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ond market plummets, not worried about stocks but about redemptions

華爾街見聞
2025.09.11 00:10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本週債市延續弱勢,十年國債跌破 1.8%,30 年國債調整至 2.1%。儘管基本面無明顯利空,債市對利好反應鈍化,利率持續上升。證監會新規規定債基贖回費,持有期<7 日贖回費率不低於 1.5%,可能導致債基性價比下降,贖回壓力加大。資金流出債基後,銀行和理財產品偏好中短期債務,公募債基需求將減弱。

核心觀點

本週股市震盪盤整,但債市延續了上週以來的弱勢表現。今日跌幅進一步擴大,十年國債跌破 1.8% 整數關口,30 年國債也調整至 2.1% 的年內高位。

本週基本面也沒有太多利空消息,今日發佈的通脹數據略低於預期,股債蹺蹺板效應也並不明顯,海外局勢動盪和美聯儲降息等對債甚至小幅利好。但債市明顯對利好有所鈍化,利率繼續上衝,看似主要演繹機構行為的衝擊。那麼,投資者在擔心什麼?背後邏輯是什麼?

債基作為市場上最專業、最規範、投研能力強、產品線豐富的機構,在過去多年獲得了長足發展。同業合作的擴張不僅僅源於免税優勢,也源於資源和能力(投研、融資等等)互補,促進並活躍了債市,豐富了多層次資本市場,提升了市場定價效率。

上週五晚間,證監會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銷售費用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 本次新規降低投資者成本、規範銷售秩序、引導長期投資,具有十分積極的正面意義。

但超預期的點在於對債券基金贖回費的規定,即無論股基、債基、混基,如果持有期<7 日,贖回費率不低於 1.5%,7 日-30 日不低於 1%,30 日-6 個月不低於 0.5%。ETF、存單基金、貨基可豁免。假設該規定嚴格落實,將帶來幾大影響:

1)債基尤其短債基金本身是普惠金融的代表,是各類投資者投資和流動性管理工具,與股基有本質區別。一旦贖回費增加,性價比將大幅弱化。

2)經過幾年牛市後,今年以來債基尤其利率債指數基金等投資體驗不佳,回報低且波動大,這些因素也催生了贖回壓力。

3)股市轉為震盪整固,不排除一些絕對回報投資者也選擇了對混合型產品贖回並落袋為安。

資金從債基贖回後雖然也會投債,但銀行自營更偏好中短利率債,而理財更偏好短期信用債,不難看出,公募債基配置較多的二永債、政金債、超長利率債需求將弱化。中短久期和普通信用債跌幅相對小。這也符合我們近幾周的策略建議,即規避超長債、二永債,曲線看陡。

除上述因素外,當前票息保護過低,機構被迫轉向交易,導致市場情緒脆弱,遇到風吹草動就傾向於波段操作。

今年開年債市就透支了降息預期,僅在 3 月中有短暫交易機會,其餘時間十年國債基本都在 1.7% 附近上下震盪,持有體驗不佳。“微操” 機會明顯減少,這使得債市的票息積累難以抵禦利率波動引發的資本利得損失,投資事倍功半。

相比之下,股市、貴金屬都走出牛市行情,波動率也更低,海外債至少有更高票息,中債在各類資產中 Sharpe 係數偏低。

對於銀行而言,今年息差水平本就在收窄,貸款投放又難以上量,盈利壓力大增,OCI 賬户騰挪空間減小。金融市場業務已經從去年的盈利貢獻變為今年的盈利拖累,因此到季末時點更容易出現贖回和老券止盈的行為,進一步放大市場波動。

當然,通縮等宏觀敍事淡化,客觀上也要求利率要重新尋找合理定位。

不難看出,本輪債市調整有基本面背景,但機構行為更為直接,時間和空間如何判斷?

首先,機構行為或贖回帶來的衝擊往往猛烈但短暫,容易產生超調機會。投債資金在贖回過程中並未消失,而是轉回表內或流入理財。在實體融資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金融體系又很難真正縮表,配置需求仍然存在,利率仍有頂。

其次,基本面是債市根基,通縮邏輯消退,債市需要重新定位。但短期通脹仍在低位運行,房地產繼續磨底,融資需求弱。

此外,近日的海外政局、關税擾動等也有利於風險偏好的下行。股市經過前期高斜率上漲後進入整固階段,資金面持續平穩,曲線短端對長端有一定的牽制。

第四,保險等配置盤對 2.0% 以上的超長國債開始有接受度。但是,這類資金新增資金有限,欠配壓力不大,很難獨撐市場。交易盤需要看到下行空間才有積極性。

因此,時間上,真正的拐點還需要基本面、股市、新規落地等配合。十月之後基本面數據高基數、股市情緒、供給淡季可能有更好的共振,屆時再尋找債市反攻機會。

空間上,我們重申 10 年國債(老券)1.8-1.9% 配置盤可以開始嘗試配置。如遇機構行為衝擊,或達到三月中高點 1.9%,建議交易盤把握交易機會。經過今日調整後,債市賠率已有改善。

品種上,30 年國債、二永債等在逆風階段容易成為行情放大器的品種,仍需要繼續規避。政金債也受到潛在的衝擊,表現也會偏弱。繼續以 5-7 年及以下利率債、中短端信用債為主。

長期看,重申行業生態正在出現深刻變革,疊加宏觀敍事變化、大類資產比價效應,利率水平長期看本應重估。我們在今年 2 月份曾對利率長期走勢做過判斷,仍可供參考。再通脹難度仍大,但通縮邏輯如果消退,短端利率仍受益於資金面寬鬆,但超長端利率的定價錨應該是去年 11 月份之前。

本文作者:張繼強、吳宇航等,來源:華泰證券固收研究,原文標題:《【華泰固收】不患股而患贖回》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