發:數據中心對天然氣的需求,疊加美國解除液化天然氣 (LNG) 出口禁令,推動天然氣板塊估值重估。此前市場認為 2030 年後天然氣需求會下滑,但當前 LNG 出口設施建設提速,未來 5 年將成天然氣板塊 “第二增長曲線”。

地理約束:數據中心需佈局在天然氣資源豐富的地區 (如俄亥俄州、賓夕法尼亞州),這限制了供給過剩風險,但行業擔憂未來可能被核能或可再生能源替代,導致估值承壓 (目前合同期限多為 10 年,低於行業期望的 15-20 年)。

政策紅利:當前政府對能源行業更為友好,阿巴拉契亞地區近期有多條管道項目獲批,政策端持續釋放積極信號。

2. 工業:AI + 回流雙驅動,訂單增速創紀錄

投資升温:工業板塊已成為市場 “超配” 最多的領域之一,估值達歷史高位,背後是 AI(如數據中心冷卻設備) 與 “製造業回流” 的雙重驅動。

需求清晰:未來 2-3 年企業訂單能見度高,尤其是半導體、製藥、國防領域的回流項目,政府戰略支持明確 (如美國兩黨推動的產業政策)。

電力需求真相:很多投資者誤以為 AI 是電力需求激增的主因,但實際 AI 僅貢獻約 20-25% 的需求增長,更多來自電氣化政策 (如熱泵)、電動汽車普及和製造業回流 —— 美銀預測 2025 年後美國電力需求年增速將從歷史 0.5% 升至 2.5%。

(2015 年至 2025 年預期期間,美國公用事業公司的輸電和配電資本支出的複合年增長率將達到 8.7%)

3. 公用事業:6-8% 高增長,堪比 “債券型股票”

供需缺口:2010-2020 年美國電力供給幾乎零增長,如今 AI + 回流推動工業用電需求超 GDP 增速,而電網老化、新增產能不足 (建一座天然氣電站需 3 年,渦輪機排隊到 2030 年),導致供給緊張。

投資價值凸顯:受監管的公用事業公司 (如傳統電網運營商) 增速從 2-4% 躍升至 6-8%,當前市盈率約 17 倍,股息率 3-4%,疊加 7% 的 EPS 增長,年化總回報可達 10%,且市場 beta 僅 0.5,堪稱 “低波動高收益” 的典範。

(家庭平均用電成本每年上漲 4%,目前接近每千瓦時 18 美元)

風險點:政策壓力 (如消費者對電價上漲的不滿可能引發監管幹預)、管理層執行力 (60% 的 CEO/CFO 任職不足 4 年,大型項目容錯空間小)。

4. 核能:低科技相關性,長期增長確定性強

AI + 碳中和雙催化:數據中心需要穩定的清潔能源,核能成為優選;同時全球碳中和目標下,小型模塊化反應堆 (SMR) 市場規模預計 2050 年達 1 萬億美元,可滿足當前全球約 1/4 的電力需求。

低相關性優勢:在所有 “AI 推動者” 中,核能與納指 100 相關性最低 (56%),是分散科技板塊風險的優質標的。

重點標的:美銀看好 NuScale(與田納西河谷管理局簽訂 66GW SMR 協議)、Oklo(垂直整合 SMR 部署,14GW 項目儲備)、BWXT(美國海軍核反應堆供應商,獲 26 億美元訂單)。

四、投資建議:這些 ETF 值得關注,兼顧收益與風險

針對風險偏好不同的投資者,美銀篩選出兩類核心 ETF,既覆蓋 “AI 推動者” 機會,又能控制風險:

1. 工業與基礎設施:高收益 + 低波動

AIRR(中小盤工業 ETF):聚焦中小盤工業股,1 年回報率 37.3%,3 年回報率 31.2%,風險調整後收益 (Sortino 比率) 1.35,最大回撤 27.9%,對納指的 “上漲 beta” 0.78、“下跌 beta” 0.68,上漲彈性大於下跌風險。

PAVE(美國基礎設施 ETF):佈局基礎設施建設,1 年回報率 26.8%,3 年回報率 23.4%,Sortino 比率 1.05,最大回撤 26.2%,適合偏好 “穩增長” 的投資者。

2. 核能:低科技相關性,長期配置優選

URA(鈾礦 ETF):1 年回報率 80.6%,3 年回報率 25.3%,Sortino 比率 1.48,雖最大回撤 37.8%,但與科技股相關性最低,適合分散配置。

NLR(核能 ETF):1 年回報率 71.5%,3 年回報率 32.3%,Sortino 比率 1.58,持倉涵蓋核能運營商與設備商,受益於 SMR 發展。

五、風險提示:這三大雷區不能忽視

AI 資本開支 normalization:如果超大規模科技公司 (如亞馬遜、微軟) 的 AI 相關開支放緩,將直接衝擊 “AI 推動者” 需求。

政策不確定性:聯邦或州政府可能調整能源政策 (如限制天然氣、加碼可再生能源),或對公用事業公司電價、ROE 設限。

高相關性風險:除核能外,多數 “AI 推動者” 與科技股相關性已達 70% 以上,若納指回調,這些板塊可能同步下跌。

總結

當前宏觀環境 (降息 + 現金過剩) 為 “AI 推動者” 提供了資金土壤,而能源、工業、公用事業、核能等板塊的供需缺口與政策紅利,使其成為 “比科技股更具確定性” 的機會。但投資者需注意:避免過度集中配置高科技相關性資產,優先選擇 AIRR、PAVE、URA 等 ETF 分散風險,同時警惕政策與資本開支波動的潛在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